來源:重慶日報網
在我市,農用地膜已成為農村重要的生産資料。圖為巫山縣雙龍鎮,村民在土豆和脆李套種的田地裡勞作。 記者 齊岚森 攝
圖為位于綦江區篆塘鎮的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基地。記者 龍丹梅 攝
圖為綦江區永新鎮廢棄農膜回收點。記者 龍丹梅 攝
位于綦江區的重慶市合民鑫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内,工人正在對廢棄農膜進行加工再利用。 記者 龍丹梅 攝
核心提示
農用地膜的應用為節約用水、提高農作物産量帶來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的廢舊農膜不及時回收,不僅污染環境,也對耕地質量構成潛在危害。我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情況如何?又有哪些難題亟待破解?
近日,綦江區永新鎮永新村二組村民母世容将26公斤廢棄棚膜和11公斤廢棄地膜拿到永新鎮供銷社廢棄農膜回收點銷售。今年秋收期間,母世容先後4次将廢棄農膜交到回收點,共賣得1192元。這些被回收的農膜将被送往綦江區合民鑫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被加工成再生塑料顆粒實現回收利用。
農膜,是農業生産不可或缺的生産資料。上世紀70年代,地膜覆蓋技術從日本引進我國,為我國農業帶來了一場“白色革命”,極大地提高了部分農作物的産量和效益。然而,随着地膜覆蓋技術的迅速普及,一些使用後的地膜未及時回收,成為田間的白色污染,對農業生産構成了潛在威脅。
近年來,重慶将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内容大力推進,通過嚴格制定标準,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來解決田間白色污染,讓廢棄農膜得以通過回收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殘留農膜成為田間白色污染
農膜包括農用地膜和棚膜等,因其具有保溫、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在農業生産中被廣泛使用。随着現代農業的發展,農膜在我市使用範圍更廣,2018年,我市農膜使用量約為1.2萬噸。
“以番茄為例,一畝番茄要用10公斤左右農用地膜,可因此增産30%以上。”璧山區福祿鎮龍寶村蔬菜種植大戶楊秀中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地膜覆蓋是番茄栽培過程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在春番茄栽培時使用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溫度、減少土壤蒸發。對于缺水的渝西地區來說,地膜技術的使用尤為重要。
那麼,使用後的廢棄農膜怎麼處理?在我市建立廢棄農膜回收體系前,廢棄農膜隻能由農戶自行焚燒處理,在農村,每年都有不少農膜殘留在田間。
據了解,農用塑料薄膜多為聚乙烯輕類化合物,屬于高分子化合物,自然條件下需200年以上才能降解,大量的地膜碎片殘留在土壤中,會導緻土壤結構層次發生變化,使土壤水分養分運輸受阻,造成土壤闆結、出苗率低;殘膜碎片可能與農作物稭稈和飼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誤食後可造成腸胃功能不良甚至死亡;漫天飛舞的殘膜也影響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市供銷社綜合經濟發展處處長皮晉介紹,市場上的地膜是按重量銷售的,在同等覆蓋面積下,地膜越薄,畝均使用成本就越低。生産企業為迎合農戶降低生産成本的要求,便大量生産厚度≤0.008mm的超薄型地膜,所以這種地膜是過去市場上銷售的主打産品。但這樣的超薄地膜易碎,人工撿拾清理的難度非常大,同時目前市場上的機械難以滿足殘膜回收的需求,這就導緻農膜殘留越來越多,成為田間的白色污染,如不加快治理和防範,農田生态将進一步惡化。
在農村建廢棄農膜回收網點
就解決廢棄農膜帶來的污染這一難題,我市農業部門一直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2018年,重慶将廢棄農膜回收工作交由市供銷總社牽頭實施。
今年5月,市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重慶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明确了廢棄農膜包括的範圍,即廢棄農用地膜(含煙草種植用膜)和農用棚膜,以及種子、肥料、飼料塑料包裝袋,聚乙烯育秧盆、營養杯、聚乙烯滴灌管和水帶等。同時,還細化了市級牽頭、配合部門和區縣、鄉鎮、村組職能職責,要求加強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資金支持與回收、加工企業日常管理等,促進廢棄農膜回收利用制度化、規範化。
“我們成立了廢棄農膜回收利用領導小組,分解細化了2018—2020年年度目标任務。”皮晉介紹,按照“村、鄉鎮(街道)回收轉運——區縣集中分揀貯運——區域性加工”模式要求,依托我市供銷系統網點優勢,全市目前已建立鄉鎮(街道)回收網點820個,覆蓋了80%的涉農鄉鎮(街道),16個貯運中心、15家企業承擔了全市廢棄農膜利用加工任務,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已初步形成。
“莊稼生長靠紮根,廢膜影響根不深……”10月30日,綦江區永新鎮供銷社農膜回收點門口的宣傳欄前,不少農民正在讀廢棄農膜回收宣傳語。秋收已過,農膜回收點内滿滿當當地堆滿了廢棄的棚膜和地膜。
“過去,農民普遍不知道廢棄農膜的危害。”永新鎮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說,在建立專門的廢棄農膜回收點後,綦江區發放了廢棄農膜回收倡議書,編制了廢棄農膜回收順口溜,對廢棄農膜的危害進行了廣泛宣傳。如今,已有不少農民主動拿着廢棄農膜來回收網點銷售,僅今年,該網點便已回收廢棄農膜7.84噸。
白色垃圾也可變廢為寶
回收後的廢棄農膜,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通過加工後可實現變廢為寶。
在位于綦江區的合民鑫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裡,倉庫裡堆滿了回收的廢舊農膜。記者在現場看到,廢舊農膜被粉碎、清洗後,通過熱融、擠出,就變成了再生塑料顆粒。這些再生塑料顆粒呈黑色,大小如米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塑料顆粒全部就近賣給綦江區工業園區的企業,用來加工塑料闆凳、警示筒等塑料制品,從而實現變廢為寶。據了解,這個生産車間今年9月投入運營,設計産能為每天10噸,完全能夠“消化”該區回收的廢舊農膜。
梁平區是我市産糧大區,也是農膜使用大區,廢棄農膜回收任務量占全市總量的12%。為了提高廢棄農膜的利用率,梁平區供銷社與梁平欣發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簽訂回收、加工協議,形成了回收—加工半成品—成品—銷售—再次回收的完整産業鍊,确保了廢棄農膜循環利用。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回收廢棄農膜8782噸,完成全年任務的110%。其中,交售加工企業7124噸,也就是說,今年我市已有7124噸廢棄農膜得到重新利用。
據了解,到2020年,我市廢棄農膜回收将覆蓋所有涉農鄉鎮,新建回收網點210個、貯運中心22個,實現每個趕集場鎮至少設有1個回收點(站),每個區縣(除渝中區)至少建成1個貯運中心的目标。屆時,我市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率将達到80%以上。
推廣可降解地膜減少白色污染
除了回收再利用,一種新型地膜正在我市14個區縣進行試點示範,為徹底解決農田白色污染提供新路徑。
這種地膜就是生物可降解地膜。
傳統地膜原料為聚乙烯輕類化合物,難以在自然條件下降解,隻能通過回收來防止其殘留。而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地膜,其原料為木薯和玉米澱粉,通過發酵形成乳酸,到聚乳酸,再到最終吹膜成型,在田間土壤特定的環境下,可通過土壤裡面的微生物咬食進行降解,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回歸于土壤,無需回收。
記者在位于綦江區篆塘鎮朱灘村的綦江區可降解地膜試驗基地看到,這裡使用的地膜外觀上與普通地膜并無差異,但手感上卻沒有塑料制品的抗拉伸感,而是具有紙張的脆性。
據了解,這個基地是一個桃樹果園,面積約150畝,覆膜的目的是為了有效除草。在今年7月鋪設的地膜試驗區,黑色的地膜已經開始破裂,工作人員稱這正是地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的降解反應,整個地膜将在50—250天的周期内全部降解完畢。這種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為每畝地120元,比使用符合國家标準的普通地膜每畝價格要高出約30元。
在銅梁區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的成王果業苗木基地,也使用了可降解地膜。成王果業負責人陳貴虎說,這種新型地膜叫做“生态地布”,用于果樹育苗效果良好,盡管價格比普通地膜高出30%左右,卻節省了撿拾地膜的人工成本,因此不會額外增加負擔。
皮晉介紹,結合重慶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要求,今年我市在沙坪壩、渝北、綦江、江津、梁平等14個區縣開展了加厚和可降解地膜推廣示範,明年全市将繼續安排15個區縣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用三年時間實現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覆蓋全市所有涉農區縣。
相關新聞》》
根治農膜污染尚需破解三大難題
本報記者 龍丹梅
農膜的應用為節約用水、提高農作物産量帶來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未得到及時回收的廢舊地膜不僅污染環境,也對耕地質量構成潛在危害。重慶日報記者近日在我市多個區縣走訪時發現,盡管我市已建立起完善的廢棄農膜回收體系,但要根治農膜污染,仍需破解三大難題。
不達标地膜充斥市場
随着農膜殘留問題越發嚴重,2018年5月,在多部門的聯合推動下,我國正式實施地膜新國标,該标準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學性能及耐候性能,其中厚度要求不得低于0.010毫米。這是目前塑料行業的唯一強制标準,為地膜回收提供了源頭保障。
但重慶日報記者在多個區縣農資店面采訪時發現,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地膜仍然以0.005mm—0.008mm超薄地膜為主,農民在購買時也多喜歡選購這些超薄地膜。一些農資店面雖然也出售符合國家标準的加厚農膜,卻因價格原因基本無人問津。而超薄地膜不到撿拾期就會爛在田間地頭,根本無法回收。
業内專家認為,要實現廢舊農膜回收,生産、流通領域監管部門必須積極參與地膜整治工作,依法查處打擊違法生産銷售不達标地膜的行為,從源頭上杜絕不達标地膜進入市場。
辛苦撿一天隻能賣幾塊錢
廢棄農膜回收難,主要原因在于農民對農膜殘留土壤的危害認識不足,長期以來養成了随意丢棄廢棄農膜的習慣。
在山高坡陡的重慶,廢棄農膜回收全靠農戶手工撿拾。由于超薄地膜回收再生利用價值低,且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撿拾十分困難,無法清理的殘膜與根茬、泥土混雜在一起造成污染。農民辛苦撿拾一天,最多能撿十多斤,隻能賣幾塊錢,因此農民積極性不高。
業内專家建議:各區縣應通過電視、廣播、公衆号、網絡等傳播媒體,通過編制順口溜、兒歌等方式,大力宣傳殘留地膜對土壤的危害,做到家喻戶曉。同時,區縣農膜回收網點還應利用趕集日等節點,主動上門到田間地頭,方便農民就地回收。
生物可降解農膜成本高,推廣難度大
與傳統聚乙烯地膜相比,生物降解地膜不但同樣起到保溫、保墒、增産效果,還可在特定地區、特定氣候條件下,根據特定作物的生長需要設計控制降解速度。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生物降解膜的價格過于昂貴,在農民環保意識尚在萌芽階段的今天,若沒有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農民肯定不願意購買,從而制約了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常規普膜成為地膜主流,制約了其在農業生産上的全面普及應用。
目前,重慶生物降解地膜僅在14個區縣試點,共涉及約3000畝農作物,還沒形成規模效應,因此,原料企業研發及推廣投入大,也是生物降解地膜生産成本高于傳統農膜的原因之一。此外,正是因為可降解,對企業來說就必須以銷定産,因為如果當年銷售不出去,第二年就無法使用了,對企業而言又是一重壓力。
對此,業内專家建議,使用可降解地膜是大勢所趨,既要加大開發力度,也要加快改進殘膜回收技術。由于不同作物對可降解的時間要求也不一樣,企業和科研單位應加強加工技術研發,通過提高共混改性等手段,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物理性能,同時研究在地膜使用集中地建立工廠的可行性,以此來降低成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