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6-15 21:45:06

你好,我是白瞟的知識。

今天我們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一是蘋果發布新一代智能車機系統,二是二手平台閑魚發起“野性收集”活動。

來看今天的第一條。6月7日,蘋果“造車”傳來新消息:蘋果在它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新一代的智能車機系統Car Play。在之前的系統中,車上的娛樂、導航功能和車子的自身操作,像溫度設置、車窗門控制等功能是分離的,用戶必須要在這兩個系統之間切換。而升級後的Car Play實現了兩個操作系統的統一,被認為是一次重大突破。

有人認為,蘋果力推Car Play,可能是放棄了自主造車的計劃,轉而為其他車企提供軟件平台。不過也有人認為,蘋果先推軟件系統,隻是階段性策略,“造車先造魂”,最終的造車計劃不會變。緊接着,有長期追蹤蘋果公司的記者爆料,蘋果正在為汽車業務與供應商洽談,而且汽車項目的新負責人正在籌備重組團隊。

消息就是這樣,來看看能學到什麼知識。

你知道,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道說,蘋果秘密組建了幾百人的造車項目組,并給這個項目取名為“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到現在,8年過去了,“蘋果造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媒體熱炒一次,各家新能源車企也是如臨大敵,最後都被證明是“狼來了”。目前為止,蘋果造車還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蘋果怎麼還不造車)1

那麼,蘋果到底在猶豫什麼呢?按說,蘋果相對于其他新能源車企,是有極大優勢的。

首先,蘋果有錢,這點相當重要。搞新能源車非常燒錢,蔚來CEO李斌曾經很悲壯地說:“沒有200億不要造車!”而200億對蘋果來說簡直不值一提,蘋果坐擁3000億美元的現金流,燒錢誰能燒得過蘋果?

第二,在技術儲備上,蘋果在手機上的軟件、系統、生态優勢可以無縫平移到汽車上,比如這次發布的Car Play系統。另外,蘋果畢竟已經搞了8年的造車研發,蘋果在自動駕駛、車身設計等方面已經擁有了不少專利。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蘋果怎麼還不造車)2

你看,蘋果不缺錢、不缺技術,當然更不缺品牌,蘋果造車的顧慮在哪兒呢?我看到有分析認為,蘋果擔心自己的核心優勢——供應鍊管理能力,無法複制到造車上。我們之前聊過蘋果的手機供應鍊,供應商需要按蘋果的要求進行定制開發,與蘋果強綁定。雖然前期投入很大,但蘋果手機足夠大的出貨量能夠保證豐厚的回報。

而造車不同。汽車供應鍊比手機供應鍊要複雜得多,核心供應商也遠遠不止200家,蘋果不可能對這些供應商都保持強控制。而且,蘋果再牛,它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在新能源車市場占據很高的份額,供應商不太可能為了“蘋果定制”而做大量額外投資。據日經新聞報道,蘋果先後和現代起亞、日産等多家車企接觸過,尋求代工造車,這些車企最後都拒絕了,無法接受蘋果的合作模式。總之,蘋果在沒有想清楚供應鍊該怎麼做之前,可能不會貿然下場造車。這倒給了我一個啟發:一個公司決定要不要進入一個新領域,進入什麼新領域,最應該考慮的可能不是“這個市場有沒有機會”,而是“我的核心能力能不能遷移過去”。

正好最近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插座大王”公牛入局新能源汽車賽道了。乍一聽我們會覺得不靠譜——怎麼誰都要來插一腳新能源車?不過,我聽完公牛自己的分析,覺得挺有說服力的,公牛的核心能力确實可以遷移到這個新賽道。

公牛推出的産品,是新能源汽車的便攜式充電槍。充電槍和插座,看起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外觀差别很大,但仔細一想,它們的基本功能是一樣的,都是做電源連接嘛。再來看,電源連接産品的核心要求是什麼?一是标準化,二是安全性。目前便攜式充電槍還在起步階段,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都是三無産品,安全隐患大,而且标準不統一。公牛一看,這正好是我的長項啊。電源連接的安全性上,公牛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标準化上,公牛憑借現有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可以搶先一步,做充電槍的标準制定者。公牛正是抓住這個機會入局了充電槍賽道,目前,在天貓和京東,公牛充電槍銷量都是第一名。

說到這兒,我還想起一家公司,可謂核心能力遷移的教科書級案例,這就是日本富士公司。你知道,富士和柯達是膠卷時代的兩大巨頭,柯達在十年前申請破産後就一蹶不振,也多次嘗試轉型,做過運動攝像機,做過智能手機,甚至做過時尚雜志,但始終不得其法,被認為已經失去了商業想象空間。而柯達的老對手富士公司還活得好好的,仍然在世界500強之列,而且在光學儀器、醫療設備、生物制藥等前沿領域發展得很好。

其實,當年的富士和柯達一樣,也面臨轉型困境。怎麼轉?往哪兒轉?當時富士公司CEO古森重隆沒有靠自己拍腦袋,也不是跟風去做智能手機,而是花了兩年時間,組織技術部門做盤點和論證:公司的現有技術家底有哪些?未來增長潛力最大的市場有哪些?找出現有技術中可以與未來市場相匹配的那部分,這就是富士應該轉型去做的領域。最終,富士找到了自己的轉型目标市場:化妝品、醫藥和高功能材料。比如,在化妝品領域,人的皮膚中有70%是膠原蛋白,而膠片的主要成分恰好是從膠原蛋白中提取的明膠;導緻皮膚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氧化,而這也是照片褪色的主要原因。幾十年來,富士開發了4000多種抗氧化的化合物,如果能把這些技術用來做化妝品,那簡直是降維打擊。于是富士推出化妝品品牌艾詩缇(ASTALIFT),主要賣點就是抗氧化,銷售額一度超越了SKⅡ。

再比如,在醫藥領域,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讓藥物精準抵達疾病部位,而富士的納米分層滲透技術,在洗印照片時可以讓顔色在特定部位顯示,這個技術可以用到制藥上。同時,富士用膠卷中的納米乳化技術來縮小藥物的顆粒度,提高藥物吸收效率。

還有,在半導體領域,富士把自己的感光材料技術用來制造光刻膠,成為全球擁有極紫外(EUV)光刻膠專利數最多的企業。

你看,富士公司的轉型看起來跨度極大,其實始終是緊盯住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做事。這也是為什麼,膠卷的産值隻占公司的1%,富士公司的全名還是叫“富士膠片”,富士從來沒離開過膠卷技術。

就像富士公司CEO古森重隆說的,“産品可能消亡,能力永續長存。”

來看今天的第二條。

最近,二手交易平台閑魚發起了一場“野性收集”生活方式大賞活動。隻要在閑魚上發寶貝時,加上“野性收集”話題,就能在活動專屬頁面,曬出你收集的心愛好物,還有機會被官方認證成野性收集玩家。

“野性收集”,這詞聽起來挺新鮮,什麼意思呢?在我們一般印象裡,搞收藏,收藏的東西得有增值價值,像是昂貴的字畫,或者限量版的郵票、玩偶等等。還得專門開辟一塊地方,小心翼翼地把寶貝供起來。而這屆年輕人搞收集,腦回路很是清奇,收集來的東西,很多像是一堆占地方的“破爛兒”。他們也不會對寶貝小心呵護,就是用塑料袋子一裝,玩的就是個野性不羁。

我聽說,有人收集了200多個奶茶紙袋,說是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已經絕版的季節限定口味。有人收集漢服吊牌,因為漢服有正版、山寨的争論,她要用吊牌來記錄這個過程。還有人收集了五六千個表情包,平時也不用,就是自己看着開心。這些不值錢的東西,在野性收藏家眼裡,都是千金不換的寶貝。他們在乎的不是物品的實用價值,或者增值價值,而是獨一無二的情緒價值。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蘋果怎麼還不造車)3

我還注意到,有些人收集的甚至不是實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事物。比如說,有人喜歡收集晚霞,每到一個地方旅行,就把那裡的晚霞拍攝下來。不到18歲,已經積累了1000多張晚霞的照片。還有人喜歡收集浪漫,會随手把觸動自己的場景拍下來,可能是一對依偎的夫婦,可能就是一片不肯變黃的葉子,那種感覺很美。

甚至,不僅收藏這些抽象的事物,還把這些抽象的事物,用很巧妙的方式變成了商品,發展成了一門生意。

比如前段時間,我在抖音上刷到一個90後小夥,靠“賣一朵雲”,一年收入幾百萬。這個小夥注意到,很多人喜歡看雲,看到好看的雲,會随手拍下來。他于是就開了腦洞,能不能讓那朵讓人心動的雲,定格在人們身邊呢?

他最後想到一個很有創意的方法。用激光雕刻的手法,在亞克力立方體裡雕刻一朵立體的雲,然後把它做成水晶擺台。顧客可以将自己拍下的雲的照片發給他,他來負責立體還原。這種方式,能把雲朵毛茸茸霧蒙蒙的細節都還原出來,而且雲朵從方塊的每一面看過去都是不同的。接下來,他還想把月亮、星星、太陽、彩虹等等美好的東西都封裝進立方體裡,定格成我們身邊的一抹美好。

我還看到媒體報道,閑魚上有個賬号叫“陳學長哦”,他在閑魚上不售賣實體産品,而是售賣“音樂故事”。陳學長是一個說唱歌手,他經常會采訪一些有故事的人,然後把他們的故事寫成歌。一開始,他隻是把作品曬到閑魚上給粉絲免費聽。後來,很多人覺得寫得好,就向陳學長下單,讓他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歌曲。陳學長就開始了把故事化成歌的生意。他還會把故事制作成音樂盲盒,粉絲付費可以随機打開一段故事收聽。兩年來,他靠這個項目賺了近50萬元。

你看,一片雲朵,一個故事,這些看似抽象、不可能被商品化的事物,在這一屆年輕人的創造力下,幻化成了商品。施展老師說過一句話,商業世界裡,從1到100,或許隻需要執行力,但從0到1,一定需要想象力。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我是白瞟的知識,如果想每天漲點知識,歡迎點贊評論加關注,咱們明天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