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音綜市場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平台的必争之地,從流行品類到垂直小衆,幾乎每年音綜市場中都會湧現出一到兩檔爆款。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與源源不斷的商業價值,讓音樂題材成為衆多創作者們所觊觎的寶藏。
2018年27檔音綜上線平台,2019年數量持平,2020年受疫情影響數量稍降至21檔,2021年音綜市場呈現完全的井噴态勢,計劃上線節目40餘檔。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旺盛的生産力,并沒能點燃觀衆們的熱情,與前幾年相比,2021年的音綜市場從播放量到口碑都并不樂觀。
無獨有偶,今年韓綜與歐美市場也沒能産出較好的音綜模式值得借鑒。相較之下,在模式上,反倒是一檔TVB初出茅廬的音綜《演鬥聽》較為讓人驚喜。即使是在被俗稱為“垃圾時間”的周六23:35-00:35播出,也成功憑借音樂質量獲得了不少關注。
把音樂還給音樂,把舞台交給音樂人
《演鬥聽》原名《演門聽》,是一檔全新模式的音樂競技真人秀。節目中主持人王梓軒與DJ King分别擔任兩隊隊長,每期邀請不同的音樂人作為嘉賓,在常駐的音樂人的配合下進行金曲改編、即興創作等多輪“音樂格鬥”,最終獲勝者将獲得打歌機會。節目模式看似簡單,但将音樂的魅力展現到了極緻,為觀衆帶來了重重驚喜。
首先,《演鬥聽》其實是曾志偉繼升任TVB副總經理後,為扶持新晉音樂人所主要參與策劃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大量的音樂人主要來自前段時間的音樂選秀《聲夢傳奇》與其他音樂選秀節目,因此,為了避免音樂人們再一次陷入無限的“競技”死循環中,《演鬥聽》雖以“格鬥”為殼,但卻并未選用傳統的“優勝劣汰”的競技模式,而是在最大程度給予音樂人們表現的空間。
在節目伊始,《演鬥聽》的常駐助演團會為風格各異的當期嘉賓們設計歌曲串燒作為開場,既能讓音樂人們借此機會為自己打歌,也能用音樂替代冗長的自我介紹,讓音樂人們能以最直觀最快速的方式為觀衆們留下第一印象。
正式的“格鬥”環節則是對音樂人們真正實力的考驗。《演鬥聽》中每位出演的音樂人也都是絕對實力派唱将,何家銘精通吉他、音樂作曲;範文浩精通貝斯、鋼琴、爵士鼓等16種樂器,是專業的演唱會樂手與唱片監制;黃浩邦作為beatboxer與rapper可以以純阿卡貝拉的形式模仿超50種音效;朱敏希作為唱作人曾為李克勤、周深作詞作曲。
在絕對專業的基礎上,節目為音樂人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從用生活素材現場寫歌,到随機變換風格進行演唱,再到樂手間的battle,每個環節都要求音樂人們在短時間内完全即興地演繹。
而為了進一步放大節目對音樂人們才能的展現,《演鬥聽》着重提取了音樂人們在創作過程中對曲風、節奏甚至于beats采樣進行選擇與交流的片段。在歌曲演唱時,也會有一行花字在畫面下方為觀衆展現音樂人們每一首歌曲設計中的關鍵段落劃分與巧思。觀衆們第一次在熒屏上聽見了也聽懂了一場絕佳的視聽盛宴。
主持人王梓軒曾透露,在節目前三期的錄制中,自己很擔心完全即興模式下的節目效果。而事實證明,将舞台交給專業的音樂人,讓專業的音樂人用音樂說話,是一種完全可行的節目模式。
創新音樂呈現模式,把音樂玩起來
《演鬥聽》是一檔真正把音樂“玩起來”的節目,其中節目中衆多即興創作的遊戲設計都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并從中尋找靈感。
“你點我作”是每一期的内容重點。遊戲需要嘉賓們用生活素材進行創作,可以是有關歌手的新聞或是資料,也可以是歌手電話中的一段語音訊息。每期嘉賓兩兩對抗,助演團随機加入某一陣營,與嘉賓一同在極短的時間内完成一段即興創作。
出于極高的專業水準,在創作中,音樂人們幾乎可以做到完全用音樂進行交流。嘉賓們憑感覺随意哼唱,負責吉他、鋼琴、架子鼓的助演音樂人們就可以在瞬間為其彈奏出合适的旋律,并為其和聲。而針對不同題材,音樂人也會選取不同的曲風,對語音素材進行提取,現場制作出合适的音頻采樣加入音樂當中。而最後的成品也并非是某一嘉賓的獨唱,而會設置不同的亮點與記憶點,讓每一位成員負責其中的一部分,進行演繹。
近兩年,很多節目執着于“在流行元素中融入搖滾、說唱”或是讓流行歌手輔助說唱歌手進行破圈,但均反響平平。而萬萬沒想到,我們費盡心思設計各類機制而想要達到的元素融合,竟能以如此簡單且自然的形式進行呈現。
除此之外,節目中的其他遊戲,例如風格迥異的《富士山下》與《命硬》對調節拍進行演繹,将大熱單曲《聽海》改編為搖滾風格,演繹歌曲時随機升調、變換節拍,等等即興的考驗都激發出了音樂人們的無限潛力,不少網友感歎,節目中改編的歌曲是完全讓人想在第一時間加入歌單的水平。
當然,受場景與體量的限制,如此巧妙的設計在《演鬥聽》中還未能被開發出全部的潛力。節目中音樂人間相互切磋,創作的過程通常隻有2-3分鐘的展現時間,最終成型的曲目時長略點,且在歌詞的打磨上也與正式的單曲存在比較大的距離。
同時,《演鬥聽》也沒能完全走出娛樂化的思維定式。以嘉賓的語音訊息或個人新聞進行創作仍帶有一些窺私與炒作的意味。而且,每期的嘉賓都并非大熱或花邊新聞纏身的音樂人,硬要将嘉賓個人生活融入在其中并不能給節目帶來足夠的話題性,反倒是限制了不了解嘉賓的觀衆們對歌曲的理解。
在節目整體的環節安排中,雖每輪遊戲設計都異常精彩,但節目總時長僅有40分鐘,還需去掉開頭和結尾的10分鐘,在30分鐘不到的市場中穿插三個遊戲環節未免過于緊湊。加入更多真人秀的片段,着重展現音樂創作的台前幕後,重質不重量,可能會是更高級的處理手法。看到如此巧妙的設計和動人的旋律最後隻淪為了演播室中的遊戲環節,還是未免有些可惜。
從整體而言,《演鬥聽》并不是一檔完成度很高的節目,甚至和内地的制作團隊相比較,可以說是差距甚遠。而其之所以能受到衆多觀衆的認可,正是因為它像音綜市場的一股清流般,讓人們又重新看到了音樂本真的魅力。
受今年音綜市場爆冷的影響,很多創作者甚至媒體都為音樂題材的後期制作之路捏了一把汗,而實際上觀衆們從未喪失對音樂的熱情,隻是已經看透了音樂節目背後的戲劇套路。
選秀的模式中,無人敢挑戰的大魔王、名不見經傳的黑馬,一開始備受質疑後期絕地反擊的逆襲者已成定式。無論題材如何變化,是流行、是民謠、是說唱,到最後都成了角色的劇本,音樂則淪為串聯故事的其中一環。
專業競演類的節目中,音樂性則逐漸讓位于舞台與話題。舞台舞美愈發精美絕倫,而對音樂本身的要求與讨論卻越來越少。評審與選手之間,評審與觀衆之間的沖突甚至成為了競演類節目默認的情節設計側重點。
音樂題材成為了爆款,而我們反倒是越來越關注音樂之外的事情了。
我們是時候把舞台交給專業的音樂人,把音綜還給音樂本身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