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星球上,女性是個美麗的存在。
不論是歌曲《世上隻有媽媽好》,還是散文、小說或演講,歌頌媽媽偉大的形式,不勝枚舉。但是很多事情也都在提醒我們,媽媽的愛不要太窒息,不要太完美!
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認為,追求完美是最為純淨和最為本質的動機。追求完美的動機的不同取向,可以導緻四種生活方式∶統治型、獲得型、回避型和社會型,除第四種外,其他三種都意味着個體心理的失調。
心理學家霍妮Horney用“完美主義”指神經症者的一個亞型。在她看來,完美主義者是一類力求完成“應該”做的事,盡職盡責,禮貌客套,表面誠實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義者對他人有很強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準高于别人”。當生活中遇到不幸或發現自己并不是完美無缺時,完美主義者将面臨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導緻心理崩潰。
完美主義者企圖通過對他人的完美控制來救贖自己,達到内在的平衡,而忽視了自我功能。毫無疑問,一個功能良好的成年人,應該着眼于自身的功能完善,來達到自身的修通.
覺察自我,做個60分媽媽是最佳良方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說,媽媽做到good enough就可以了,不必做到perfect,這就是最早的“60分媽媽”的來源。
現實中,很多人都想做“完美”媽媽。
1、追求完美是無法正視自身弱點的表現。
無法正視自己,是人格脆弱的表現。如果我們的内在足夠強大,我們是不懼怕别人說什麼的。在做自己與在意他人評價的天平上,永遠偏向左邊。
如果以二八法則來衡量,我們需要這樣做:80%以上做自己,20%以下關注他人評價。
追求完美的人有許多的“内心戲”。現實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
完美主義者會覺得:
我不追求完美,我就會落後于人。
我不對孩子要求高,孩子就會落後,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我不追求完美,獲得好的業績好的評價,我在朋友面前多沒面子。
但是,事實上會這樣嗎?其實,這是她自身人格脆弱的表現,她需要通過子女的優秀來補償自己的不足。
設想這樣的畫面,是很常見的:當别人說,你的孩子很優秀啊。父母的臉上别提有多光彩,原來抑郁的表情也許立馬容光煥發。
2、了解孩子的期待,讓媽媽的功能回歸真實。
孩子在3歲左右,開啟了人生的全能自戀感。因為有了全能自戀,所以開啟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原來很乖的小寶寶,開始學會向爸爸媽媽說“不”。這意味着,孩子需要自己去完成一些事,體驗一些感受,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
而追求完美的媽媽向外呈現的,是一個強勢的、“無微不至”的管理者。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讓子女分離與遠行。
完美的媽媽,與孩子的關系是高濃度的,是沒有縫隙的,那麼,她又如何去呈現一個良好的媽媽的功能呢?
她呈現的隻是“假性自我”,是經過僞裝的、虛假的自己。一個人的“真性自體”應該是有缺點、有瑕疵的、鮮活的。
一個僞裝的,帶着“假性自我”面具的媽媽,如何養育一個真實的,有力量的孩子呢?這樣的一個媽媽,必定無法“涵容”孩子的叛逆與反抗,反過來,孩子的“不聽話”的言行則随時可能“撐破”媽媽的焦慮。
3、留點空間,做個60分媽媽就足夠了。
在現實當中,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空間和自由度的。而60分媽媽恰好可以給到這樣的空間,這可以由剩下的那“40分”來提供。
做個60分的媽媽,才能為孩子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學會“後撤”。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父親和未來親密關系的進入創造空間,從原來的母嬰二元關系,過渡到非母嬰之外的三元關系。
光和青春2天天生驕傲家庭成長課,焦青春期困惑,改善親子關系,激發孩子自主性,找到實現夢想的動力!
學會做個“60分媽媽”吧,比如:
早上起床,孩子晚起了,讓他自己負責,不必為他包辦。
孩子吃飯時把碗摔壞了,不要大聲呵斥他,平靜面對,讓他自己思考怎麼辦?
周一要上學了,周日晚上讓孩子自己準備書包,漏了什麼,是他自己的事。
外出旅行,放手讓他自己照顧自己,不必事事躬親,“武裝到牙齒”。
學習時,不必每題都幫孩子檢查作業,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你要做的是:放手,過自己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