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東坡?作者:趙銀芳 中國蘇轼研究學會會員、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生日東坡?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趙銀芳 中國蘇轼研究學會會員、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北宋景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這一年是鼠年。農曆12月19日卯時(早晨五至七時),在四川眉州眉山縣城紗毂行的一個“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詩禮之家,一個小男孩用響亮的啼哭昭示了自己的降臨。他,就是蘇轼。從此,無論對蘇轼本人,還是對許多人來講,這一天都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除了給蕭瑟的冷冬,增添了朝氣和暖意之外,還豐富和缤紛了我國的文化史。
北宋 李公麟(款)《東坡笠屐圖》
比如,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正逢蘇轼生日,此時的他正在黃州(今湖北黃岡)貶所。因為“烏台詩案”,他已經被貶谪三年了,漸漸從最初的沮喪和落寞中走出,變得随遇而安。這裡的赤壁矶成了他排遣失意,釋放心性的地方。這一天,他約了幾個好友,在這裡慶祝生日。酒菜早已擺上,衆人嗅着酒香往下望去,江水沉沉,萬物凋零,一切顯得如此清晰,連枝桠間喜鵲的窩巢都盡在眼底。
突然,江面上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
座中有精通音樂的朋友,告訴蘇轼:“這笛聲有新意,吹奏之人一定非同凡俗!”
蘇轼忙遣人去問,原來是一位叫李委的進士,此人頭搭青色幅巾,身着紫色裘袍,攜着一把笛子,自述久慕蘇轼高才,聽說偶像的生日到了,特意創作了新笛曲《鶴南飛》來獻。
奏完此曲,李委又彈了幾弄其它曲子。笛聲高亢,直沖霄漢,猶如驚濤拍岸,亂石崩雲,直聽得衆人如癡如醉。
酒酣樂極,李委趁機從袖中取出準備好的上等嘉紙,向前輩求詩。
蘇轼笑着應允,當即寫絕句一首相贈,詩雲:
山頭孤鶴向南飛,
載我南遊到九嶷;
下界何人也吹笛,
可憐時複犯龜茲。
品讀詩意,東坡是在誇贊來客笛技超群,像大唐西域龜茲國的音樂那樣攝人心魂,細細賞之,猶如騎鶴南遊仙山。事後,蘇轼寫《李委吹笛并引》為記。
鶴為道家長壽之物,仙人常以之為坐騎。松樹傲骨峥嵘,曆嚴冬而不衰,也有長壽之意。松鶴延年,共同象征長生不老。道教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國人難免浸潤其中,再加上蘇轼8歲時就跟随家鄉天慶觀道士張易簡讀書,自然深谙此意,頗為受用。
宋 蘇轼 治平帖卷 卷首蘇東坡像
以松鶴賀壽,那時也已經成為傳統。在蘇轼的又一年生日時,被蘇轼稱為“慷慨奇士”的劉景文,就是那個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中的“同遊君”,和蘇轼是莫逆之交,倆人有多首往來應和之作。他就以松鶴内容的古畫為蘇轼祝壽,并賦詩相贈。為此,蘇轼感激不盡,作《生日,蒙劉景文以古畫松鶴為壽,且贶佳篇,次韻為謝》以回贈。
蘇轼的小兒子蘇過,因最有其父風範,被時人稱為“小坡”。小坡侍父極孝,抛下一切,陪伴他到了惠州、儋州貶所,是蘇轼晚年的慰藉。父親生日的時候,他總愛寫詩,有《大人生日》組詩傳世。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惠州、儋州、還是北歸途中,蘇轼一直是兒子生命的重心。在海南的最後一年,北歸有望,父親頭上的陰雲得以澄清之際,他在祝壽詩中表達對父親的敬慕和支持:
七年野鶴困雞群,
匪虎真同子在陳;
四海澄清待今日,
五朝光輔屬何人;
從來令尹元無愠,
豈獨原生不病貧;
天欲斯民跻仁壽,
卧龍甯許久謀身。
蘇轼的生日在其生前備受關注,去世後,因為其人其作的深遠影響,為其賀壽一事,逐漸形成傳統,尤其是明清時期。這在現存第一部編年體的蘇轼詩集注本——南宋刻本《注東坡先生詩》相關文獻記載及題跋鑒賞中可以窺見一斑。
南宋嘉定本《注東坡先生詩》題跋 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
這書同樣凝結着一對父子之間的深情。酷愛詩書的淮東常平倉提舉施宿,在父親去世後,繼續父親及其朋友注釋的蘇轼詩一事,補注此書、增加了東坡年譜,并找到了大名鼎鼎的詩人陸遊作序,将之刊刻出來,卻因用了公款,慘遭彈劾,使得這部精雕細琢的、高品質書在當時流傳不廣。幸運的是,明清之時這部書重新現身,受到了衆多藏家、名賢的寶愛,他們争相在上面钤印、題跋、做畫,緻使這部書幾無隙地。在這些鑒賞痕迹裡,東坡的生日成為一景。
南宋嘉定本《注東坡先生詩》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
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博學多才且以詩享譽清代士林的鑒賞大家宋荦得到這部書之後,見書已不全,便令手下邵長蘅等人修訂、增補,這就是由《注東坡先生詩》而來,卻同中有異,至今功過頗有争議的《施注蘇轼》。書成當年,即1700年,宋荦有《刊補施注蘇詩竟于臘月十九坡公生日,率諸生緻祭》,其中雲:“刊成恰當公生日,歲暮霁景堪歡娛;招邀名士肅下拜,小滄浪挂《笠屐圖》。”全詩很長,大概意思是說,蘇轼的文章氣節七百年來受人仰慕,其遺留的文字沾濡後世學者,這個注本好,所以給重新補綴成書,參與者濟濟一堂,書齋裡挂上畫像,擺滿酒菜,雞豬肉都有,左圖右書,寶氣盈門,街衢之間很是熱鬧。
酷愛藏書的清代學人翁方綱,對蘇轼尤為崇拜,他先是得到了蘇轼的《嵩陽帖》,又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12月17日以16金的價格在北京買得一部《注東坡先生詩》,他欣喜若狂,正式給自己取号“蘇齋”,并将收藏之處改為“寶蘇室”,兩天後,恰逢蘇轼生日,便以合裝的《蘇齋圖》供奉在蘇轼像前,與同人小集,舉辦壽蘇會。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者衣若芬女士考證,從翁方綱自己及他當時邀請的朋友的題記中可以看出,他自1773至去世,至少舉行過24次壽蘇會。至于具體形式,一般都是以蘇轼生前喜愛的食物,比如豬肉、蜜酒等為祭品,室内張挂相關文物畫像等,還創作詩畫,題到書上,還有人以“鶴南飛”分韻作詩。
在收藏界享有盛名的黃丕烈,在蘇轼生日之時,本想和慫恿他購得這部書的老友——潘亦隽一起共賞此書,對蘇轼進行祭拜,沒曾想尋故人不遇,隻好身單影隻地在其《注東坡先生詩》和陶詩部分的題跋中雲:“東坡生日是今朝,愧未焚香與奠椒;卻羨蘇齋翁學士,年年設宴話通宵。”這樣的絕句,他一口氣寫了四首,每首均以“東坡生日是今朝”開頭,可見他心中洶湧着賀壽熱情。
潘亦隽看到後,也不甘示弱,題詩四首于此書黃丕烈詩後,以表對先賢的恭敬。現摘錄第一首如下:
東坡生日是今朝,
薊北蘇齋歲奠椒;
何似宋廛人獨坐,
和陶一卷詠深宵。
這種從宋代輾轉而來的書,到目前為止已經湊不成完整的一部了,剩餘各卷分藏在國家圖書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私人藏書家韋力及上海圖書館四處,有的還被火燒過,卷帙斑駁,在傳承着蘇轼詩歌、後人注解及編年的同時,也講述着文化界對他的膜拜和景仰。
南宋鄭羽補刻本《注東坡先生詩》上海圖書館藏
據考證,在蘇轼生日之際舉辦“壽蘇會”的傳統還走出了國界,到了日本、朝鮮、韓國。由此可見,東坡及東坡文化遺澤後世和巨大的影響力。林語堂說:“蘇轼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我想,此言不虛。
作者:趙銀芳(中國蘇轼研究學會會員、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