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婦女的服飾,魏晉時期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着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并在袖口綴有一塊顔色不同的貼袖。所着長裙,式樣很多,色彩豐富,有間色裙、绛紗複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紮。
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叫雜裾垂髾女服的。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有“襳[xian 纖]髾”。所謂髾,是指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它一般用絲織品制成,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重叠;所謂襳,是指從圍裳伸出來的飄帶。由于飄帶較長,走起路來牽動下擺的尖角,像燕子飛翔。晉代著名畫家顧恺之依據曹植《洛神賦》所作《洛神賦圖》中女神穿着的就是這種服裝。它衣袂飛舞,飄帶翔動,真堪稱“奇服曠世”(曹植《洛神賦》)。到了南北朝時,人們将飄帶去掉,加長尖角的“燕尾”,使二者合為一體。
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着衫、裙外,還有穿褲褶和裲裆的。隻是婦女與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裡面,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着裲裆,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衫裙、圍裳(晉·顧恺之《烈女傳圖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