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湯,又名“肉粥”,一種傳統名吃,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曆史悠久,《說苑·雜言》中記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禮記·内則》稱“糁,取牛、羊之肉,三加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在潞州區東大街上有一家雞絲糁湯店,半人高的大圓桶湯鍋,直徑有一米左右,用老母雞骨架煮湯,雞肉撕成細絲加入湯中,放入麥仁,再加些許胡椒面,喝到嘴裡香辣可口,麥仁富有彈性,偶爾有雞絲在舌尖纏繞,深藏其中的胡椒香味留在唇齒之間,實在叫人難忘。
雞絲糁湯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備受大衆喜愛。說起這雞絲糁湯的做法也是頗有講究。“我們每天天不亮就開始準備食材,将麥仁浸泡兩小時備用,再将精心挑選的腿骨、母雞、麥仁連同大料、蔥、姜末一起放在鍋裡,炖兩至三小時,在雞肉稍脫骨的時候将其撈出晾涼。将雞肉撕成雞絲備用,這是很關鍵的步驟。接下來往裝糁湯的碗中打一個雞蛋,打散,快速沖入熱騰騰的糁湯,滴入少許香油,撒上雞絲和香菜段,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雞絲糁湯便做成了。”店主自豪地。
一碗熱糁湯搭配蔥花餅、牛肉餅一起食用簡直是人間美味。蔥花餅雖不過是普通面食,卻是大家心目中的“老街坊”“老味道”“老記憶”,以味美、小衆、親和、樸素的平民身份傳承着“外婆家的味道”。這家店的蔥花餅焦黃軟糯,蓬松酥脆、口感細膩、鮮香可口,透着一股濃郁的麥香,真可謂小餅有乾坤。店主告訴記者,蔥花餅之所以好吃、風味獨特,成為衆多食客們首選的早餐美食,關鍵在于他們每日都是用傳統的面酵頭做引子發面。發面時間固然長一些,但發酵充分,活性因子得到充分釋放,酥脆可口,就是兒時的味道和記憶。店裡兼營的牛肉餅、豬肉餅也體現了小店深厚的餐飲功底,傳統的配方、豐富的餡料,成就了一道道經典的傳統美食。
當問及為什麼選擇在較“偏僻”地段經營時,店主侃侃而談:“‘酒好不怕巷子深’,烹饪的秘訣除了傳承和技藝,最重要的就是做人。隻有用心去做,人餐合一,才能做出大美食、大餐飲,才能将傳統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世代延續。”
一碗雞絲糁湯、一張小小的蔥花餅,不僅承載着時光和味蕾的記憶,也成為人們清晨經久不變的念想和陪伴。(來源:上黨晚報 記者:韋婧、李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