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06 13:57:18

來源 | 摘編自《美好生活經濟學》,賴德勝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

文 | 賴德勝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

編輯 | 米粟

行,職業是也。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每一行都能幹出名堂。這話有道理,因為古今中外,事業有成者分布于各個行業和職業。

但客觀地說,各個行業的市場規模、資源條件、體制機制等是不同的,自然不同行業的生産力就不一樣,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奈特就曾構建出不同行業的生産函數。規模和生産力不一樣,其重要性也就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會把不同産業列為重點和支柱産業。地位不一樣,機會就不一樣,不同行業的工作環境和所得就會有差異。因此,俗話又說,“男怕入錯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行業工作,可能會有非常不同的回報。

當然,“男怕入錯行”,還有另外兩層意思。一是行業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對不同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裡面有個人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問題,對張三是好的行業,對李四則不一定,因為不同人的禀賦和偏好不一樣。二是流動性問題,若流動成本低,進入某一行後發現不滿意,可以立即撤出,但若流動性差,就很可能會“鎖定”在那裡,因此行業的選擇變得很重要。

“男怕入錯行”現在仍有現實基礎,專業選擇、就業選擇仍是擺在青年人面前的一道難題。不過,從發展趨勢來看,行業對人們的約束越來越小了,男不用怕入錯行了,至少怕的程度要比以前小很多。

這是為什麼呢?

教育的普及

一是教育的普及使人的工作轉換能力不斷提高。前面講過,行業是一種客觀存在,一個人能否勝任某一行業以及能勝任幾個行業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适應能力、變通能力等。能力強、素質高的人,不僅能在某一行業取得令人尊敬的成績,往往還能适應不同行業的工作。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跳槽換行的人越來越多了)1

圖/新華社發

因此,能力成為決定一個人是否怕入錯行的重要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處理不均衡狀态能力的價值》,如今被很多文獻引用。他說一個社會将不斷地從不均衡複歸到均衡,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種能力叫“配置能力”(allocative ability)很重要,它能幫助其擁有者更好地配置自己的時間、資金等資源,因而是有價值和回報的。這種能力的獲得主要通過教育這一途徑,也就是說,教育和培訓能提高人們的行業工作勝任能力以及跨行業工作的能力。

在教育普及之前,除與生俱來的能力外,其他能力主要通過父母和師父的言傳身教以及自身閱曆獲得。那時候的大多數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但這不排除有人對某一行業有專深的把握,每一行業也都有自己的巨匠和大師,像解牛行的庖丁、彩塑藝術行的張明山(泥人張)等。

不過,大多數人由于沒有接受過最基本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教育,隻是在某一領域跟父母和師父學過一些非常專業的知識,隻是工匠而已,比如木匠、泥瓦匠、鐵匠等。一旦所在行業工作不理想,再到其他行業工作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說機會成本很高。因此,男怕入錯行,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說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越怕入錯行。

現在我國已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地方甚至已普及了高中層次的教育,而且伴随着教育的普及,課程體系、教學内容和方法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應試教育轉向了素質教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适應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特别是現在很多大學,本科前幾年都不分專業了,隻是最後一兩年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就業前景而選擇幾個專業模塊,畢業時按照學分結構授予相關學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一個人也許會入錯行,即初進去的行業和單位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感興趣、不滿意,但由于具備基本的知識系統,他轉向其他行業的能力也大為提高。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跳槽換行的人越來越多了)2

圖/新華社發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所學專業和所從事行業不一緻的人,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即一段時間不見,老同學和老朋友已經換單位和行業了。這是教育提升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技術的進步

二是技術進步使新的職業和崗位不斷産生。現在經濟學家讨論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的影響,主要是關于技術進步在總量上會擴大就業還是會減少就業。其實,技術因素對就業門類和就業領域選擇的影響也是顯著的。技術進步給我們帶來了巨大便利,也使一些行業退出曆史舞台,更使大量行業不斷湧現,擴大了人們就業的選擇空間。

技術進步使某些職業消失的例子,以林行止先生對中世紀巴黎流動廁所的記述最為有趣。他轉述台灣民俗學家莊伯和的《廁所曼陀羅》(二魚文化,2002)有關内容時說,“巴黎街頭有這樣的景象……好像今天的流動廁所,但主體是個活生生的人……他披挂大大的鬥篷,身旁左右各放一桶……”任何人有三急時趨前,“他馬上張開鬥篷圍住客人,讓客人可以好好隐秘地方便,小便用右邊的桶,大便用左邊的桶”。又說,“1730年路易十五世時代,有人獨創折式廁所,他手持錫制馬桶及足夠把正在方便的客人包住的大布,巡行街頭”。用家每次付二蘇(SOU,最低單位的錢币,大概和便士及先令差不多),容器滿時“廁主”便将之傾倒入塞納河!這種鬥篷式廁所當然已不存在,它早已被先進、漂亮、幹淨的公共廁所取代。據此,林先生認為,抽水馬桶是與人類物質生活關系最密切的發明,它令人類“終于進入文明世界”。

與消失的行業和職業相比,新湧現的行業和職業更是多得數不勝數。《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把我國職業劃分為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四個層次:大類(8個),中類(66個),小類(413個),細類(1838個)。細類為最小類别,亦即職業。而且,每年都會增加新的職業目錄。

比如,今年年初,人力資源和保障部就發布了會展設計師、珠寶首飾評估師、創業咨詢師、手語翻譯員、孤殘兒童護理員、災害信息員、合成材料測試員、室内裝飾裝修質量檢驗員、城軌接觸網檢修工等10個新職業。這些職業也許并不為大家所熟悉,但既已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的目錄,就說明它們已相對成熟。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跳槽換行的人越來越多了)3

圖/新華社發

其實,還有大量的工作現在也許并沒有官定名稱,卻是客觀存在的,并吸引了相當多的從業者。我沒看到相關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僅20世紀40年代才誕生的信息技術一項,就不知衍生出了多少職業崗位,并使傳統行業和職業的工作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流動成本的降低

三是流動成本的降低使勞動力的流動性大為增強。工作轉換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收集和處理成本,二是制度成本。若這兩項成本都很高,那初始的行業和職業選擇就非常關鍵。

多年前看過一本馬克·布勞格等人寫印度大學畢業生失業的書,書中說印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勞動力市場有問題,種姓制度以及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之間的差異,使大學畢業生對初始工作的要求比較高,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去了某個職業或部門工作,一輩子就可能“鎖定”在那裡了。

随着技術進步和體制改革,這兩種成本都大為降低了。先來看信息收集和處理成本。暑假陪孩子去參觀上海科技館,小孩看得高興,玩得盡興,不願意離開,我也多有收獲。在信息時代廳,圖片和實物形象地展示着,通信的手段先後經過了烽火台、信件郵寄、電話、信息網絡等階段。我們可以想見,在前信息網絡時代,工作信息的獲得是既耗時又費資的。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跳槽換行的人越來越多了)4

圖/新華社發

但在今天,工作信息之豐富可用海量來形容。即使你選擇了一份工作,但這一點兒也不妨礙你邊工作邊搜尋其他工作的信息。根據有關材料,早在2000年,美國失業者中就有1/4定期通過因特網尋找工作,而另有1/10的美國在職者定期通過因特網尋找其他的工作。通過網絡找工作的趨勢在我國也很明顯,據《中國青年報》2018年調查顯示,89.9%的受訪職場人曾通過網絡招聘平台找工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信息成本對于工作轉換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相比較而言,制度成本的降低是個更慢的過程。我們仍可以感覺到戶口、社會保障、單位福利等給予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障礙,在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之間有難以逾越的鴻溝,行業工作轉換甚至單位變動都會遇到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

比如,我指導的博士研究生中有好幾位由于是在職讀的,畢業時想留在北京,而且北京也有單位接收,最後都因為戶口原因而未果,隻得走上博士後之路。但我們也得承認,最近30年是勞動力流動制度障礙不斷被打破的效果最明顯的時期,制度成本呈不斷走低的态勢,勞動力流動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隻要看看有關城市常住人口中外地人所占比例就可以知道:深圳78%、東莞76%、上海24%、北京24%。

當然,由前述變化所導緻的“不要太怕入錯行”,并不意味着行的選擇不重要。事實上,對絕大多數人來講,起始職業的選擇會影響到終生事業的發展,因為在職業生涯發展中有個“路徑依賴”問題,在工作中所形成的特殊人力資本會給所有者帶來特殊的回報。職業選擇不慎,職業變化次數太多,會中斷行業導向的特殊人力資本的積累,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

工作了10年換行業意味着什麼(為什麼跳槽換行的人越來越多了)5

《美好生活經濟學》,賴德勝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

本文摘編自《美好生活經濟學》一書,主題大多與就業、收入、教育等相關,這些話題所涉及的對象正是人們正在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規模日益壯大的中産階層所特别關心的。通過一篇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揭示美好生活背後的經濟學邏輯,以及未來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學路徑。沒有任何數學公式、沒有艱深的經濟學名詞。全書分為論公平、思教育、悟人文、觀就業、談治學五個部分。

來源: 新華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