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第一次拿起手機拍下照片的感覺嗎?
2000年9月,夏普發布了全球第一台帶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它内置CCD傳感器和鏡頭,能夠拍攝出11萬像素(355*288像素分辨率)的照片,開啟了手機影像的新時代。
22年後,手機影像能力已是突飛猛進,我們也逐漸習慣了将手機作為記錄生活點滴的常備工具。但想要記錄下觀感更好的照片,除了需要不錯的審美、精進的技能外,手機本身的影像性能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一張照片的下限和上限。
借此機會,雷科技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旗艦手機影像橫評,參選機型分别為iPhone 14 Pro、小米12S Ultra、華為Mate50 Pro、榮耀Magic 4 Pro、vivo X80 Pro以及OPPO Find X5 Pro。
雷科技攝制,禁止侵權
評測流程分為畫質、焦段表現、取景體驗、人像模式性以及實用功能五個環節,畫質是一切的基礎,所以在這篇評測文章中,畫質評比會占到比較多的篇幅。
測試條件為:同一場景、系統為最新版本(10月25日截止)、默認關閉相機内部的AI相機功能。
基礎畫質:立命之根本對手機攝影來說,考量綜合表現時基礎畫質理應排在第一,它決定了用戶的第一眼觀感,如果畫質不佳,便會讓好的構圖、好的技術付諸東流。因此,我們會在第一項測試中重點考察成像素質,看看它們在不同的場景下能否保持高水準。(由于微信公衆号畫質壓縮嚴重,需要原圖的讀者們可私信我們獲取)
白天:神仙打架,難分勝負光線充足的白天非常利于出片,隻要手機鏡頭素質尚可,基本都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但大部分情況下大家指的都是主攝成像表現,很多人忽視了超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的存在,它們的表現能與主攝不分伯仲嗎?實際測試下來,結果讓我有些吃驚。
首先是主攝部分,以下為中心放大100%的實拍樣張。
測試條件:均為主攝高像素模式手持直出,相機固件保持最新狀态(截止10月30日)。
雷科技攝制,禁止侵權
可見,六款機型在這個場景下的表現都能讓人滿意,哪怕放大100%後其畫質也完全可以直接發朋友圈。除了算法差異導緻的色彩不一緻外,都有着一等一的畫質和解析力。
然後是超廣角鏡頭的成像表現。
測試條件:均為超廣角模式手持直出。
雷科技攝制,禁止侵權
從樣張來看,六款機型的超廣角鏡頭表現都算不錯,雖然跟堆料到極緻的主攝比起來有一定差距,但也提供了相當不錯的第一眼觀感,發發朋友圈、發發微博還是綽綽有餘。
這些手機之中,華為和榮耀的視角最廣,容納的畫面更多,但畸變現象并不嚴重,值得誇獎。
最後是長焦部分,優秀的長焦鏡頭能夠為攝影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滿足用戶豐富的構圖思路,對重視拍照的旗艦手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保證公平性,所有手機在使用長焦鏡頭時隻會變焦至官方建議的倍數,例如華為Mate 50 Pro會變焦至3.5倍,iPhone 14 Pro變焦至3倍。
測試條件:所有機型設置為官方建議倍數,手持直出。
雷科技攝制,禁止侵權
從畫質來看,六款機型的長焦鏡頭成像差異有些明顯,小米、華為、榮耀的選手由于擁有超高像素的潛望式鏡頭,對付這種場景簡直信手拈來,畫質和解析力完全不輸主攝。但vivo、OPPO以及蘋果的表現就稍差一些了,雖然可用,但畫質和“頂級”仍有差距。
夜景:一超多強在大家喜聞樂見的夜景部分,這個環節十分考驗手機的硬件和算法,所以為體驗各家對于夜景的理解,這組測試我全部打開了自帶的夜景模式。
測試條件:均開啟相機界面自帶的夜景模式,均使用三腳架确保高出片率。
從對比樣張來看,華為和vivo的畫面亮度無疑最高的,但vivo或許是算法介入過多,導緻天空呈現出特别不自然的藍紫色。榮耀的亮度雖然不錯,但背景出現過曝。小米、OPPO和蘋果平分秋色,暗處亮度不高,細節幾乎不可見。
夜景中的長焦鏡頭部分,大體來說表現均有些不如人意,畫面亮度不高而且細節表現不佳,眩光控制也不算好,大體上處于可用但不出色的水準。
測試條件:均開啟相機界面自帶的夜景模式,并将倍數調至官方建議,均使用三腳架确保高出片率。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對這六款旗艦機的畫質表現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我也可以做總結了。
首先是iPhone 14 Pro,作為第一款用上4800萬像素的iPhone,高像素确實沒白加,主攝的表現相比之前有了顯著提升,論綜合成像表現和安卓旗艦打得難分難解。
iPhone 14 Pro 3X手持
而不足之處則是,長焦和超廣角鏡頭表現并不出色,尤其是長焦鏡頭的表現對不起8000多元的售價。
其次是小米12S Ultra,憑借着最強的紙面參數和不俗的鏡頭素質,不同場景中發揮相當穩定,綜合表現沒有明顯短闆。
小米12S Ultra 5X 手持
要說缺點的話,小米12S Ultra沒有配備2X鏡頭,甚至沒有在相機應用内提供2X變焦按鈕的做法實在令人不解,這讓我們在日常的使用中感到不太便捷。
華為Mate50 Pro的整體表現非常穩定,雖然失去了徕卡加持,但畫質表現依舊是行業标杆,論主攝成像的話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有不俗表現。
華為Mate50 Pro 3.5X 手持
但華為Mate 50 Pro主要的短闆還是在長焦鏡頭上,算法的不穩定使其成像表現有些飄忽,時而出色時而平庸。好在,這些問題是能夠通過系統升級、算法優化解決的,所以随着時間推移華為Mate 50 Pro在綜合成像表現上依然是标杆産品。
榮耀Magic 4 Pro的調校風格和畫質表現與華為Mate 50 Pro十分接近,畢竟他們的配置和算法都算得上“師出同門”。因此在實際測試中,他倆的表現可謂是難分難解。
榮耀Magic4 Pro 3.5X 手持
而談到缺點,榮耀Magic4 Pro的問題出在軟件層面,取景框并非“所見即所得”,讓使用體驗扣了一些分。但隻談成像素質的話,确實達到了行業一流的水平。
vivo X80 Pro的整體畫質表現沒有問題,而且可選焦段也是六者中最多的然而,長焦鏡頭成像時過多地使用塗抹算法讓樣張觀感變差,這也說明下一代的vivo旗艦很有必要針對長焦攝像頭進行升級。
從官方提供的參數配置中就能看到vivo的這顆長焦鏡頭配置比較一般,雖說vivo的算法很強,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希望下一代vivo X90 Pro 能夠好好地升級一下長焦鏡頭吧。
OPPO Find X5 Pro是這些手機中發布時間最早的一款,為此在硬件上難免有些“吃虧”。當然,其主攝的表現依然對得起“旗艦”稱号,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能以較好的解析力和色彩準确度還原肉眼所見。隻不過,副攝規格的不足使其在綜合的成像對比中顯得力不從心,在個别場景中處于下風。
通過“畫質”項目的對比我們發現,當前主流的旗艦手機主要的問題并不是主攝畫質不行,而是副攝(超廣角、長焦鏡頭)的軟硬件存在短闆,從而在特定場景中出現了體驗差異。
實際上,大多數旗艦手機對待副攝的态度也隻是停留在“有無”的階段,而沒有真正走入到“好-更好”的讨論之中,畢竟在絕大多數的日常使用場景中,還是主攝成像占了大多數。因此,在智能手機主攝畫質進步已經觸頂的情況下,“卷副攝”幾乎可以肯定會是未來的重點方向,但在提供更好的硬件之外,我們也希望手機廠商可以重視算法優化,改善畫質。
焦段體驗:各有可惜之處對傳統攝影工作來說,“焦段”的意義幾乎和畫質平分秋色。或者說,“畫質”決定了攝影工作的上限,而“焦段”則是決定了下限。如果焦段儲備不足,那麼很多巧妙的構圖手法都無法實現。而到了智能手機時代,理論上得益于傳感器小型化和數碼變焦功能的普及,智能手機能夠實現更豐富的焦段變化,為智能手機使用者解放構圖想象力。
但在實際情況中,消費者對“容易實現”的數碼變焦功能不感冒,而能夠提供更好畫質的“智能手機式光學變焦”又對手機内部空間的利用、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一般的智能手機均不會提供太多的可用焦段。正因為如此,“焦段”的豐富與否對旗艦手機而言意義非凡,尤其能為“影像能力”之間的比拼提供差異化競争賣點。
在這次的對比橫評中,我們也着重測試了六款旗艦手機的變焦能力,着重考察焦段可選的豐富程度,從另一個角度展現這些“影像旗艦”的另類能力。先來看硬件參數:
雷科技制圖,禁止侵權
在功能上,iPhone 14 Pro提供了四個選項,分别是0.6X(13mm)、1X(24mm)、2X(48mm)以及3X(77mm);
iPhone 14 Pro 2X 手持
而實際體驗方面,小雷重點誇獎一下iPhone 14 Pro的2倍焦段成像,雖說是以4800萬像素主攝裁切而來,但它的畫質顯然達到了可用的級别,足以說明其實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哪怕是數碼變焦畫質也絕對可用。
華為Mate50 Pro和榮耀Magic 4 Pro都提供了0.5X(13mm)、1X(24mm)、3.5X(95mm)和10X(270mm)四個選項,配合數碼變焦功能足以覆蓋日常大多數的攝影場景。
小米12S Ultra作為六款手機中影像硬件配置最高的手機,隻提供了0.5X(13mm)、1X(23mm)和5X(120mm)三個選項,令人頗感意外。
小米12S Ultra相機界面
vivo X80 Pro提供0.5X(13mm)、1X(24mm)、2X(50mm)和5X(120mm)四個焦段,尤其是2X變焦選項的出現讓用戶能夠快速切換至“人像拍攝”狀态,在交互上比較友好。
OPPO Find X5 Pro隻提供0.5X(13mm)、1X(24mm)和2X(50mm)三個選項,沒有提供更高的一鍵變焦選項,主要是因為硬件上不支持,更高的變焦隻能通過數碼變焦裁切得到。
這一環節中,華為、榮耀和vivo明顯是赢家,小米12S Ultra輸在太懶不願意做選項适配上,OPPO和蘋果就不用多說了,沒有一顆好的長焦鏡頭多少讓我有些可惜(明明其他兩顆鏡頭的表現那麼出色)。
取景體驗對比:蘋果還是那個蘋果“畫質”、“變焦能力”屬于手機攝影的“硬實力”,而相機APP使用是否流暢、交互是否合理,這是“軟實力”。在其中,“取景器”的使用體驗尤為重要,是否流暢、是否“所見即所得”将直接決定拍照的交互體驗,同時能夠把取景體驗做好,也是“影像旗艦”必修的功課。
在六款手機中,iPhone 14 Pro的取景體驗無疑是最好的。除了基本能做到“即見即所得”外,iPhone還能做到相機APP切換時沒有任何的割裂感。反面例子則是,有些機型會将相機APP的顯示幀率鎖定在60Hz,因此軟件切換時能讓人感到幀率間的劇烈波動,從而造成“割裂感”。
iPhone 14 Pro相機界面
小米、vivo和OPPO的取景框表現幾乎一緻,除了幀率鎖在60Hz以外也能做到“所見即所得”,且較為流暢。
除了流暢性和畫質外,取景器是否有足夠多的輔助對焦功能和信息數據參考,也是權衡該産品是否專業的重要依據。其中,構圖輔助線、電子水平儀等功能,就應該是影像旗艦們的标配。
首當其沖該受到批評的産品是是iPhone 14 Pro,它的問題在于功能比較簡陋,雖然有基本的構圖輔助線和水平儀功能,但無論是樣式還是功能都不如安卓旗艦,當我們在攝影時需要更多的信息輔助拍攝,iPhone 14 Pro可能幫不了你。
iPhone 14 Pro相機界面
華為、榮耀和OPPO都擁有完整的電子水平儀功能,構圖輔助線也有較多的款式可供選擇。隻不過在電子水平儀的實現邏輯上每家廠商的做法都不太一樣,行業中并沒有統一的标準,如果頻繁更換手機,那麼一定的學習成本是少不了的。
榮耀Magic4 Pro相機界面
小米12S Ultra無論在什麼場景、什麼模式下都能開啟電子水平儀功能,俯視拍攝時也會提供更加精準的雙十字電子水平儀。不過小米的電子水平儀和其他幾款手機有些稍稍不一樣,它是通過構圖線來實現的,觀感并不直觀。
小米12S Ultra相機界面
vivo X80 Pro給出了一份滿分答卷,不但擁有電子水平儀、雙十字定位水平儀,而且在拍攝時它還會用一個小黃點來告訴你取景框中的最中心點在哪裡,在構圖輔助功能上幾乎做到了完美。
vivo X80 Pro相機界面
雖然大多數消費者可能不會用到甚至不知道構圖輔助線、電子水平儀的存在,然而作為“旗艦手機”,我們認為類似的功能不應該缺失。在這個對比環節中,除了iPhone 14 Pro這個“異類”之外,其他五款安卓旗艦均能提供一定的輔助攝影功能,讓手機既能滿足小白用戶的随手拍需求,也能滿足專業用戶的嚴肅攝影需求。
人像表現:誰才是最懂小姐姐的那一位?智能手機在更多的場景中大放異彩,同時也不局限于風光攝影和記錄生活,“人像攝影”逐漸成為智能手機重要的功能場景之一。在人像攝影的場景中,我們需要重點考慮幾項能力。
首先是人像磨皮,考察重點是是否能同時滿足遮瑕、美白的需求,又能做到“不着痕迹”;其次是背景虛化,重點考察觀感是否有割裂感、模拟景深的自然度和虛化光斑的美觀度。最後是基本的色調,着重考察膚色是否自然。
從結果來看,vivo X80 Pro無疑是人像攝像的頂尖高手,不光是因為特有的2X人像鏡頭、50mm專屬焦距和“蔡司人像模式”,更是因為恰到好處的算法處理,讓樣張一舉捕獲了小姐姐的芳心。
同時可以見到,vivo X80 Pro的背景虛化能力相當出色,“摳圖”沒有明顯痕迹,光斑非常接近大光圈鏡頭的真實效果,且有一定的前景後後景的景深過渡。
同時,出色的膚色和細節表現讓樣張加分不少,大體來說非常接近專業相機的成像觀感和恰到好處的美顔表現,使其得到了小姐姐的充分肯定。
榮耀Magic 4 Pro在這個環節讓我略有失望,它的摳圖表現不太穩定,反反複複拍攝了好幾次才選出一張讓小姐姐滿意的照片;另外,對比其他幾款産品膚色會輕微偏紅,好在細節依然比較出色。
在默認模式下,華為Mate 50 Pro的人像虛化效果最為明顯,頗有傳統攝影中大光圈鏡頭拍攝産生的“空氣切割”效果。考慮到所有機型都提供了“光圈可調”的選項,所以虛化程度的強和弱,這裡不作具體評判。
至于成像效果,華為Mate 50 Pro發揮非常出色,摳圖見不到明顯痕迹且邊緣過渡自然,人像膚色表現恰當,白淨之餘也有一絲紅潤。個人認為,該人像表現稱得上“可圈可點”。不過在整體的色調上不如vivo X80 Pro來得生動自然,但也在伯仲之間。
小米12S Ultra的人像表現從“技術”層面似乎還不錯,默認狀态下背景虛化到位且“摳圖”痕迹不明顯,但在膚色上不夠自然紅潤,難免地會被扣一些分。或許,适當地進行一些AI處理以校正(甚至是美化)人物膚色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畢竟對大多數人像攝影需求,“好看”的權重要比“真實”更高。
OPPO Find X5 Pro的人像樣張表現尚可,但在皮膚的優化上不如vivo、華為機型做得讨喜;背景虛化表現中規中矩,人-景分離比較幹淨,但虛化的質感上“數碼處理”的痕迹還是明顯了一些;由于硬件的限制,畫質不夠細膩,畫面也有一些偏綠的情況。
iPhone 14 Pro的人像攝影乍一看還不錯,但細看的話可以見到手機對被攝者的皮膚幾乎沒有任何處理,畫面也沒有進行提亮和重新調色,所以光線分布并不均勻。背景虛化受限于光圈和傳感器面積也不明顯,“真實感”充足,但“氛圍感”欠缺。
iPhone 14 Pro人像
模特小姐姐主觀地認為vivo X80 Pro的人像樣張表現更好,原因在于人像膚色、整體色調和背景虛化的表現均勝出一籌,雖然有進行處理,但卻不易發現處理的痕迹。
由此可見,智能手機的人像攝影功能并不是簡單的“炫技”,除了算法的優劣外更考驗影像調試團隊的審美功底。從硬件來說vivo X80 Pro并不拔尖,但憑借更深刻的用戶需求洞察,完成了“結果”上的逆襲,相信多少能給行業帶來一些啟發。
寫在最後:手機影像進化無止境綜合各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下結論了。
可以說,本次參加橫評的六款機型均是市面上頂級的“影像旗艦”,軟硬件、成像畫質和操作體驗均能代表行業最高水準,雖說在橫評對比中每款機型的體驗會有些差異,但依然稱得上“随便挑一台,都能滿足絕大多數影像需求”。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六款機型的優缺點,小雷特意整理了一份表格。
雷科技制圖,禁止侵權
體驗完六台旗艦手機後,小雷不禁發出疑問:如今智能手機影像實力進步神速,未來能否真正取代相機?下一個發展節點又是什麼?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手機能否取代相機?答案顯然是完全不可能。受限于産品體積和内部空間利用,相機作為專業的攝影器材隻為一個場景服務,但手機卻要考慮其他使用場景,“拍照”隻不過是其中一個功能而。
别的不說,光是傳感器尺寸這一點的差距就足以讓手機望而止步。個人認為,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無論再怎麼發展,其定位依然是“記錄生活”而不是“專業創作”,智能手機是拍照場景中的重要補充,比如說不需要嚴肅攝影(商業攝影、記錄封存等用途)的場景,就可以掏出智能手機,輕松愉快地記錄眼前一幕。
因此,智能手機沒有必要考慮如何超越相機,而是要考慮如何不斷地提升便攜性、易用性、趣味性,在滿足這些前提下再去思考如何提升影像素質、攝影能力。
最後一個問題,手機攝影發展至今在多方面給我們帶來了驚喜,比如畫質提升、夜景能力提升、甚至是焦外虛化的效果,以及長焦、暗光、微距的能力,讓手機看起來更全面、更便捷,随手拿起來就能拍。
手機影像的未來發展,小雷依舊堅定地認為會繼續往計算攝影以及更多AI功能上發展,從文章中的結果也能看到,關于手機的畫質部分其實已經快“卷”到頭了,如今旗艦手機的影像配置也已“封頂”,正如前文所言,如何在易用性和趣味性等領域取得進展,才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就有手機廠商提出了計算攝影的概念:通過算法提升圖像的動态範圍和細節表現。随着手機攝影頭數量的增多,又有廠商通過将兩個攝像頭的像素進行融合來增強畫質,隻不過當時受限于手機處理器的性能,計算攝影的作用并不明顯。
今非昔比,智能手機SoC算力的突飛猛進,乃至專業級獨立ISP(影像計算芯片)的出現,讓智能手機能夠在計算攝影領域實現更多從前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小米澎湃C1芯片在搭配小米自研算法的情況下,能夠将大幅度提升影像最基礎且最重要的三個參數:自動對焦(AF)上能大幅提升暗光、小物體及平坦區域的對焦能力;白平衡(AWB)更精準,自動曝光(AE)更準确。vivo的V1 芯片則是能實時降低畫面中的噪點,讓照片看起來更加純淨,再搭配vivo的自研算法,讓手機有“夜視儀”一樣的效果,這一點我們從樣張中也能略知一二。
而未來,在“計算攝影”的幫助下智能手機攝影将變得“既專業又小白”。專業是指,智能手機能夠實現更多高階圖像處理技術,如自動白平衡、白加黑減自動曝光、色相飽和度矯正等,讓智能手機拍攝的照片品質更上一層樓,就如專業攝影師出品;小白是指,在AI識别構圖、攝影指導等功能的支持下,不具備攝影知識的普通用戶也能拍出構圖合理、主次分明的照片,且圖像算法将在後台悄然、快速地運行,普通消費者全無感知。
如今讨論“手機攝影”已不是單純地讨論軟件或者硬件,隻有軟硬結合、共同進步,才能讓影像效果更上一層樓。通過軟硬兼施,未來的手機影像自然也會更貼近用戶的日常,讓普通大衆能夠輕松地接觸攝影,實現真正地大衆化,小雷認為這才是手機影像發展的初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