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安徽省的戲曲,安徽被稱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曲曆史悠久,種類較多,名家叠出,安徽有三十多種戲曲,要說最為出名的那還是安徽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是中國五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唱腔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黃梅戲的主腔
主腔是黃梅戲傳統唱腔中最具戲劇性表現力的一個腔系。它以闆式變化體(或稱闆腔體)為音樂結構的原則,正是這一主要特點使它區别于曲牌聯綴體(或稱曲牌體)的“花腔”以及兼有兩種體制特征的“三腔”。
黃梅戲的花腔
黃梅戲源于民間歌舞。山野村夫的勞動之歌,婦孺皆知的裡巷歌謠,燈會社火之中的歡歌勁舞,是黃梅戲活潑的源頭。黃梅戲在形成第一個階段性成果——兩小戲、三小戲的進程中,也形成了百餘首小曲雜調的“花腔”腔系。
黃梅戲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三腔有許多共同點。首先,三腔在音樂體制上綜合了曲牌體和闆腔體的因素,呈現出“準闆腔體”的狀态。三腔各自擁有一個基本腔體,彩腔、仙腔為四句體,它們的字位安排、複句位置、鑼鼓的用法都較固定,具有曲牌體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體都派生出對闆或數闆,還形成一些補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闆腔體的特點。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轉調相連,也不同于大多數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調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較大,容易區别開來。再者,在戲劇性表現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現能力。
彩腔的基本結構是四句體。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調式、共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樂彙,但旋律線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頭,第二句唱腔後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後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終止唱段。彩腔為徵調式,大多是五聲,偶爾旨直變宮音。
仙腔的基本結構也是四句體,但形态比彩腔複雜。仙腔要在兩個部位重複唱詞,一處是第一句詞(七字句)的後三個字,另一處是第四句詞全句重複。這樣,四句腔的長度變得參差不齊,在腔體内部造成了有的樂句一掠而過,有的樂句則重點強調的對比效果。
陰司腔是黃梅戲主腔諸腔體與三腔之中表情最單一,拖腔最充足的腔體。專用于傷感之時,上下兩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節的行腔。
陰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動人,極善表達劇中人如死灰的絕望之情。由于這一特點,它常與主腔聯用,以補足主腔的悲腔塊面。
陰司腔是五聲商調式。調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演整本大戲後,角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醜、老旦、奶生、花臉諸行。辛亥革命前後,角色行當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須)、正生(黑須)、花臉;下四腳是:小生、花旦、小醜、老旦。
正旦:多扮演莊重、正派的成年婦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穩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麥記》中的王三女、《羅帕記》中的陳賽金、《魚網會母》的陳氏等。
小旦:又稱花旦,多扮演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慶官話),聲調脆嫩甜美,表演時常執手帕、扇子之類,舞動簡單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遊春》中的趙翠花、《小辭店》中的劉鳳英等。演出整本大戲後,小旦行又細分出閨門旦及專演丫鬟的行當“捧托”。旦行是黃梅戲的主要行當,舊有“一旦挑一班”之說。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時常執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羅帕記》的王科舉、《春香鬧學》的王金榮、《女驸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醜:分小醜、老醜、女醜(彩旦)三小行。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為幫助演出,小醜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長的旱煙袋,老醜則拿着一根二、三尺長的長煙袋,插科打诨,調節演出氣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在戲中多為配角。如《荞麥記》中的王夫人。
花臉:黃梅戲中花臉專工戲極少,除在大本戲中扮演包拯之類的角色外,多扮演惡霸、寨主之類的角色,如《賣花記》的草鼎、《二龍山》的于彪等。
正生:又稱挂須,有黑白須之分,一般黑須稱正生,白須稱老生。重唱念,講究噴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麥記》中的徐文進、《告經承》的張朝宗、《桐城奇案》的張柏齡等。
黃梅戲最初隻有打擊樂器伴奏,大鑼、小鑼、扁形圓鼓,即所謂“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擊樂器并參加幫腔、7人演唱。以後執堂鼓者又兼奏竹根節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場門内外側和草台正中(奏鼓者)。。用高胡作主要伴奏樂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唢呐、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驸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95後分享中國傳統戲曲,喜歡就關注我哦,有想了解的私信或者留言給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