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拿到體檢報告或醫院心電圖檢查結果以後,會看到“早搏”這樣的描述。
在醫學上,早搏是“過早搏動”的簡稱,它又被稱為“期前收縮”,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類心律失常。
既然屬于心律失常,那大家一定會問了:早搏是不是一定對健康有害?
客觀來說,90%的健康人體内都可以觀察到早搏現象,很多時候,早搏并不會危害健康。所以,不是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療!
不過,有一些比較“嚴重”的早搏确實可以影響生活質量、引起心髒功能減退甚至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因此,這些“嚴重”的早搏的确是需要治療的。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應該從哪三個維度來判斷早搏嚴不嚴重,哪些早搏需要治療以及有早搏的人群平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早搏嚴不嚴重?三個維度看在通過心電圖檢查發現早搏以後,大家最先想要弄清楚的應該是:我的早搏到底嚴不嚴重?
一般來說,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早搏會不會引起相關的臨床症狀?
臨床觀察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早搏并不會引起很明顯的症狀。但是,有一部分早搏是可以引起症狀的,比較典型的包括心悸、胸悶以及心髒、脈搏停搏感。
甚至在某些患者體内,早搏可以對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明顯的影響。
早搏會不會引起症狀,會不會影響到工作與生活,這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評估的關鍵問題。
當然,這裡需要特别提到的一點是:有一些症狀并非是早搏所引起的,而是由患者的緊張情緒或焦慮所引發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緩解了緊張與焦慮,相關症狀就會消失,而未必需要針對早搏本身去治療。
第二,早搏的發作頻率以及是否會誘發心動過速。
一般,在普通12導或18導心電圖上發現了早搏以後,建議大家進一步做一個24小時動态心電監測檢查看一看。
24小時動态心電監測可以記錄24小時内早搏發作的總次數,一旦24小時内早搏的總次數超過了1萬次,往往意味着早搏負荷較高。
此外,24小時動态心電監測還可以幫助識别早搏是否會誘發心動過速等危險狀況以及早搏與症狀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關聯。
如果早搏的發生頻率很高或者可以誘發心動過速等危險狀況,那麼,這往往意味着早搏的風險增加了。
第三,早搏是否合并器質性心髒病?
一般來說,不合并器質性心髒病的早搏往往預後良好,而合并有器質性心髒病的早搏則預後相對較差。
所謂“器質性心髒病”,主要指的是導緻心髒的形态結構以及功能出現異常的心髒疾病,常見的包括:先天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肺心病、風濕性心髒病、心髒瓣膜病以及各類心肌病等等。
從上面這三點來看,早搏究竟嚴不嚴重,主要是看有沒有合并器質性心髒病、會不會引起明顯症狀、發作頻率的高低以及是否會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
哪些早搏 需要治?根據早搏的來源不同,大緻可以将其分為三類:
第一,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的異位興奮點;
第二,房性早搏,起源于窦房結以外的其他心房部位。我們正常的心髒起搏點是窦房結,也位于心房區;
第三,交界性早搏,則是起源于心房與心室交界的區域。
2021年在《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上刊登的《早搏基層合理用藥指南》裡,有專門針對不同類型的早搏提出治療原則:
對于合并有器質性心髒病的室性早搏,首先要針對器質性心髒病進行規範化治療。很多時候,這些心髒疾病如果得到了控制,室性早搏也會有相應的改善。
如果室性早搏不會誘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這類危及生命的嚴重心律失常,那麼,一般不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而對于不伴有器質性心髒病的室性早搏以及絕大部分的房性早搏與交界性早搏,通常都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除非症狀非常明顯或者可以誘發心動過速時,才考慮給予治療。
所以,由此看來,大部分的早搏本身是不需要特殊治療的。有器質性心髒病的患者,應該以治療心髒疾病為主;而在沒有器質性心髒病的患者當中,隻有少數需要針對早搏症狀進行治療。
有不少朋友應該都聽說過“經導管射頻消融”這種治療技術,簡言之就是“把心律失常給燒掉”。這種技術在心房顫動、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治療當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臨床應用。
不過,這裡要跟大家強調一下,早搏并不等同于心動過速,真正需要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的早搏是很少的,需要由心内電生理的專科醫生進行慎重評估。
既然,大部分的早搏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那麼,大家應該都會很關心平時注意些什麼對改善早搏有幫助。
首先,大家要了解早搏算是一種“良性疾病”,沒有必要對此過于焦慮,要減輕心理壓力;
其次,要注意勞逸結合、減少熬夜、保證睡眠,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
此外,飲食上不要經常飲用濃茶、咖啡等飲品,戒煙并限制飲酒。
最後,總結一下,早搏嚴不嚴重、需不需要治,主要是看有沒有合并器質性心髒病以及會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大部分的早搏其實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通過日常的生活方式幹預就可以得到改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