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論語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8 20:18:06

論語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為什麼學問的最高境界是)1

《論語》教育智慧:為什麼學問的最高境界是“無知”

《論語》感悟(一七八)

文/王營

原文: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9.8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有一個鄉下人問我問題,我一點也不知道,便就這個問題的正反、本末考查,終于得到結果。”

感悟:本章闡述了孔子對于知識的态度和對于未知問題的思維方式。

對于知識,孔子向來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就是說要實事求是,不以“無知”充“有知”。孔子曾毫不避諱自己的好學,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知識浩如煙海,無邊無際,而同時一個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人不可能事事都懂,無所不知,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因此每個人對待知識都應該始終保持誠實謙虛的态度。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素有“悖論之父”之稱,他有四個數學悖論一直流傳到今天。一天,一個學生問他:“老師,你所掌握的知識比我的多許多倍,可是為什麼你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點懷疑呢?”他用手杖在沙土上畫了一個大圓圈,又畫了一個小圓圈,然後說:“大圓圈的面積代表我掌握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代表你掌握的知識,這兩個圓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無知的部分。因為大圓圈比小圓圈大,因而接觸的無知的部分也比小圓圈多,這就是我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論語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為什麼學問的最高境界是)2

芝諾的話和孔子話大體相近,表現了一個哲學家對知識的認識: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所以學問的最好境界是“無知”;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這就老百姓常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亂晃”。

那麼,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怎麼辦?孔子曾多次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列子•湯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的“不能決”并非代表對這一問題一無所知,而是他不想對兩孩子作出不負責任的回答。這一次,孔子又遇到一個鄉下人向他提問題,和“不能決”一樣,這次是“空空如也”,對于問題的來龍去脈孔子一點兒也不知道。但又不能不回答,他采取方式是“叩其兩端而竭焉”,即向提問者叩問問題的始終、本末、上下、精粗、内外、高低、正反等方面的情況,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把握問題内在的規律和本質,恰到好處地給出答案。孔子認為,一個人懂得的具體知識是有限的,遇到不懂的問題,首先要承認自己“無知”,然後盡可能地“叩其兩端”,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論語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為什麼學問的最高境界是)3

作為一名新代教師,更要具備孔子這種對知識的謙虛态度和對未知領域不懈探索的精神。特别是随着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知識幾乎每天呈幾何倍數增長,新知識、新領域層出不窮,令我們目不暇接。有時候在某一領域,教師可能不如學生知道得多,因此教師絕不能再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對于自己不了解的知識,教師切不可自以為是,不懂裝懂,而是要像孔子那樣,追根求源,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叩其兩端而竭焉”,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給學生一個準确的答複。有時候教師要向同行請教,甚至要向學生請教,但隻要做到了“叩其兩端”,離真理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這也是孔子一貫倡導的“教學相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