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哀而不傷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衆人擁戴的人。
【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緻。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衆
【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衆以恩惠和接濟。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
7、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緻地意思。
【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内的事情。
【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C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别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論語·顔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成仁取義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論語·顔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D
17、大動幹戈
【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争。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幹戈于邦内。”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箪食瓢飲
【解釋】:一箪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自】:《論語·雍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21、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自】:《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E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論語·裡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别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F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适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G
31、剛毅木讷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讷: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3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隻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刀。’”
33、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自】:《論語·顔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異端
【解釋】:指鑽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異端。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7、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8、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H
39、後生可畏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