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培養‘士兵’
一出來就是‘排長、連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創辦人楊國強在立校緣起中寫道。
目前,學院開設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酒店管理、物業管理、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園林工程技術和學前教育7個專業,累計招收貧困學子1830人。學院目前共有教職工170人,在校學生1247人。
培養一線精英人才,實現德技兼備萬元月薪,阻斷代際貧困延伸……列入學校五大目标之中。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院長劉惠堅介紹,學院創辦人在辦學之初,即提出“要把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辦成經濟大潮中的黃埔軍校”的辦學定位,學院據此明确提出了“基層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專業人才培養目标定位。“就是要像黃埔軍校‘在戰争實踐培養,在崗位實踐培養’培養出衆多将軍一樣,去培養基層一線的精英人才。我們不培養‘士兵’,一出來就是‘排長’、‘連長’。”
在他看來,精準的定位,從根本上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千校一面”、目标定位模糊不清、人才輸送脫離企業實際需求等問題,能更好地依據行業、企業實際用人需求培養人才。
同時,也隻有将學生成功培養成為勝任高薪職務崗位工作的人才,才能讓他有能力幫助家庭消除代際貧困,“真正實現‘一人成才,全家脫貧’。這也是一條精準扶貧、根治貧困的道路。”
碧桂園職院2017屆、2018屆兩屆畢業生,三分之二通過競聘成為施工主管、質量主管、商務主管、前廳副理、西餐主管、賓客關系主管等基層一線管理幹部。2018屆畢業生平均薪酬4505元,20名畢業生薪酬超過萬元。
構建校企資源一體化運作的
人才培養運行機制
明确了“培養什麼樣的人”,接下來就是“怎麼培養人”、“怎樣實現培養目标定位”的問題。“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法,在職教發展中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真正落到實處太難。
劉惠堅有近20年的職教院校校長經曆。他覺得,産教融合難以“融”的關鍵問題,在于沒有有效突破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瓶頸。“找不到學校資源和企業資源融合行動的權力推手或實施力量”。
一般而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多是“條款合作機制”,沒辦法深入産教資源全程參與。而碧桂園創新性地從組織架構、運行機制上進行突破,構建了校企産權本質一緻基礎上的産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運行機制。
集團成立了由碧桂園集團董事會聯席主席楊惠妍擔任理事長、集團分管人力資源的副總裁和職院院長為執行理事長、各子公司一把手為副理事長的“碧桂園集團校企共同辦學理事會”,明确理事會行使“産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方向引導、管理指導、資源協調、政策激勵、工作評價、績效考核等職責。為了讓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有章可循”,今年6月,碧桂園集團與集團校企共同辦學理事會,正式出台《關于進一步加強“産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辦法》。劉惠堅說,這是我國第一部由行業龍頭企業制定的“産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實施辦法”,意義重大。
他說,組織機構的建立,實施辦法的下發,能真正把學院和集團資源融合,從根本上突破别人或難打開的瓶頸。“這種融合的一體化運行機制,亦是一種創新性的突破。”
集團各下屬企業全面
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企業老師手把手一步步地教,讓我一畢業就成為職業人。”鄧惠豐2018年畢業後,成為廣東騰越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一名商務主管。
他還記得,專業老師曾利用課餘時間,帶他們做過連州公安局改造項目、廣州花都大道結算項目。在企業實踐教學期間,在企業導師帶領下,“一年下來,我編制的預算造價超過8500萬元”。對于碧桂園職院的學生來說,這是常态。
學院精簡教學内容,重構課程體系,創新了以專業崗位素養知識和職務能力為核心的“三段式”教學組織形式。
第一階段(1-3學期),專業涉及崗位所需要的素質品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第二階段(第4學期),通過專業崗位分流,深化崗位知識教學和強化崗位業務技能訓練。第三階段(5-6學期)聚焦專業崗位職務能力的企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在邊實踐、邊學習的工學交替中完成對各自的專業崗位職務能力培養。
在企業實踐教學中,碧桂園集團各下屬企業全面參與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包括從進口到出口的所有人才培養環節,具體包括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材編寫、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改革、崗位職務能力企業實踐培養、崗位職務競聘與就業安排等。
如酒店管理專業餐廳主管的職務見習崗位,首先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這一職務崗位的素質、知識和能力标準,然後為每個見習職務崗位的學生均配備“雙導師團隊”,再開展每兩個月一次2-3天全脫産集中學習,以及嚴格管理、規範考核、競聘就業等。“沒有這一機制及其實施過程,産教融合就是一句空話。”
目前,碧桂園職院和企業正共同研制各專業與崗位的人才培養目标體系标準,同時形成課程标準、培養過程标準與管理考核标準等。“希望專業人才培養先做好企業标準,逐漸做成行業标準,條件許可下甚至形成國家标準”。
采寫:南都記者 賀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