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科技創新,需要一代代有志之士接續奮鬥。4月26日,在廣西考察期間強調:“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争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天眼、探月工程、國産大飛機、港珠澳大橋、複興号高鐵……這些象征着中國科技由跟跑到領跑的“大國重器”,成為我國科技戰略布局中一顆顆耀眼的明珠。我們聚焦關心、指示過的部分“大國重器”,請參與項目的青年講述心聲,并特邀該領域老一輩科研工作者點評、寄語,展現一代代科研人所赓續的創新精神、奮鬥品格。
講述人:中科院天文台FAST控制組組長 楊清亮
3月31日,“中國天眼”(FAST)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作為研制隊伍中的一員,我無比興奮與自豪。
我是一名90後,2013年畢業後一直從事編程和算法相關工作,2014年下半年從上海回到貴州。當時在網上看到FAST項目的招聘啟事,覺得有意思,便想去試試。
“中國天眼”全景。新華社發
進入面試後,我見到了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穿着舊皮大衣、留着八字胡,特别樸實,但聲音磁性,說話嚴謹,感覺學識很淵博。這就是項目負責人南仁東老師。交流中,他勉勵我:“你放心,如果有興趣,這裡會有大量工作給你做,有你用武之地。”
後來,我加入了FAST團隊。我印象中的科研工作者都是穿着白大褂,在無菌房間裡操作一堆超級計算機的樣子,但FAST的科研現場卻完全不同。在FAST的索網安裝階段,我們就住進工地旁的闆房,每天踏着泥巴路,整理、安裝數不清的鋼材、腳手架,除了“造型奇特”之外沒感覺出科研的味道。我一度想,莫非是走錯片場了?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一邊維護網絡,一邊用視頻、照片全程記錄望遠鏡建造過程。其間,我對南仁東老師的了解逐漸增多,他時常上圈梁、爬塔,在饋源艙焊縫檢查……哪裡有活,就去哪裡。他對工程問題思考得極深、極嚴謹,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極關心、極體恤。
2016年9月,我們從闆房搬進綜合樓,吃住都有了改善。為了調試望遠鏡,項目成立了調試組。為了解決當時控制方面存在的一個難題——索驅動和饋源支撐總控的接口未能實現、望遠鏡無法整體聯調,組長姜鵬老師讓我參與寫代碼、測試代碼。從沒接觸過望遠鏡控制的我不停鑽研、請教同事,每天都忙到深夜一兩點。2017年8月27日,我們完成了對3C286的40分鐘跟蹤觀測,并且持續接收到了信号,那時,我開心極了。
那次之後,我又回到了熟悉的編程和算法工作,全身心地參與到了望遠鏡的控制調試中。我發現,望遠鏡本身包含了太多的材料、技術與知識,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并形成系統的認知模式。“天眼”工程是一件“仰望星空”的事業,我深知需要補充的知識還很多。我會不斷探索、創新,踏實笃行,為日後在科研中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盡一份力。
■寄語與期待
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負責人、著名信息技術專家謝曉堯:
如果把天眼FAST對外太空的觀測稱為“頂天”,那麼,對觀測結果的大數據研究就是“立地”。“頂天”與“立地”是天眼FAST探測宇宙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輝煌成果的背後,是團隊成員極其艱辛的付出,其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展現出尤為可貴的拼搏勇氣。從聯通世界到聯通宇宙,我與團隊一起奔跑,支撐我們前行的是南仁東等老一輩科學家堅毅、執着、不斷創新、攻堅克難的精神品格,是勇攀高峰、舍我其誰,為祖國崛起擔當使命的科學家精神。
講述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号探測器GNC系統主任設計師 于 丹
今年2月22日,會見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強調,17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賀、令人欣慰。作為其中一員,我深感榮幸,同時也為自己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GNC團隊感到自豪。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研人員在開展嫦娥五号返回器測試工作。光明圖片
嫦娥五号任務就是一場刀尖上的舞蹈。2020年11月28日,嫦娥五号第一次近月制動,這可是團隊上下十年努力的成果。12月6日,最緊張的時刻來了,“小五”要進行人類首次環月軌道無人自主交會對接。雖然胸有成竹,但仍難免忐忑。我對自己說:“這個工況做過全物理試驗,不要怕!”在交會的最後階段,看着監視相機,我緊張得已經聽不到周圍的聲音。直到歡呼聲傳來,我才驟然醒來。對接成功了!
闖過一關又一關,12月17日,“小五”要返回了,須以35倍音速沖入大氣層。為了減速,我們采用了古老而又有趣的方式——“打水漂”。這是探月三期工程的第一大關鍵技術,世界上史無前例。為了實現目标,我們完成了難以計數的模拟飛行試驗,嘗試了上百萬條飛行路線。當把最優制導參數注入後,我們屏住呼吸,等待着夢想實現。開傘,國際遙遙領先的開傘點精度誕生!這成了每位探月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從立項到發射,我們團隊爬坡過坎、負重前行,很多同事給我以激勵:一遇到技術難關,半夜爬起來就走的張洪華副總師;一說到新聞采訪就默默擺手,讓年輕人展示的王勇副總師;疫情最嚴重時,在基地一待就是200多天的何健指揮;還有身邊舍小家顧大家的同事們……他們都是我的榜樣,是我做好工作的精神動力。
■寄語與期待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号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張洪華:
在探月工程六戰六捷的偉大成就中,一大批青年在重要崗位發揮着重要作用。去年嫦娥五号GNC團隊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航天青年的關懷與期許。今後,我國還将對月球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青年人大有可為,也必将大有作為。希望新時代航天青年持續弘揚探月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投身時代偉業,勇攀科技高峰,用青春和汗水為建設航天強國創造新的奇迹。
講述人:中國商飛C919大型客機總師助理嚴子焜
2009年,我加入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成為一名大飛機設計師,見證和親曆了國産大飛機的再次起航和騰飛。從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到首飛,從6架試飛機投入試驗試飛到獲得首個型号檢查核準書,我們距離實現大飛機夢越來越近。
國産大型客機C919。新華社發
飛機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主場。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國,1月中旬,C919大型客機101架機轉場南昌,準備為即将開始的試飛試驗進行改裝。疫情将原定計劃全部打亂,但任務不可耽誤。于是,我和團隊提前複工,奔赴南昌組織開展101架機試飛改裝工作。
經曆了100餘項機上工作、60餘項定檢工作、200餘項維修程序驗證的磨砺,實現了某機上備件24小時内從供應商生産線到機上安裝的“速度與激情”……我們力保每項工作,死守每個節點,最終提前完成任務。
大飛機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專業技術上的進步,更是寶貴的大飛機創業精神。感謝時代賦予的機遇,讓我們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主場。
■寄語與期待
中國商飛公司專家咨詢組成員、ARJ21飛機首任總設計師吳興世
中國人實現大飛機夢的奮鬥征程,造就了馬鳳山同志這樣的老一代創業英雄,培育了嚴子焜同志這樣成千上萬的新一代開路先鋒。他們以“傳承辟新,尋優勇進”的艱苦奮鬥,引領這支隊伍“而今邁步從頭越”,诠釋了“航空強國,四個長期,永不放棄”的大飛機創業精神。中國大飛機人一定不負期望,時刻用前進的目标激勵自己,用比較的差距鞭策自己,争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創業英雄、開路先鋒。
講述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設計分項負責人 林 巍
2011年,我25歲,全程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研究、設計及施工。長度僅7千米的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需要邊施工、邊設計、邊科技攻關,所有圖紙都是從無到有,從0到1,每個線條背後的理論支撐都要反複讨論、優化,必要時做現場試驗。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發
回憶項目建設全過程,我對兩件事最為感慨:一是和4000多名工程建設者一起心無旁骛地工作,按時建成了世界最長、埋深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二是沉管不但建成了,還百分之百不漏水。
項目建設過程中提出了“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理念。這個理念伴随我不斷成才,并鞭策自己在工作中持續思考更優、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200多年前就有人開始研究懸浮隧道,但至今尚未實現。我從2018年起參與研究懸浮隧道。目前,我們已分别在武漢和天津做了模型試驗,并基本搞清楚了在中國内陸湖中建造懸浮隧道原型的方法。
我時常想,繁榮昌盛的時代為我們年輕科技工作者創造了幹事創業的平台,隻要大家有一股勁、有一種信念,一定會在各自領域取得更多突破與創新。
■寄語與期待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部副總經理、副總工程師尹海卿:
科技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對科技前沿的敏感度,以開放融合的态度擁抱新技術,修“智慧路”、架“智慧橋”、建“智慧城”,加速實現傳統行業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智慧延展。
曾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殷殷囑托。青年人對内要處理好分工協作和團隊配合的問題,集衆人智慧,聚衆人合力,共同向上;對外要開放進取,與其他優秀隊伍積極交流,補齊自身短闆,實現互利共赢。
講述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北京縱橫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制動開發部副主任蔡田
已是晚上10點,鐵道科學研究院會議室裡仍燈火通明,一群年輕人正在熱烈地讨論着。這就是我所在的團隊——鐵科院機車車輛研究所複興号制動研發團隊。不久前,我們對一款優化後的氣動部件進行了測試,其總體功能和性能都達到要求,但在百萬次的疲勞試驗中,還是有三次偏離指标。
兩列複興号在北京動車段整裝待發。劉家豪攝/光明圖片
制動系統就是大家通常稱呼的“刹車”,是直接關系列車運行安全的重要子系統。無論是東北冬天的極寒,還是南方夏天的酷暑,複興号列車的每個零部件都需要以最穩定、最可靠的狀态投入工作。這次,幽靈一樣的故障引起整個團隊高度重視,“一次失效都不能有”!
經過近百次試驗,我們終于找到了罪魁禍首:一個不起眼的O形圈在低溫條件下偶發失效。
找到原因就是成功的一半。但接下來,偶發故障導緻的三次指标偏離讓大家感覺似乎回到了原點。讨論中,有人說:“怎麼才能高溫低溫同時滿足呢?難道真要冬天設計一種,夏天設計一種,來回換着用?”這句話激發了我們的靈感:“何不真的把這個結構拆開呢?”
原本就局促的設計空間,再采用分體式的結構,真能做到嗎?“不試試怎麼知道,說幹就幹!”大家争分奪秒地連續奮戰了5天,拿出了三種結構方案。幾輪比選和優化後,原本靈光一現的想法變成了四張繪制工整的工程圖紙。這一次,新方案沒有讓大家失望。
就是這樣一次次小創新,積累成了這個可以讓五百噸的“大家夥”穩定可靠停下來的制動系統,讓複興号能疾馳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
■寄語與期待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車車輛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趙紅衛
制動專業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車車輛研究所的傳統優勢專業,在行業内一直處于領先位置。研發團隊中既有行業知名的老一輩專家,也有蔡田這樣的年輕技術骨幹。他們持續發揚制動專業刻苦鑽研、敢于承擔的作風和傳統,使團隊始終保持創新活力。
在新一代時速400公裡複興号動車組研制中,鐵路科技工作者将以“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為使命,繼續發揚敢闖、敢拼、敢擔當的精神,為中國高鐵持續領跑注入動能。
走近“大國重器”,傾聽其背後的故事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李曉、張蕾、顔維琦、詹媛、訾謙、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8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