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按空間順序的說明文?一、課内導航八年級(上),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寫好按空間順序的說明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課内導航
八年級(上)
1、《中國石拱橋》
說明結構思路:總分總
(1-2)先總說石拱橋結構堅固、形式優美的特點;
(3-8)接着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說明曆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的共同特點,;
最後(9)總說我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10)社會主義時期不同石拱橋的發展。
說明順序:
全文順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文章按“石拱橋──中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典型傑作──中國石拱橋的新發展”這個說明順序來組織全文。
說明橋梁結構的順序是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如“由整體到局部”:“趙州橋全橋隻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整體);“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大拱由28個拱圈拼成……”(局部)。
說明石拱橋曆史發展是按從古代到現代的時間順序:旅人橋──趙州橋──盧溝橋──長虹大橋。
好處:這樣安排說明順序,條理清晰,主次分明,便于讀者把握石拱橋的發展及其特點,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蘇州園林》
說明結構思路:總分總
第一部分⑴:總領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大家用藝術的眼光去鑒賞蘇州園林,并突出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9):抓住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共同特征,分别從各個角度具體介紹說明。
第三部分⑽:結尾。這一段交代說明,是不可忽視的結語。它總結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讀者急于一遊蘇州園林的強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由整體到局部到細部:第二段先總說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接着,3—9段是分别從局部說明蘇州園林的具體特征, ,且四個講究與下文的四個段落一一對應,而7—9段則是從細部緊扣圖畫美的特征來描述的.
由主到次:其中3—6段扣住第二段中的四個“講究”由主到次對蘇州園林的局部特征進行說明。
好處:這樣的說明順序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層次清晰,主次分明,便于讀者把握蘇州園林的特點,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蟬》
說明結構:總分
(1)開頭交代作者有個很好的研究蟬的習性的環境,統領全文。
第一部分:蟬的地穴。(2~7)段,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9~11)段,寫蟬出洞脫皮的過程,十分細緻。
第二部分:蟬的卵。(12~13)段,寫蟬怎樣産卵的:蟬選擇産卵的地方、蟬産卵的過程、産卵的數目。(15~17)段,寫蚋怎樣破壞蟬剛産出的卵。(18~20)段,寫蟬卵孵化,幼蟲出殼。(21~23)段寫幼蟲落地。(24)段寫幼蟲挖穴隐藏。
說明順序:
兩個部分的說明順序是按照蟬延續生命的幾個過程安排的——先由幼蟲到成蟲,然後成蟲産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蟲結束,這就是蟬循環往複的生活史。作者并沒有按照昆蟲的一般成長過程——卵,幼蟲,成蟲的順序來介紹,而是從幼蟲時代入手,介紹這一過程,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
好處:第一,蟬的幼蟲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時間。第二,這部分的生活不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讀者興趣。體現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寫地穴是按照考察的過程,從外到内的順序寫的,寫内 部構造的同時介紹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蟲出穴以後,又是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幼蟲出穴以後怎樣尋求脫皮的地方;怎樣完成脫皮而變為成蟲,飛離樹枝;怎樣産卵;怎樣孵化成幼蟲;幼蟲落地以後又怎樣尋覓隐藏處所,然後挖土隐入地下。好處:這樣安排把蟬一步一步發展生長的過程寫得非常清楚,便于讀者把握。
4、《夢回繁華》
說明結構:遞進式(總分式)
第一自然段介紹唐宋畫家題材的變化,引出說明對象——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第二自然段介紹張擇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圖》的作畫時間、背景。
第三自然段總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類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畫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紹《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說明順序:
本文主要使用了由表及裡的邏輯順序。
第四段重點介紹說明畫作内容時既使用了從右至左的畫面空間順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作者先介紹畫面開卷處描繪的内容,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具體逐一介紹,先介紹近郊風光,再介紹趕集的鄉人,進入大道岔道上掃墓歸來的權貴,最後介紹近處小路上的行旅。②然後再介紹畫面中段描繪的情景。先介紹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順水行駛的船,再介紹河上的拱橋結構、形狀,橋的兩端,最後詳細介紹一艘準備駛過拱橋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橋上呼應,行人圍觀,這一緊張的一幕。(由次到主)③最後介紹畫卷後段描寫的街道,先介紹街道房屋店鋪,再介紹店鋪經營品種,最後介紹各行 各業及行人。(由主到次)
好處:這樣寫,畫面内容雖紛繁複雜,但作者由表及裡,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年級(下)
5、《大自然的語言》
說明結構:總分總(遞進式)
第一部份(1—3):引出什麼叫物候。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6—10):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的意義。
說明順序:
全文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6-10段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好處:這樣安排,由淺入深,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層次井然,條理清晰,讀者易于接受。
6、《恐龍無處不在》
說明結構:總分總
一 (1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産生影響”引出說明内容。
二 (2~14段):闡述說明内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三 (15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内容,結束全文。
說明順序:
作者采用的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好處:這樣安排,将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理論證——得出結論。
7、《被壓扁的沙子》
說明結構:遞進式。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關于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緻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第5、6自然段),說明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第7至第10自然段),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并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第11至第13自然段),由斯石英佐證“撞擊說”。
第四層(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亞裡桑那大學的約翰·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從而得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的結論。
說明順序:
由結果到原因再到結果的邏輯順序。科學發現——提出兩種觀點——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
好處:這樣安排,先給出兩種觀點,再說科學研究的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容易把深奧的道理講懂,便于讀者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