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晌(shang)午飯的的說法越來越少,但是對于我們老一輩的人們來說,晌午飯可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或許在每個地方的晌午飯有着較大差異,現在網絡上提到的晌午飯都太豐盛了,與我們平時的美食差别并不大,但是作為農村人來說,老一輩人們的晌午飯,那才叫有意義,沒有現在那麼多五花八門的東西,簡簡單單,但是卻代表了一代人的回憶。
就我們當地來說,晌午飯說的一般指中午飯或者午後的飯,有時候太忙了中午沒有吃,那麼後面的一般就成為晌午飯,時間上在下午1點到2點左右,如果是在家裡吃飯,一般不會說晌午飯的,我們當地所說的晌午飯,一般指的是在地裡吃的飯。
在過去農村人主要是以種植和養殖為主,而且家裡子女非常多,所以很多家庭需要幹活的時間都比較長,為了減少來回跑動耽誤時間,所以很多家庭到地裡幹活的時候,都會帶上晌午飯,由于是在地裡吃,所以對于帶的東西就有要求了,就我們當地當時常見的幾種晌午飯來說,如今3種可以說已經是走上正途了,有一種的話成了很多地方的名吃。現在我們就具體來看一下。
晌午飯的要求
由于農村人的晌午飯是早上從家裡出門的時候就帶着,到了中午或者下午才吃,這就注定在地裡吃的時候,其實這些飯已經冷了,這就注定了很多去地裡幹活的農民攜帶的晌午飯,會考慮冷吃的口味。
在蜂部落小編的記憶中,一般我們當地農民帶到地裡吃的晌午飯都講究“素”,如果是油膩的,到了地裡冷了之後其實并不好吃,味道變化極大,但是如果是不含油的東西,則吃起來并不那麼難吃。
農村常見4大晌午飯雖然說晌午飯的種類非常多,但是畢竟晌午飯的說法還是老一輩的人們說得比較多,而且多在地裡吃,過去農民的生活條件并不好,可以帶到地裡吃的東西,主要以自己家裡産的為主,或者就是簡單加工的,就我們當地來說,吃得最多的主要有4種:
①包谷花:這是在我們當地比較常見的一種,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口味來做,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對于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用機器炒出來的包谷花,那在過去已經算是非常高端的美食了,一年都吃不上幾次。
過去的農民會帶到地裡吃的包谷花,一般并不是用機器炒的,而是用鍋炒的,最多就是包谷經過了加工,比如把幹的玉米水泡後炒,或者在收獲玉米的時候把玉米煮熟了曬幹炒,我們這裡叫做陰包谷,還有的是把幹包谷煮熟了炒,炒的時候用的鍋也是有要求的,還有也要掌握好火候,不然可能熟得不均勻,或者糊了也是常見的事情,一般來說,以砂鍋炒的最好,因為砂鍋受熱均勻,火力不大不小,而鐵鍋受熱過快,容易炒糊,炒出來的包谷花堅硬。
關于包谷花,如今已經變得五花八門,有了成品銷售,最差的也是路邊的用機器炒出來的,算是走上了正途吧,用鐵鍋或者砂鍋炒的,入境已經很少看到了。
②洋芋:所謂的洋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馬鈴薯,這也是在過去農村人喜歡帶到地裡作為晌午飯的美食,吃法主要有煮熟吃和燒熟吃,有的還會帶上一點辣椒面,還有的是直接從家裡帶上生洋芋到地裡以後再現燒,也算是一種農村地裡幹活常吃的晌午飯,應該說吃的頻率比包谷花更多,因為農村很多老人吃不了包谷花,但是吃洋芋就大衆化了。
雖然說洋芋現在的吃法已經很多,比如我們常見的薯片就是洋芋加工的,但是用燒或者煮來吃的洋芋,其實很難商品化,畢竟保存時間上有較大困難,但是這種吃法并沒有從民間消失,比如我們貴州,很多地方夜間都可以吃燒洋芋,還有很多烙鍋店也有這種吃法,算是變成了一種區域美食吧。
③甜酒:甜酒也是過去被農村人當成晌午飯的一種美食,其實主要還是素,至于為什麼會成為農村人在地裡吃的食物,主要是農村人很多家庭都有做甜酒的習慣,在冬天的時候做,然後用壇子密封起來,可以吃一年,在吃的時候在甜酒裡面放入一些“疙瘩”(用糯米面做成的小顆粒),一般甜酒裡面會放糖精,如今不知道還有沒有,那個時候甜食主要依靠糖精,白糖隻有大戶人家才吃得起。
至于甜酒粑,如今已經演變出了很多種版本,什麼甜酒粑粑,甜酒煮餌塊粑、糯米粑等等,其實都基本上是從過去的甜酒疙瘩演變而來,現在很多都已經商品化,算是走上了正途吧。
④灰面粑:這也是農村常見的一種帶到地裡吃的晌午飯,算是稍有的帶油的晌午飯,但是含油量并不高,做法是用灰面(小麥打成的面粉)加水調好後放進油鍋裡面烙,一面烙好以後要翻到另一面,這裡還要講究點技術,有的技術好的一下翻好,技術差點的就有可能翻壞或者掉在地上,曾經這種還有很多高效的傳聞。
之所以會有灰面粑,其實主要是我們當地種植小麥的人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植,也會在收獲後做一些面條吃,這時候就會留下一些面粉作為做甜酒粑或者烙餅的材料,現在面粉做的烙餅,已經是多種多樣了,有加肉的,加各種佐料的,五花八門,而且還有專門的門面銷售,比如三東大餅的店鋪,這種烙餅就非常常見了。
以上就是過去我們當地常見的晌午飯的幾種,你們當地過去所謂的晌午飯都有哪些呢?歡迎下方分享,我們明天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