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小孩不笨2》•Jerry
《小孩不笨2》是一部豆瓣評分8.3分的教育影片,新加坡出品,于2006年1月26日在新加坡上映。
電影由梁智強、向雲、黃奕良等新加坡資深演員,與當時的小演員們一同主演,2007年獲得提名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
影片主要講述:15歲的Tom和8歲Jerry是一對兄弟,出生于中産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親是某手機開發公司的職員,母親是某著名雜志的編輯,父母都忙着工作賺錢,與孩子基本的溝通都沒有。以為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可以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在父母的眼裡,兄弟倆調皮搗蛋,一身的缺點,認為自己操碎了心,隻要孩子聽話,就算是天上的月亮都會買下來給他們。
為人父母或許從這部電影中,會看到自己的影子,而這部電影出現的教育問題,值得所有當父母的深思。
我們來看《小孩不笨2》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當代父母教育的3重反思。
01.人人心中,無不渴求贊賞與肯定。 電影的開頭是3個問号——你最後一次稱贊别人是幾時?你最後一次被人稱贊又是幾時?很久了,對吧?
什麼是肯定?對事物持認可的或贊成的态度。
什麼是贊賞?就是贊同,欣賞,欽佩。
知乎上有很多這樣的提問,為什麼父母不喜歡表揚孩子?為什麼我的父母從來不表揚我?為什麼中國傳統父母,好像都不喜歡表揚自己的小孩呢?
其中有一個網友評論說:“除了拿來打擊你的“鄰居家的孩子”,你見過父母說過誰好?”
大部分孩子都遭受過“别人家孩子”的荼毒,對此一點都不陌生,有些父母隻會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好,輪到自己孩子就隻剩下不好了。
中國父母,大多數秉持嚴厲才能教好孩子的理念,不喜歡稱贊和肯定孩子,好像覺得隻要稱贊孩子,就會使他們驕傲自大。
影片中,Jerry每科的成績都拿甲等。可父母卻很少稱贊他,不僅沒有稱贊,還常常罵他,為什麼不再拿高一點的分數?
中國 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說過:孩子的心靈像幹枯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積極的評價。恰恰今天的孩子最缺少的也是肯定。
Jerry的哥哥Tom,喜歡寫博客,并且還獲得寫博客比賽的冠軍,頒獎時,底下坐着的媽媽卻一臉不屑,并不是很欣賞他的才華。
姜文在參加《十三邀》節目時,被問到:“你這麼多年,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他說:“和母親的關系一直都處不好,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
姜文著名演員、導演,影帝,這麼優秀的人,都會因為沒有得到母親的肯定而耿耿于懷。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中說過:孩子需要我們經常對他們予以肯定。
有效的贊賞與肯定,是孩子獲得自信的來源。《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提到兩個稱贊孩子的方法:
1. 贊賞必須有針對性,避免空泛。
贊賞要以具體的态度及行為為對象。
此意義是鼓勵,所以贊賞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孩子具體的态度及行為。
比如Jerry每科成績拿到甲等,不應該說你很聰明,你很棒,而是贊賞孩子努力學習的精神,勤奮做作業的行為。
《把孩子培養成财富》書中說:孩子是通過父母的眼睛在看自己,如果父母能夠用鼓勵、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那麼孩子的潛力将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2. 所有他已付出的努力,無論是否達到成果,都應該給予贊賞。
前面說過,Tom很喜歡寫博客,但媽媽卻不喜歡,并罵他說隻會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作文又不見很厲害。
弟弟為哥哥辯護說,已經很厲害了,哥哥作文拿了65分。
可媽媽還是繼續罵說,65分很厲害嗎?你媽媽我以前華文測驗最少85分以上,而且你媽媽又是中文雜志的編輯,你令我很丢臉。
試問如果你是孩子會有什麼感覺?
是不是深深的挫敗感。
現實中多多少少也會有孩子偏科,比如喜歡理科不喜歡文科,喜歡文科不喜歡理科,如果孩子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上做出努力了,無論是否達到你的目标,都應該給予孩子贊賞,肯定他的努力,贊賞他的進步,孩子也會從中獲得自信,希望下一次能做的更好。
日本作家奧天健次說過:即使孩子沒做到最完美,也可以誇他“努力嘗試”和“有進步”
02.父母的溝通不是自己講,自己爽 什麼是有效的溝通?
作家盧勤說:“有效溝通就是傾聽 傾述,不但要傾述,傾聽更為重要。”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生活中的大部分父母,就像影片中Tom和Jerry兩兄弟的父母一樣,以為和孩子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都是自己講,自己爽。
孩子想說點什麼,父母就會說:你看你還頂嘴,你話很多哦,媽媽教你是為了你好,你還沒大沒小,我們用心良苦是不想你走冤枉路。剛才我說了那麼多,你明白嗎?為什麼你不說話?你啞巴啦?
孩子說什麼都要被罵,慢慢就變成啞巴了。
誰會願意接受這樣暴力的溝通呢?
知乎上有一條紮心的問題:為什麼有些父母總喜歡貶低子女,用惡毒的話傷害子女?
有個網友給的回答是:我應該深受其害吧,按我和媽媽溝通的結論是,她的潑冷水,挖苦,貶低,比較等等言論,目的是怕我驕傲,時刻冷靜,知道上進。可結果是自卑,極度自卑,極度不自信。
生活中有些父母,說的話很惡毒,父母的氣是出完了,自己講自己爽。暴力的溝通,隻會傷到孩子弱小的心靈,給孩子成長帶來陰影和極長遠的影響。
還有一些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則是不反思,不走心。
影片中,父親節那天,Jerry給爸爸的禮物是一副父親的自畫像,畫裡的人黑漆漆的,爸爸說這怎麼可能是我。
Jerry讓爸爸站在房間門口,把燈關了,的确隻剩下黑漆漆的人像。
父母不反思為什麼,而是責怪Jerry,讀書不會讀,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就這麼厲害。
爸爸對這個禮物并不是很滿意,問Jerry還會什麼。
Jerry興緻勃勃說講故事,父母讓Jerry講,卻沒有心思聽,而是做其他的事去了。
孩子最後是黯然閉嘴,觀衆氣的牙癢癢,都覺得心疼孩子。
溝通是需要技巧,在《契約式教育》書中有以下幾條有效溝通的方法:
1. 對孩子講話内容表示出真正的興趣2. 和孩子講話要積極鼓勵3. 給孩子的建議要明确、具體、有用4.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參考他的視角5. 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态度6. 體會/傾聽孩子的感受 顯然,Jerry的爸爸對他講話的内容并沒有真正的興趣,而媽媽也是打擊責怪他,父母都沒有察覺到孩子黯然神傷的情緒,更别說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溝通不是隻是說這麼簡單,更不是自己講,自己爽,還要知道怎樣說,最重要是體會和傾聽孩子的感受。
03.孩子需要性教育 中國大部分父母都比較傳統,很少對孩子開展性教育,在性教育普及率較低的情況下,導緻性盲的數量比較多。
什麼是性盲?
性盲,通常是指缺乏性科學知識的人,表現為對性的認知和行為上常出現不健康或不符合性科學規律的觀念的行為。
影片中,Jerry因為家庭缺失性教育而弄出大烏龍,在活動課上的遊戲環節,他和一位女同學搭檔,遭到同學的惡作劇,撞上女同學的臉,不小心碰到女生嘴巴。課間休息時,調皮的同學又把他倆挪到一塊,兩人醒來時,發現旁邊睡了一個人,吓的立馬彈起來。同學吓唬Jerry說,和女孩子親嘴、睡在一起,女生就會大肚子。
Jerry疑惑不解,回家問奶奶,Baby(嬰兒)是怎麼來的?奶奶回答垃圾桶撿的。他又留言給父母,問我是怎麼來的?媽媽回答說:長大後你就會知道。他無意中聽說,孕婦吃黃梨(菠蘿)孩子會掉的。于是便買了好幾袋黃梨讓女同學吃,最後吃到肚子痛入醫院,才發現女同學并沒有大肚子。
父母斥責他,說你怎麼變這麼壞了。
“如果你們早跟我說什麼是大肚子,我也不用讓她吃黃梨。”
在現實中,我們也看過不少啼笑皆非的新聞,就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都以為在結婚後夫妻隻要親吻、擁抱、在一起睡覺就能懷孕。
中國海軍計生宣教中心調查顯示:80%少男少女都是性盲。
電影中,孩子缺失性教育的後果,是比較輕微,可挽回;但在現實中,卻沒有這麼幸運,有多少悲劇是因為性教育的缺失,而後果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台灣女作家林奕含,著有《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少年遭老師誘奸,她曾向母親試探求救。
可她母親卻說:“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我們的家教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她求助失敗後,把自己悲慘的經曆寫進書本裡,一生遭受折磨、痛苦,最後不堪負重,2017年在卧室上吊自殺。
身邊朋友們會讨論說,不想生女孩,這個世界太險惡了,生怕她遭受侵害。
需要明确的是,性侵是不分男女,不管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有可能遭遇。
中國父母需要重視性教育,惡魔是不會因為你孩子小,而不去傷害TA。
英國,5歲起的孩子必須開始進行性教育。荷蘭,6歲起的孩子必須開始進行性教育。瑞典,7歲起的孩子必須開始進行性教育。日本,在幼兒園就開始教認知性别角色。 要讓孩子有個明确的概念,男女有别,隐私的部位不能被觸碰。
我們不可能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性教育,并不是可恥的事情,而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武器。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這第一次當中,我們也能好好學會,如何當一個真正對孩子好的父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