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涼秋又至高處不勝寒

天涼秋又至高處不勝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0:47:31

天涼秋又至高處不勝寒(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1

今日處暑,處暑是“出暑”的意思。“處”有停止、終止和躲藏的意思,代表着炎熱夏季的結束,也意味着秋意漸濃,涼意漸生。秋氣以燥為主,這個時節養生要注意防秋燥和健脾祛濕。

謹防秋燥

秋天毛孔收斂,人體體表會感覺幹燥。這是這個季節人體正常的反應。中醫認為,燥邪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幹,二是傷肺。燥邪易導緻各種幹燥、澀滞的症狀,如眼睛幹、鼻孔幹、嘴唇幹、皮膚幹、咽喉不利、幹咳等。所以要适時調整飲食起居,謹防秋燥乘虛而入,具體應該怎麼做?

秋季燥氣當令,日常要注意不要被燥邪侵襲,如果出現了幹燥不适的症狀,首先要區分溫燥和涼燥。

秋的涼氣與燥邪結合,為涼燥,涼燥嚴重時,抵抗力差的人可能會出現感冒咳嗽,多表現為怕冷,無汗,口幹,鼻咽幹燥,咳嗽痰稀,口不甚渴。發熱多不明顯。

燥氣與夏季的餘熱結合,為熱燥,熱燥嚴重時,可能出現發熱,幹咳少痰,皮膚幹燥,鼻幹鼻塞,咽喉幹癢,口幹舌燥,想喝涼水,心煩,大便幹燥等症狀。

輕度的幹燥症狀可試試代茶飲,如果症狀明顯,建議去醫院就診。

天涼秋又至高處不勝寒(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2

代茶飲

涼燥代茶飲:蘇葉、橘皮各6克,泡水或煎水飲用。

溫燥代茶飲:百合、麥冬各6克,泡水或煎水飲用。

起居注意

處暑時人的陽氣漸漸收斂,也會變得容易疲乏,此時要早睡早起,适當運動,可選擇陽光不是太熾熱的早晨或黃昏時進行戶外運動。隻有身體健康,抵抗力增強,才能更好地抵禦秋燥。

天涼秋又至高處不勝寒(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3

健脾祛濕

雖到處暑,但夏季的濕氣仍明顯,古語有雲:“濕土之令,始于大暑,終于白露”,處暑到白露仍為濕氣主令,濕困脾,故消化功能較弱,飲食還應清淡易消化,注意防暑祛濕,養護脾胃。

日常要注意善待腸胃,飲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寒涼之品。不要貪食瓜果,俗話說“秋瓜壞肚”,處暑過後,西瓜、香瓜、菜瓜等瓜果的攝入要控制,否則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過度食入生冷寒涼的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消化功能。可選擇湯粥類滋陰養胃,如枇杷梨皮湯、銀耳紅棗蓮子湯、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秋風漸涼,穿衣要注意,尤其要護好腹部,以防秋季腹瀉的發生,還要注意雙腳保暖,頸部到後背也是需要照顧的地方,不可吹涼風。

另外,要減少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如辣椒、花椒、姜等,也要避免食用燒烤、炸雞腿、羊肉串、炸薯條等食物。适當增加酸澀之性的水果,如雪梨、石榴、柚子、檸檬等,防止秋燥傷肺。蔬菜可以選冬瓜、絲瓜、白蘿蔔、胡蘿蔔、南瓜、荸荠等。葷食類可以選鴨肉、河魚、河蝦等。祛濕不能松懈的同時,且養陰不宜滋膩太過,可選擇白術、扁豆、赤小豆、山藥、薏苡仁、芡實、蓮子、冬瓜等食材中的幾種熬粥、做湯。

雙耳炒蛋

材料:黑木耳100克,銀耳100克,雞蛋2個,青紅椒少許,油、鹽、生抽、蔥、姜、蒜适量。

做法:雞蛋打入碗中,打散。黑、白木耳用水泡好,去蒂切成小朵,青紅椒洗淨切塊;雞蛋炒熟盛出備用;起鍋熱油爆香蔥、姜、蒜,放入黑、白木耳煸炒1分鐘,放入約2小勺的生抽;放入雞蛋、青紅椒翻炒片刻;放入适量鹽,翻炒均勻即可盛出。

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補脾開胃、益氣清腸、滋陰潤肺的作用,有“菌中之冠”的美稱,富有天然植物性膠質、膳食纖維、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效。黑木耳性平,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潤燥、活血等功能,營養豐富,被人們稱為“素中之葷”。

山藥玉竹鴿子湯

材料:淨鴿1隻,山藥、玉竹、麥門冬各15克,鹽、清水适量。

做法:淨鴿切塊;山藥去皮洗淨,洗淨玉竹、麥門冬;煲内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後放鴿肉及各種食材,武火燒沸,改文火煨炖2小時左右,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鴿肉益氣補陽,營養豐富;玉竹滋陰潤肺、生津養胃;麥門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三物合用共奏益氣補血、陰陽雙補、滋陰潤肺之功。

黃金粥

材料:小米100克,玉米30克,南瓜30克,大棗12枚。

做法:南瓜削皮切丁,玉米洗淨剝粒,紅棗去核、小米洗淨備用;煮鍋加适量水燒開,加入小米;煮沸後加切好的南瓜、玉米粒、紅棗;大火将粥燒沸至南瓜熟透,轉小火煮20分鐘至粥軟爛即可。

功效:中醫認為五色入五髒,黃入脾。黃金粥用小米、玉米、南瓜等黃色食物,小米補虛,玉米調和脾胃,南瓜補中益氣,大棗補血養氣、調和五髒。可養脾健胃,益氣祛濕。(李倩)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