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都知道,家庭暴力是不好的,傷了孩子的身體更傷害了孩子的心。
在極力避免身體暴力的同時,家長有的時候還在做一件比身體暴力傷害更嚴重的事,那就是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帶來的心靈傷害絕不會小于身體暴力,甚至持續時間更長,傷害更深,這些傷口就埋在孩子的心中,就像一個個蛀蟲從内部侵蝕向上生長的小樹。
孩子的内心如果和家長有了隔閡,早晚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成為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着有意,很多話家長說出口覺得那沒有什麼,但是這些話語會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心中,影響他們未來的行為。
原生家庭之所以對人影響很大,就是在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讓孩子産生了一種不好的概念,這種概念會影響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其中很多思想概念都是通過父母早年對自己的反饋形成的。
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除了家長的陪伴之外,還需要的就是父母言語的撫慰,如果父母從小就和孩子說“就因為你是女孩,媽媽從小就不喜歡你,他希望生兒子。”然後很多實際行動也在無時不刻表明,媽媽喜歡的是兒子,對女兒的呼喚視而不見,對她很冷漠。
孩子長大了之後就會因為童年沒有充分的安全感而造成嚴重的自卑心理,她會有社交恐懼,與人很難建立起可靠牢固的關系。
仇視或者貶低男性,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因為當他每一次試圖想要付出自己愛的時候,腦中時刻都會想到兒時家長對自己說過的話。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當語言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緻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她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愛自己,再親密的關系早晚有一天都會分離,甯願自己孤身一人躲在殼子裡孤獨的重複一日又一日的生活,也不願意探出頭來去看看殼子外面的世界,或許這個孩子一輩子都不會談戀愛結婚,又或者自己結了婚生了孩子,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因為她從小就沒有對正确的情感表達方式有概念,雖然母親小時候對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盡量滿足,但就是這一句無傷大雅的話,一次又一次的沖擊着孩子的内心。
很多時候父母不會認為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而且母親未來的行為會因為對孩子的愛有所改變,但是傷害已經形成父母用言語不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就是在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兒童的内心沒有大人那樣堅強,他們不懂得分辨大人口中的語句真假,一切語言在他們的認知中都是真的,家長認為自己說的是“氣話”不能當真,但是孩子就不會這樣想。
他們會認為父母口中的“我就不應該把你生出來”“你就隻會給家裡丢人”“不知廉恥”“你一定不是我親生的”等等都是真的。
等到他們能夠反應過來這些不過是父母的氣話時,想法已經鑄成,自卑的種子早已在内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想要連根拔起已經晚了,連着血脈,一碰就疼。
很多時候父母其實都是為孩子更好而說出“重話”,認為那樣更有效,确實,說的越嚴重震撼力就越強,但是這就像錦囊妙計,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能打開使用的。
因為用多了不僅無效,反而會把孩子推到反方向,比如說孩子喜歡在雨裡亂跑,家長不要大聲呵斥“你在雨裡瞎跑什麼?淋病了還要花錢給你治,你看看周圍誰在雨裡亂跑?沒長眼睛嗎?整天就知道惹麻煩,長大了能幹什麼?”
其實家長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不想要讓孩子淋浴,但是表達的方式卻是貶低或者斥責,孩子的内心一定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這種不假思索的呵斥,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和痛苦。
但是他心裡也知道爸媽是為了自己好,可是為什麼說出口的話卻是那麼傷人,家長不再是孩子認為的保護人,而是會給他們帶來不安和痛苦的人。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不需要給他們艱苦條件,往往隻需要一句話就夠了。
看到過網上很多人對于父母小時候一句話就讓自己受到永久傷害的案例:
- “我小時候和媽媽一起走路回家,我邊走邊唱歌,媽媽卻對我說:“你唱的那麼難聽别唱了”,可能媽媽覺得我小,不會記得,然而我正因為這句話,到現在一唱歌就緊張,也不願意唱歌,更不敢同學一起去唱歌玩耍。”
- “小時候吃别的小朋友手裡的東西,爸爸就說“家裡缺吃少穿了?你這樣沒臉沒皮,長大了就是當小偷的料。”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主動接受過别人的禮物,因為覺得自己拿了别人的東西就是小偷。”
這種貶低式的語言,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父母在用另一種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
或許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除了愛以外的恨,這些恨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侵占了自己大量的私人空間,又或者是為了撫養孩子要付出辛苦和時間。但是父母不要忘記,選擇讓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是你們,你們有責任撫養他們長大,從身到心都要撫養。
家長其實未必不清楚,這些誅心的話說出來會給孩子帶給他們多大的傷害,但就是任由自己說出口。沒有原因的狠狠傷害孩子。
這是因為家長心裡知道孩子對于父母的信賴,在孩子有效的内心,父母就是自己的天,老天對自己說什麼那就是什麼。
當父母已經年老或者心理足夠成熟的時候,回收這些往事,才了解自己當年錯的有多離譜,内心有多幼稚,可是傷害早已形成,沒辦法改變了。
語言暴力不是不可以改變,關鍵要看父母如何控制自己,并不要求做了父母的人都有一顆聖賢之心,面對孩子調皮搗蛋也做到心如止水,沒有波瀾。
而是父母也要學會正常的表達方式,可以有憤怒,但是沒有必要用斥責的方式說出來,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做了××,你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媽媽消氣嗎?”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首先不是呵斥,而是蹲下來問問孩子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根據孩子的叙述一起找到犯錯的補救方式。
如果孩子這次成績沒有考好,家長可以坐下來和孩子一起修改錯題。不會的沒關系,多做,多記,總會有會的一天。
很多時候孩子的成績并非是因為他們的智商造成的,而是心理問題,如果家長能做他們内心的寬慰人,讓孩子不對學習有恐懼和逃避的心理,端正了學習态度,何愁考不出好成績呢?
不要讓那些過于嚴厲的苛責,遮蔽了家長對孩子的愛,也不要讓父母的不會表達,傷害了孩子的心。
當冷言冷語想要說出口,或者急切的想要把怒火發洩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先要思考一下,讓這些斥責被包容和耐心加工一下,再做出行動。
愛之深未必要責之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