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

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2 16:49:33

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一、文言實詞歸納:(基本篇目),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中考語文複習-初中文言文實詞及虛詞意義知識點歸納)1

中考文言實詞常見的96個

一、文言實詞歸納:(基本篇目)

1、基本字詞歸納

(一)文言實詞:文言實詞的基本詞彙和現代漢語詞義相同,但由于曆史的發展和語言的變化,不少文言實詞在詞義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有的已經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實詞,有助于掃除文言文閱讀上的障礙。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裡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來使用的現象叫通假。有兩種情況: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個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無其字,有音無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說"通"悅",高興之意),雙聲通假("亡"通"無",沒有之意),和叠韻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現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複習時要進行系統的彙總,便于掌握。

②古今異義

由于

語言的發展變遷,不少文言詞彙的詞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詞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義有别的雙音詞,在現代為雙音詞而在古代為偏義詞或短語的語言現象。例如:

《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指男子的配偶。"絕境"古義為與外界隔絕之地;今義為沒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論戰》中"可以一戰"中的"可以"古義是兩個詞,可以憑借之意,今義是一個詞,表示許可或可能。

③古今詞義變化

詞義的變化,大緻有三個途徑:一是詞義的擴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專指"長江"和"黃河",現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詞義擴大了;二是詞義的縮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氣味"的意思,現在專指不好聞的氣味,詞義縮小了;三是詞義的轉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淚",而現在卻指鼻涕了,詞義發生了轉移。

④一詞多義

在古漢語中,同樣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讀音,表達不同意義。例如:

名——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說出)

⑤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的實詞中,某個詞屬于哪類詞,通常是比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失去了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而臨時充當另一類詞,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

複習詞類活用首先要區别"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經常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語法功能,如"指"解釋為"手指"是名詞,解釋為"指點""指出"是動詞。其次分析詞類活用還要和同音詞區别開來。有的詞讀音相同,寫法也相同,但如果它們在意義上沒有任何聯系,就不是詞類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腳",是名詞;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雖有名馬。     ——《馬說》 (所以)

溫故而知新     ——《〈論語〉十則》 (學過的知識)

公問其故    ——《扁鵲見蔡桓公》 (原因、緣故)

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見蔡桓公》 (特意)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論戰》 (因此)

廣故數言于亡。     ——《陳涉世家》   (故意)

(2)間

遂與外人間隔。      ——《桃花源記》   (隔開)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口技》     (夾雜)

又何間焉?        ——《曹刿論戰》   (參與)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扁鵲見蔡桓公》 (一會兒)

骈死于槽枥之間。     ——《馬說》 (中間)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暗中)

(3)絕

以為妙絕。 ——《口技》 (極點)

群響畢絕。 ——《口技》 (停止、消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隔絕)

(4)觀

予觀夫巴陵勝狀。 ——《嶽陽樓記》 (觀賞)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嶽陽樓記》 (景象、景觀)

但坐觀羅敷 ——《陌上桑》 (看)

(5)病

君之病在肌膚。 ——《扁鵲見蔡桓公》 (疾病、大病)

則久已病矣。 ——《捕蛇者說 》 (困苦不堪)

(6)書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石壕吏》 (信)

丹書帛曰。 ——《陳涉世家》 (寫)

(7)上

上使外見兵。 ——《陳涉世家》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賣炭翁》 (身體上的)

(8)見

昨日見軍帖。 ——《木蘭詩》 (看見)

曹刿請見。 ——《曹刿論戰》 (拜見)

才沒不外見。 ——《馬說》 (通"現",顯露)

(9)比

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記》 (靠近)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陳涉世家》 (等到)

(10)少

賓客意少舒。

——《口技》 (稍微)

少時,一狼徑去。 ——《狼》 (一會兒)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陳涉世家》 (年輕的)

(11)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狼》 (随從,跟随)

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曹刿論戰》 (順從,聽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順從)

(12)分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曹刿論戰》 (分給,分配)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長度單位,十分為一寸,這裡指八分挂零,說明很小)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隆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分内,名分)

(13)文

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文章)

文過飾非。 (掩飾)

(14)世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 (父子相繼為一世)

問今是何世。 ——《桃花源記》 (時代,朝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馬說》 (世上)

(15)業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師表》 (事業,功業)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桃花源記》 (職業)

(16)犯

作奸犯科。 ——《出師表》 (觸犯)

(17)達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愚公移山》 (到,達到)

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 (做官,顯貴)

(18)當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捕蛇者說》 (抵充,相抵)

木蘭當戶織。 ——《木蘭詩》 (對着,面對)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應當)

(19)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在……之後)

(20)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賣炭翁》 (砍伐)

齊師伐我。 ——《曹刿論

戰》 (攻打,讨伐)

伐無道,誅暴秦。 ——《陳涉世家》 (讨伐)

(21)陰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 (水的南面,南岸)

朝晖夕陰。 ——《嶽陽樓記》 (陰暗)

(22)谏

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 ——《陳涉世家》 (用言語規勸)

以塞忠谏之路。 ——《出師表》 (同上)

(23)極

感極而悲者矣。 ——《嶽陽樓記》 (極點,極端)

此樂何極。 ——《嶽陽樓記》 (盡,窮盡)

南極潇湘。 ——《嶽陽樓記》 (到)

初極狹,才通人。 ——《桃花源記》 (極其,非常。這是副詞用法)(24)國

夫大國,難測也。 ——《曹刿論戰》 (國家)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嶽陽樓記》 (國都,京城)

(25)備

前人之述備矣。 ——《嶽陽樓記》 (完備)

衆妙畢備。 ——《口技》 (具備,齊備)

(26)徑

少時,一狼徑去。 ——《狼》 (徑直,一直)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直徑)

(27)将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 ——《木蘭詩》 (扶,持)

上使外将兵。 ——《陳涉世家》 (率領,統率)

項燕為楚将。 ——《陳涉世家》 (将帥,将領)

(28)顧

顧野有麥場。 ——《狼》 (

看見)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出師表》 (看望、訪問)

(29)勝

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陳涉世家》 (盡,全部)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嶽陽樓記》 (優美)

(30)複

扁鵲複見。 ——《扁鵲見蔡桓公》 (又)

(31)稱

先帝稱之曰能。 ——《出師表》 (稱贊,贊許)

袒右,稱大楚。 ——《陳涉世家》 (号稱)

不以千裡稱也。 ——《馬說》 (稱呼)

不能稱前時之能。 ——《傷仲永》 (符合)

(32)乘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陳涉世家》 (量詞,輛)

公與之乘。 ——《曹刿論戰》 〔同坐(一輛)戰車〕

(33)章

又用篆章一。 ——《核舟記》 (印章)

(34)驚

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口技》 (受驚)

波瀾不驚。 ——《嶽陽樓記》 (振起)

(35)屬

忠之屬也。 ——《曹刿論戰》 (一類)

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扁鵲見蔡桓公》 (隸屬,管轄)

神情與蘇、黃不屬。 ——《核舟記》 (類似)

(36)策

執策而臨之。 ——《馬說》 (鞭子)

策勳十二轉。 ——《木蘭詩》 (記載)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驅使)

(37)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口技》 (奇異)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零數)

(38)許

高可二黍許。 ——《核舟記》 (上下、光景)

雜然相許。 ——《愚公移山》 (贊同、答應)

(39)舍

便舍船。 ——《桃花源記》 (丢下)

屋舍俨然。 ——《桃花源記》 (房屋)

(40)志

處處志之。 ——《桃花源記》 (記)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意志)

(41)尋

尋向所志。 ——《桃花源記》 (找)

尋病終。 ——《桃花源記》 (不久)

(42)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 ——《陳涉世家》 (道路)

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仁政)

伐無道,誅暴秦。 ——《陳涉世家》 (正道)

(43)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 (固執)

戍死者固十六七。 ——《陳涉世家》 (本來)

(44)亡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關懷古》 (衰亡)

今亡亦死。

——《陳涉世家》 (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通"無")

(45)舉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陳涉世家》 (發動)

傅說舉于版築之間。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被舉用)

是以衆議舉寵為督。 ——《出師表》 (推薦)

死則舉大名矣。 ——《陳涉世家》 (成)

(46)坐

衆賓團坐。 ——《口技》 (坐着)

但坐觀羅敷。 ——《陌上桑》 (因為)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口技》 (同"座")

(47)食

謹食之。 ——《捕蛇者說》 (喂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說》 (吃)

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說》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馬說》

(通"飼",喂)

二、通假字歸納: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

(2)苟富貴,無相忘。("無"通"毋":不要。) ——《陳涉世家》

(3)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發起)——《陳涉世家》

(4)将軍身被堅執

銳。("被"通"披":穿着)——《陳涉世家》

(5)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上)——《木蘭詩》

(6)出門看火伴。("火"通"夥":夥伴)——《木蘭詩》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彎曲). ——《核舟記》

(8)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還有)——《核舟記》

(9)蓋簡桃核

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核舟記》

(10)虞山王毅叔遠甫。("甫"通"父":男子美稱)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放)——《核舟記》

(12)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

(16)湯熨之之所及也。("湯"通"燙":用熱水焐)——《扁鵲見蔡桓公》

(17)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回轉、掉轉)——《扁鵲見蔡桓公》

(18)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湯藥)——《扁鵲見蔡桓公》

(19)必能裨補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師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出師表》

(21)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馬說》

(2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幹,本領)——《馬說》

(23)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價值、價錢)——《賣炭翁》

(24)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嶽陽樓記》

(25)百廢具興。("具"通"俱":都,全都)——《嶽陽樓

記》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輸》

(27)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圉"通"禦":抵擋)——《公輸》

(28)公輸盤诎。("诎"通"屈":折服)——《公輸》

(29)自餘為僇人。("僇"通"戮":遭到貶谪)——《始得西山宴遊記》

(30)而遊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峽江寺飛泉亭記》

(3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通"現":出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2)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4)衡于慮。("衡"通"橫":梗塞,指不順)——《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5)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36)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資":資材)——《越巫》

(38)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嗎)——《陳太丘與友期》

(39)略無阙處。("阙"通"缺":中斷)——《三峽》

(40)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閑情記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導":引導)——《晏子故事兩篇》

(42)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什麼)——《晏子故事兩篇》

(43)聖人非所熙也。("熙"通"嬉":開玩笑)——《晏子故事兩篇》

(44)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寓言四則之買椟還珠》

(45)宣王說之。("說"通"悅":高興)——《寓言四則之濫竽充數》

(46)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扳"通"攀":牽、引)——《傷仲永》

(4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論語〉十則》

(48)屏棄而不用。("屏"通"摒":摒棄)——《為學》

(三)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1)相對于實詞而言,文言虛詞沒有一定的實在意義,主要用來組詞成句,在句子中起語法作用。文言虛詞中可以包括代詞、動詞、副詞等類别,而這些詞類按現代漢語的劃分方式,應屬實詞。這是因為文言虛詞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來的傳統提法,古人的語言觀念不如今人明确,分類自然不夠仔細。文言虛詞大體可以分為:代詞、介詞、助詞、歎詞、副詞、連詞等候。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詞。也可以是助詞或副詞,應結合其在語句中的作用,具體辨析。

(2)确定虛詞的意義,首先要确定詞性。要确定詞性就得掌握每個虛詞的用法規律,要聯系上下文作細緻辨析。除此之外,還要弄清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如"之"作主語、謂語賓語則是代詞或動詞,若在主謂之間,則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複習虛詞時要掌握虛詞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語言環境中辨别詞性和用法。如"公與之乘"這個"之"是涉及的對象,是曹刿,"之"是代詞。二是從語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當句子成分,充當了什麼成分。如果沒有充當成分,隻起組合作用或表語氣,就是助詞。

(3)在複習中,可以從虛詞功能的角度作分類,以便于系統歸納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虛詞。包括

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予觀夫巴陵勝狀(《嶽陽樓記》)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吾"、"餘"等詞。

第二人稱: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還有"汝"、"爾"、"乃"等詞。

第三人稱: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論戰》)中的"其"是"他們"的意思,此外還有"之"、"彼"、"伊"等詞。

指示代詞: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是"作"這個"講。此外還有"此"、"斯"、"夫"、"或"等詞。

疑問代詞: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孰"作疑問代詞"誰"講,此外還有"何"、"安"、"藥"等詞也是疑問代詞。

B. 起限制或修飾作用的虛詞。包括

程度副詞:

餘聞而愈悲(《捕蛇者說》)中的"愈"作"更加"講。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甚"作"很"講。

以為妙絕(《口技》)中的"絕"作"極點"講。

此外還有"殊"、"稍"、"益"等詞均可充當表程度的副詞。

範圍副詞: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桃花源記》)中的"鹹"作"都"講。

衆妙畢備(《口技》)中的"畢"作"全"講。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講。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中的"但"作"隻"講。

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石壕吏》)中的"唯"作"隻"講。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隻",表範圍。

此外還有"悉"、"俱"、"舉"等詞都可以作表範圍的副詞。

時間副詞: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中的"已"作"已經"講,表時間。

既克,公問其故(《曹刿論戰》)中的"既"作"已經"講,表時間。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中的"向"作"從前"講,表時間。

囊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說》)中的"囊"作"從前"講,表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中的"會"作"适逢"講,表時間。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講,表時間。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記》)中的"忽"作"忽然"講,表時間。

情态副詞: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中的"誠"作"實在"講,表示一

種情态。

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口技》)中的"漸"作"

漸漸"講,表示一個變化的過程。

尉果笞廣(《陳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講,表示一種情态。

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講,表情态。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中"幾"作"幾乎"講,表情态。

表謙敬、頻率、重複的副詞:

徒屬皆曰:"敬受命"(《陳涉世家》)中的"敬"表謙敬。

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謙詞。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扁鵲見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講,表頻率。

表語氣或否定的副詞:

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複興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中的"庶"表陳述語氣。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中的"甯"表反問語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主(《陳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刿論戰》)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表否定。

C. 起關聯作用或組合結構作用的虛詞。

表時間、處所、對象、方式、原因、被動、比較的介詞:

試用于昔日(《出師表》)中的"于"是一個表時間的介詞,相當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中的"于"作"到"講,表時間。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移山》)中的"于"後面跟地點,表處所。

叫嚣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中的"乎"也是一個表地點的介詞,做"在"講。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中的"緣"作"沿着"講,表方式。

當窗理雲鬓(《木蘭詩》)中的"當"作"對着"講,表對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對象,作"向"講。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憑"講,表示對象。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以"也是"憑"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中的"比"表比較關系。

表并列、遞進、

選擇、因果、假設、條件、轉折、關聯作用的連詞: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視其轍,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曹刿論戰》)中的"遂"表結果的連詞。

苟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當"如果"講。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個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非死則徙耳,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中的"而"是一個表轉折關系的連詞,當"但"講。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中的"而"表修飾關系。

D. 表結構的虛詞。

結構助詞: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中的"之"相當于結構助詞,作"的"講;辍耕之壟上,怅恨久之(〈陳涉世家〉)中的後一個"之"結構上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結構上充當賓語前置的标志。此外還有"者"、"所"等詞可以作結構助詞。

語氣助詞:

蓋-歲之犯死者有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捕蛇者說》)中的"蓋"表陳述的語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斷語氣。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詢問語氣。

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中的"耶"表疑問語氣。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哉"表反問語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強烈的感歎語氣。

E. 表感歎的虛詞一一歎詞。.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歎。

嗟乎!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陳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陳涉對無人了解自己的感歎。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中的"嗚呼"表示作者無可奈何的感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歎。

(四)文言虛詞舉例

①、之

(1)結構助詞

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的

悍吏之來吾鄉。(《捕蛇者說》)——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語氣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補充音節,無實在意義。

②其

作副詞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還是

eq \o\ac(○,3)以

作介詞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用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憑借

作連詞

"扶蘇以數谏故"(《陳涉世家》)——因為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由于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用來

4. 而

作連詞分别表順承關系、判斷關系和修飾關系。例如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表順承關系,不譯

5. 乃

"乃重修嶽陽樓。"(《嶽陽樓記》)——表承接關系的連詞,作"于是、就"講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表判斷關系的動詞,作"是"講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表人稱的代詞,作"你的"講

6. 于

作介詞用,根據語言環境不同,意義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對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說》)——比

"舜發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從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給

7. 為

作介詞

"為天下唱。"(《陳涉世家》)——替、給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闆》)——被

作助詞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表句末語氣,不譯

⑨所

所與"以"結合表原因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表原因

作介詞結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⑩乎

作語氣助詞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嗎

作介詞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相當于"于",作"對"講

PAG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