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客家話大全笑死人

客家話大全笑死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20:09:51

河南太康農村對紅白喜事也很注重,有些喜慶活動被當做人生大事去完成,也有些紀念活動被視為程序必備,因此也會出現一些相關民俗禮儀方面的土語,盡管土語發音方面略有不同,但禮儀方面基本相同。下面就簡單收集一下相關内容,以供大家對照比較,不足之處,敬請留言補充或指正。

客家話大全笑死人(太康農村方言描述紅白喜事的方言土語)1

(喜慶圖片)

基本通用類

辦事兒——舉辦紅白喜事的統稱。通常是指做事的意思,另有一種是指夫妻之間的那種“辦事兒”。

上禮——即随禮、出份子錢。随禮作為禮尚往來的一種交流方式,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檢驗真摯感情和人格秉性的準則,至今尚在保留。

禮單桌子——指紅白喜事時,主家設立的收受禮金的桌子。禮單桌一般配備兩人值守,一人專職填寫人員名單及禮金數目,一人專職保管錢财,書寫禮單時也要根據紅白喜事類型書寫,不可一概而同。比如婚禮喜慶時,應頂頭書“喜禮”或“喜洋”二字,下墜金額數目;壽慶則書“壽禮”,白事則為“祭禮”或“禮金”等。

吃桌——也稱吃大桌、赴宴等。過去人們非常貧窮,吃桌成了人人盼望的一件事兒,如今家家富裕,吃桌也就成了應付辦事兒的一種方式了。

溜“渣兒”——過去的一種習俗,就是說嫌别人吃剩下的飯菜倒掉了可惜,便會等人家吃過起身走了之後,再坐下來吃剩餘的菜渣兒,如今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情況很少再看到了。

勸酒——多指勸人多喝點酒的意思。紅白喜事中多是管事或陪客者禮讓賓朋開懷暢飲的一種方式,一般把共餐的人臉上挂點紅彤彤的“酒色”,才顯得好看的意思。

讓酒——與勸酒的意思相同。由管事者帶領東家挨個禮讓敬酒,也稱“敬酒”。

叩喜——指紅白喜事時,主家的當事人在宴席即将結束之前的一種跪拜形式。比如管事或長輩領着新郎向所有賓朋跪地叩謝;用作白事兒時,晚輩當事人要向姥娘舅家人跪地叩謝;這些形式的叩謝,在農村多是帶一張竹篾涼席走走形勢而已。

謝廚——指東家為了答謝廚師忙碌之苦,便會備上薄酒、禮品、禮金等向廚師表達感激之情,如今尚有沿用。

上馍——指宴席将要結束時,所有熱、涼菜品全部上齊後,尤其是漢族宴席上最後一道俗稱“肥肉片子”的“柳條肉”端上桌後,為了讓賓客吃飽喝好,會有人送上饅頭,至此宴席即将結束。

滾蛋湯——指最後一碗雞蛋湯,用雞蛋打碎成穗,放進油鹽醬醋、菜葉,熬制成湯。

喜樂大典類

瞅個媒岔——指過去兒女成人長大後,家長便會央求媒婆給說個合适的人家。如今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的年代,多是央求鄰裡幫忙物色合适的人家,或兒女通過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靠自己結交合适的人選。

訂“媒”——指經過媒婆牽線搭橋或自由戀愛之後,雙方有結婚成家的意向,便會在合适的日子裡商量訂婚儀式。過去多是雙方家長及媒婆三方周旋,如今則是年輕人愛怎樣就怎樣的事兒了。

說媒——多指過去的媒婆東奔西跑、牽線搭橋,為年輕人尋找合适的對象成家的意思。如今媒婆行業正漸漸退出曆史舞台,新形式下的自由婚姻已經超出了媒婆行業的能力範圍。

見面兒——即相親。指過去未婚的男女小青年經過媒婆撮合,約定時間,由雙方家人及媒婆陪同在指定的地點,讓二人單獨相見。以前的“見面兒”有的含有水分和貓膩,比如因身體有缺點或長相差時,便會找個像模像樣的人去頂替“見面兒”,這種方式在當時坑了不少人,如今這種方式很少出現。

見面禮——指由媒婆或女方家人代替索要的一種禮金,這種禮金無論男女雙方是否同意婚事,都沒有退還的可能。過去許多狡詐的人家為此還真發過一筆小财兒,如今已屬不合法的行為,也很少見到了。

相中了——指男女雙方一見鐘情,互有好感,或任意一方看中了另一方,皆稱之為“相中了”。

相不中——即看不上對方的意思,與“相中了”正好相反。

換帖——指男女雙方通過“見面兒”均無異議的情況下,便會挑選合适的日子舉行換帖訂婚儀式,亦稱“訂婚”。

媒紅帖——媒紅即月老,牽線搭橋之人,媒紅帖多用于撮合成男女雙方的婚姻後才有的一種邀請書面形式。這種帖式分好幾種,首先是換帖訂婚時,要向媒人遞上邀請帖,媒人以見證人的身份參加換帖訂婚儀式;再就是男女結婚之時,會呈上一份月老帖,邀請媒人以證婚人身份參加婚禮儀式;還有就是新婚男女有了第一個小孩兒“待酒典”時,也會邀請媒人參加宴席,以示答謝媒人的撮合之功勞,以帖式邀請書遞呈,會顯得對月老大人很尊重的意思。

定親——即俗稱的換帖。

定親帖——即将男女雙方生辰年月及訂婚日期,雙方家人、媒人、或委托的見證人共同訂立的一種婚約書,因婚約書多是采用大紅喜帖書寫,俗稱為“定親帖”。

下禮——指訂婚之時,男方按照女方要求的禮金數目呈給女方,也有訂金的意思。

三大件——過去三大件:手表、自行車、錄音機,便是最高檔的饋贈物品。直至後來逐步演變為多種多樣的“三大件”、三金三銀等奢侈物品。另外禮金方面也水漲船高,變換出了許多令人眼花缭亂的樣式。另一種“三大件”的說法是指宴席上的幾種壓軸菜品,比如雞魚肘子在宴席上被稱作“三大件”等。

換親——指由媒人撮合,将兩家人的兩對男女來個兌換,一下說成兩對婚姻,同時也給雙方家庭節省了諸多開支,過去曾流行好長時間。

轉親——指由媒人牽線搭橋,将三家人的男女以互相穿插的換親方式撮合一塊兒,使得幾家人都節省了開支,過去也曾是一種時尚。

新客——指未結婚成家的男女在逢年過節時的來往串親,人們把即将成為一家的新人稱作“新客”。新客上門,父母輩還要送上一份禮金或紅包,以示友好。

要媳婦——指男女雙方訂過婚以後,男方家長要備辦像樣的禮物,前往女方家“催要”準許舉辦婚禮的允諾。那時,有的女方家長貪圖禮物及金錢,往往要男方家長跑了很多趟也不給出允諾,也有因此導緻雙方婚姻解除的事兒發生。比如男方多次催要,女方就是故意不給,男方負擔太重一怒之下解除婚約,不知誤了多少年輕人的青春年華,好在如今這種習俗已逐步改革演變,類似誤人誤己的壞風氣已很少發生了。

“賴”三趟——過去“要媳婦”時的一種習俗。指男女自訂婚起,雙方父母或家人要經過多次商讨,多是男方以最低三趟的“催要”形式達成共識,女方才能給出允許舉行婚禮的答複,男方得到女方答複後,方可計劃籌辦婚禮事宜。

商量事兒——多指未婚男女雙方家長達成一緻,委托見證人等坐在一起商讨如何舉辦婚事的意思。

結局了——指未婚男女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或已婚的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以後,覺得雙方不合适,便會采取“分手”或“離婚”的形式結束往來。俗稱“結局”。

看“好兒”——指未婚男女雙方确定了結婚意向後,雙方父母會找一個頗通數理之術的人,根據雙方生辰八字、輔以天幹地支,查尋出一個吉兇無生克相沖的日期,來找出一個合适的日期,這個日期就稱作“好兒”,亦稱“查好兒”,含有一定的迷信成份。如今的年輕人多不遵從,反而以陽曆假期或其它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作為結婚日期,再不是過去的老黃曆上的“二六九”日了。

送“好兒”——即男方家長将“查好兒”得來的日期,送給女方家人曉知的意思。

打發閨女——指女方家長嫁女兒的意思。

娶媳婦——指男方家長迎娶兒媳的意思。

出門兒——與“打發閨女”意思相同,即指待嫁的女兒到了出嫁之日,即将告别父母前往陌生的家庭,與人組建新的家庭的意思。俗稱“出門兒”或“出門子”。

拿嫁妝——指過去男女舉行婚禮之日早起,男方差多人前往女方家拿回嫁妝的意思,嫁妝多是些簡易木箱木櫃、衣服被褥之類,前去的人肩扛背擡,一路步行趕回,俗稱“拿嫁妝”,如今已不多見。

大搬親——指新郎與拿嫁妝的一班人一起前往迎娶新娘子,俗稱“大搬親”。

迎客——指男方派出的多名年輕女子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子的人,迎客人數以偶數為佳,如兩人、四人、六人等。

送客——指女方家派出的多名年輕女子,一路上陪伴着新娘子,将新娘子“送”到婚禮現場,俗稱“送客”,人數也以偶數為佳。

壓轎孩兒——指男方家派出一名少兒一同前往迎娶新娘子,俗稱“壓轎孩兒”,壓轎孩兒還可以順便得到女方家饋贈的一份小禮金。

封禮——指即将舉行婚禮的男女雙方為一幫人準備的“禮金”,比如唢呐班、婚車之類的人群,禮金雖不限多少,但要每人一份,和“讨得喜錢”的意思相同。

上車禮——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上車時,新娘子一方索要的禮金,有了禮金才願意上車前往舉行婚禮,是近幾十年來才流行的一種民俗。

下車禮——即迎娶新娘子到家後,新娘子即将下車時,會有娘家來的“送客”夥同新娘子一起向男方索要下車禮,否則不下車舉行婚禮,也是新近幾十年才流行的一種民俗。

拜天地——指新婚的小夫妻舉行婚禮儀式,在“傧相”“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高喊聲中,新婚小夫妻結成連理、攜手同行。

灑喜錢兒——指新娘子在即将舉行婚禮儀式之前,灑給圍觀者的一些錢币以示吉祥。喜錢多是硬币為主,數目和年齡的數目相同,過去都是一分二分的硬币,現在多是一元硬币為主,此種習俗至今尚在保留。

拜禮——新婚小夫妻在舉行婚禮儀式時,父母長輩們及長輩親戚要拿上一份祝賀新婚的禮金,這份禮金多是當面放在天地桌上或交與小夫妻,收到禮金後,小夫妻要叩拜長輩以示答謝,俗稱“拜禮”,有“見面禮”和“拜見長輩”的意思,拜禮也是長輩對小夫妻開始創業的資助。

待“切”——即“待客”。兒女新婚、喜樂大典,人們往往會準備豐盛的宴席,宴請賓朋前來歡聚共餐,俗稱“待客”。

夾馍——指新娘子為長輩們夾的馍。夾馍時多是夾些柳條肉及肉片之類,以示孝敬和尊重長輩的意思,長輩多是公婆或至親身份,這些人收到新娘子送來的夾馍時,還要回贈一些的禮金以示對新人及晚輩的理解和照顧。

回門——指新婚三天之日,新娘子要回娘家一趟的意思。

懷上了——指婚後女子懷孕了的意思。也有說“有(喜)了”、“懷裡有了”。

擱下了——指婚後女子生育時的意思。也有說“放下了”,即生出來了的意思。

待酒典——指婚後女子生育了子女以後,在十天之内的吉祥日子裡宴請賓朋,以示慶賀添人進口的意思。

得個小子——即生了個兒子的意思,也有說“添個帶把兒的”、“添個帶茶壺嘴的”、“拾(添)個小子”、“得個白胖小子”等。

添個妮兒——即生了個女兒的意思。

請滿月——指出嫁的女兒生育了子女以後,滿30天會由娘家人邀請回娘家小住一些時日,俗稱“請滿月”。

過“生兒(she-er)”——即過生日的意思。人們每過一年就增長一歲,每一歲的生日之際都可以适當表示祝賀一下,有年長者為少兒們“做生日”宴,也有晚輩們為老人祝賀生日。過去貧窮年代多是要煮雞蛋吃,數目按照當年的實際年齡備辦,或分發給他人同吃,俗稱“嚼災”。

過六十六——俗語“六十六、割塊肉”,說的是老人66歲時,兒子或出嫁的女兒要割塊肉,備上壽禮祝賀一番,又有俗語“兒女是爹娘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看來“割塊肉”的俗語有兒女回報養育之恩的意思。老人六十六歲時,往往還很健壯,所以隻稱“過六十六”,很少說“慶六十六”,過六十六一般都是足歲時舉辦壽慶,或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或宴請賓朋歡聚一堂,亦或邀請歌舞戲曲演出助興等。

慶八十——家中老人八十歲壽誕之際,後輩人往往會舉辦像樣的壽宴,以示慶賀。民間對八十歲壽慶很看重,俗稱“八十大壽”,有條件的人家往往宴請賓朋,或邀請歌舞戲曲助興,慶八十也有選在79歲時(虛歲八十)舉行慶賀儀式。

慶一百——指家中老人百歲之際,後代子孫為了慶賀老人百歲壽誕,往往會舉行一個儀式。小到陪老人吃頓壽面,大到宴請賓朋或邀請唢呐團、歌舞戲曲演出等,以示慶賀,慶一百往往會在99歲之時(虛歲一百)舉辦慶賀儀式。

喪葬紀念類

走了——通常作為離開了的意思,描述一個人去世了,除了說“走了”,類似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沒有了”、“畢頭了”、“結局了”、“沒救了”、“去夥了”、“嘎呴了”、“完蛋了”、“早沒了”、“埋罷了”、“入土了”、“土屯了”、“享福去了”、“見不上了”、“事兒畢了”、“上西天了”、“窖起來了”、“上那間裡去了”、“上閻王爺哪兒報到去了”、“跟地狗子說話去了”、“早百年就沒有了”等,這些土語都是婉轉表達一個人去世或已經去世很久了的意思。

不中了——即人已經不行了的意思,比如“徹底不中了”,意思是說真正救不活了或真正去世了。又如:“斷氣了”、“咽氣了”等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看墳地——指亡人的後代尋陰陽師選擇墓地,另一種則是平常陰陽師從事的的職業。

倒頭紙——亡人在剛咽氣後,燃燒火紙。迅速告知至親前來驗看,并協商葬禮形式及日期。

報喪——指亡故者的後人向親戚朋友遞送報喪帖,即告知葬禮日期。

賴三天——人亡以後,要停置三天,等一切準備停當,才舉行葬禮,有的是滿三天、有的兩頭齊算不滿72小時也稱三天,俗稱“賴三天”。各地規矩不同,有的滿一周時間才下葬,也就是“頭七”下葬。

伐殡——即埋葬的意思。

合“活”——指過去木匠師傅為亡人打造一頭寬、一頭窄的棺材,分人未亡時提前打制和人已亡故随即打制兩種。

入殓——指在家族人或親友參與下,将去世者盛放到棺木内,棺木蓋闆(俗稱天闆)要斜放預留一個小縫隙,以供瞻仰最後遺容之用。另外,去世者遺體盛放棺木内還有各類講究,比如頭枕、足蹬、背下等擺放物品不一,各地規矩會有不同之處,這裡不多探究。

長明燈——指人去世後,棺木前燃起的燈燭,農村一般都是用一個瓦碗添進油料,放進一根棉紗點燃,要保持一直燃亮,及時補充油料,不能為了節省油料熄滅,俗稱“長明燈”。

靈棚——指舉行葬禮之前,在靈堂門外搭的簡易棚舍,以供前來祭拜者在靈棚下行禮祭拜之用。

靈堂——多指主室,即民間所說的堂屋,一般人家都會将去世者入殓到棺木内,擺放在堂屋正中位置,棺木在出殡之前不能完全封閉,隻有所有行禮祭拜程序結束後,才能封緊棺木,擡出靈堂前往下葬的墓地。如今,多是采用水晶棺之類的停放堂室内,在即将出殡時才移放到棺木内封緊。

打墓——多是四個或六個人在主家指定的地點挖坑,挖好的坑亦稱墓穴,是一種力氣活兒。

孝子——即亡人的兒子。亡人的後代子孫或晚輩們也可稱為“孝子”。

跪棚——亡人的子孫後代或晚輩人跪在靈堂兩側守孝,一般為4人、6人、8人或更多人,祭拜者行禮結束後,跪棚者要以叩頭的形式答謝祭拜者。

“接”客——紅白喜事時,專門接待親戚朋友的人員。

引奠——指亡人的親友前往祭拜時,由管事的安排的一個專職人員,引奠者根據拟定好的程序按先後順序将祭拜者領入靈堂。

吊孝——指亡人的親友備好供品,在指定的日期前往參加葬禮儀式。

行禮——過去祭拜亡人時的一種禮儀,形式多樣,常見的有“九拜禮”、“二十四拜”,等,行禮時根據鄉鄰親友間情誼近疏來決定禮儀的樣式。

家祭禮——多指葬禮之日吃過早飯,家族人先向去世者舉行一個集體祭奠的儀式。這個儀式過後便是鄉鄰們或早或晚地前來祭拜,然後才能依照固定排序引領親友們祭奠。

串靈——指進入靈棚祭拜前,祭拜者先進到靈堂内轉個圈,有向去世者作最後告别或最後一次瞻仰遺容的意思。一般都是右側進、左側出,然後在靈棚内行禮祭拜。

磕頭——平常作為雙膝跪地、彎腰打躬,頭部點地稱為叩頭,白事用于向亡人祭拜的一種形式。其它方式也有用到,比如:春節晚輩向長輩拜年、喜慶場合晚輩向長輩叩拜、感謝某人恩情時叩頭緻謝、向某人道歉時的磕頭謝罪等。

大馍——多用面粉和面揉團蒸制,形似半個小西瓜大小,頂端配上“棗花”,即棗花馍,形似石榴花或其它樣式,中間按進一個紅棗蒸制而成,多是五個或十個,作為祭奠亡人時的上供用品。用作串親走友時,多是春節期間,晚輩向長輩送上的壽馍。

肉方子——即大肉切成一斤左右的方形肉塊,放在鍋内稍煮一下,俗稱“緊”,“緊”好的肉塊多作祭拜時上供用品。

十大葷——即十個做好的“肉方子”,或其它肉類供品。

雞魚供——指用雞子或魚類煮熟或炸制,作為上供用品,但數目一定是五個或十個為宜。

糖供——是一種民間手工制作的糖藝。多是用糖熬制後裝入模具制成塔狀、人物狀,來作為上供用品。

上供——指祭拜者準備的供品,供品種類繁多。比如:“十大葷”、雞魚供、糖供等。

趁供——說的是祭拜者未帶供品,需要趁着上一家的供品未收拾起來之前,進行祭拜,俗稱“趁供”。

折供——是指将祭拜者帶來的供品擺放在供桌上後,祭拜者作揖叩頭祭拜,祭拜結束後,由專人将擺放的供品收拾起來,俗稱“折供”。

轉盅——在靈堂供桌兩邊需要安排四個專職人員,男女各兩個,有鄉鄰或親友前來祭拜時,作以照應。若男子祭拜,轉盅的要兩個男性照應,女子祭拜則是兩位女性照應,轉盅是祭拜者對亡人的一種尊重和禮儀,行禮過程中,祭拜者跨到供桌前跪定,作揖或凝視亡人遺像,稍頃一邊的轉盅人會遞過一杯水酒,祭拜者接過順勢舉過頭頂祭拜,将水酒傾灑備好的容器内或地面,後遞給另一邊的轉盅人,如此連續三次共三杯薄酒祭拜完畢,叩頭起身再作揖,祭拜叩頭作揖要根據所行的禮儀形式去決定,各地規矩不同,加之個人對此形式不太熟悉,這裡暫不多說。

出殡——各種靈堂祭奠程序結束後,撤掉靈堂布置物品,将棺木從堂室内擡出放到木架上,一路擡往墓地,俗稱“出殡”。

背“頭”——指出殡時由兩個力氣最大的人将棺材頭背在肩上,從靈堂室内背出後放到院子外的木架上,管事的一般會把幾盒香煙或酬金放置棺材頭前,作為答謝“背頭”人。

擡架——即過去的一種放置棺木的木架,如今多是靈車,火葬的話則隻有水晶棺之類。過去農村的木架有16擡和24擡、32擡等多種樣式,需要二三十個或四五十個壯勞力一起參加,将棺木擡往墓地,俗稱擡架。

扛大頭——分幾種意思。一是指随禮數目,農村多以誰随的禮金最多,就稱為扛大頭的,一般多是亡人的女兒女婿或至親才是扛大頭的,也有其他人扛大頭的,不過很少;另一種則和“背頭”意思相同,還有就是指甘願擔當全部主事的人,這種情況也很少。

路祭——即撒紙錢。亡人出殡一路上撒的紙錢,俗稱“引路錢”,多是将火紙剪成舊時的銅錢狀,放入一個圓鬥内,由專人在棺架前方邊走邊撒,直至墓地撒完為止。

摔“老盆”——是一種民間流傳習俗,多是亡人的後代去進行,有誰摔了老盆誰就可以繼承财産的說法,即便是這樣,不經過亡者家族人員同意,也很少有人去主動承擔此類習俗。

扛陽牌幡子——多是選用柳樹枝制作,上方挂一剪制好的紙幡,由亡人的後代扛着送到墓地,放入墓坑的棺材旁封土堆起新墳。

起駕——同“出殡”。這裡可不是指皇帝起駕回宮的意思,而是在出殡時,孝子摔過了老盆後,擡木架人準備擡起行走時,稱之為起駕。

下棺——即下葬,将棺材下到墓坑之中。

圓墳——指亡人下葬後,由孝子和打墓人簡單堆起新墳,出嫁的女兒稍等一會兒後,燒紙祭奠并重新添些細土将新墳修整一下,俗稱圓墳。

頭七——即亡人去世的第七天,家人至親進行第一次的上墳祭奠。

五七——即亡人去世的第三十五天,家人至親再次上墳追思祭奠。

百天——即亡人去世的第一百天,家人至親進行的追思祭奠。

添墳——指後輩們為去世的老人在墳頭上堆土的意思。子孫後代均可參加添墳祭掃活動,唯有剛剛去世未滿三周年的墳墓,民間有三年内不可添墳動土的習俗。

守孝——過去人們為去世的老人或家人要守孝三載,三年内不得添墳、辦喜事,春節時貼對聯都要換成白紙、黃紙或蘭紙對聯,若辦喜事時也不能張貼大紅對聯等,兒女們孝服類要穿戴或收藏一段時日,一切等三周年之後恢複平常生活。

過一年——即亡人去世滿一年時,家人及親戚進行的追思祭奠。兩周年一般僅作為家人追思祭奠,出嫁的女兒及至親可以不參加,俗語“一過二不過、三年頭上再大過”,說的就是過一周年,兩周年可以不過,趕在三周年時風風光光大辦一場。

過三年——白事兒中多指三周年紀念活動。民間對此很注重,服孝三年已滿,作為最後一次對亡人的追思和紀念,往往會邀請所有親朋好友共同參加隆重舉行。

過十周年——指為去世十周年者舉行紀念儀式,一般分為多種情況。有的是條件允許,除了三周年紀念以外,可以适當以五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等再來風光一場,但都是以邀請賓朋歡聚一堂,借祭奠名義當作帶有喜慶色彩的事情去辦,大門及場景布置可以選擇添紅挂彩。

其它娛樂類

扛新媳婦——指過去新婚小夫妻在舉行婚禮儀式結束時,多是同輩或晚輩的年輕人一擁而上,利用擠擠攘攘的形式推搡新郎新娘,制造歡樂氣氛,稱之為“扛”新媳婦,這裡的扛不能作為扛起來的意思。

亂新媳婦——即鬧洞房。過去新婚小夫妻頭三天晚上,會有一些同輩或晚輩的年輕人前往鬧洞房,擠擠攘攘、亂作一團,以此尋求樂趣,也有新婚三天不分大小輩的說法。後來,随着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逐漸曝出了某些借鬧洞房之機,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動起了壞心思,如今已被納入法治管理範圍。

壓大床——過去的一種習俗,新婚之夜一群年輕人去鬧洞房,鬧洞房時會先躺在新婚小夫妻的大床上試試感覺,往上一躺,鮮騰騰、暖和和的,那個滋味真叫一個舒服,鬧騰一陣子,便會歡笑着離去,俗稱“壓大床”。

聽新媳婦——指年輕人除了鬧洞房以外,還會在門外或窗戶外偷聽新婚小夫妻的悄悄情話,俗稱“聽新媳婦”。如今随着社會發展,都是深宅大院,門樓院牆幾米高,加之人們文化娛樂方式有很多種,這種嬉鬧方式也就消失不見了。

“打夯”——通常指蓋房子時震實地基的意思。過去人們嬉鬧時,多是由兩個人分别擡着一個人的胳膊和腿腳,一上一下地擡起後再落下做着打夯的動作,被戲稱為“打夯”。這種方式也在鬧洞房過程中出現過,人們擡起新郎或新娘做着“打夯”的動作,多為嬉鬧取樂,在過去鬧洞房取樂方式有很多,如今均已随着時代演變,基本上都消失了。

陪客——指陪伴客人聊天、共餐,紅白喜事陪客人一般會找人緣較好、資曆較深、穩重有涵養、溫和又優雅或受人尊重的年長者去擔任。共餐前在客房陪坐聊天,不至于讓客人覺得被“晾”在一邊了,聊天也要挑選健康的内容或農業管理及家長裡短的話題;共餐時要主動為客人倒茶敬煙、禮讓客人飲酒吃菜,或說些客氣話等。

擔籃子——過去交通不便時的一種習俗,一般都是新婚夫妻第一年走親戚,會找一個同輩份的年輕小夥,用一根扁擔挑起小夫妻備辦的禮品同行,又因禮品多是用一種竹籃子盛放,所以同行的人稱作“擔籃子哩”。擔籃子的人除了擔任腳夫角色以外,還要照顧萬一喝醉酒的新女婿,那時多是土路,碰上路程遠或下雪後的泥濘路,擔籃子的人可就有罪受了,再有萬一擔籃子的人是個酒鬼的話,那新媳婦也是倒了黴了。還好如今交通便利、大車小車的家家都有了,擔籃子這個活兒才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即便是有“擔籃子”的人,也是坐在車子上同行而已。

擡盒子——和擔籃子多有不同,盒子是一個圓形木桶狀物件,分盒子蓋、盒子底及中間的多層盒屜子,多作為過去紅白喜事或送禮之用,紅白喜事及送禮時,内裝物品是不一樣的,這個講究很大,這裡暫略過。擡盒子要兩個人用扁擔在兩端放在肩上擡起,圓盒子在扁擔中間穿着或挂着,舊時多是靠兩人肩擡步行,後來随着時代發展便走走形勢而已,但到達目的地的村莊之前,是要擡着進村的,如今已不多見。

放鐵炮——民間在紅白喜事、壽慶紀念、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或活動時,總會選擇使用鳴炮奏樂的方式烘托氣氛。過去多是采用三個帶有底座的鐵制圓筒,内裝自制的火藥,擺放地下灑上引藥點燃,即能聽到震耳的轟鳴聲,俗稱“鐵炮”;還有一種用鋼鐵管筒焊制一起的鐵铳,多是四個圓孔,中間一個手柄,圓筒内裝上火藥點燃,也能發出極大的轟鳴聲,俗稱“三杆槍”。由于鐵炮的安全性能較低,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在前些年就已開始明令禁止使用,多改為燃燒氣體的禮炮代替。

吹響器——即吹唢呐。百姓人家紅白喜事之時,主家會出資找上一班響器,笛子喇叭風風光光地把事兒給辦了。吹響器最低要四個人,一笙一笛一梆一銅器,低于四個人的也有,隻不過是極少數的事兒。吹響器也要根據紅白事去選擇相應的樂曲,喜慶的事兒多是吹些《百鳥朝鳳》、《擡花轎》、《朝陽溝》等戲曲段子或喜慶的流行歌曲之類,白事則要吹些《秦雪梅吊孝》、《哭墳》、《李天保吊孝》等戲曲段子或帶有傷感的流行歌曲等。另外,三周年紀念類活動則是靈活運用,可悲可喜,俗稱“半喜半憂”,寺廟開光也要喜慶為好,最好能有段《敬神曲》亦是更佳。如今唢呐行業發展迅猛,各類器樂齊全、舞台裝備精良、演員雲集荟萃、節目精彩紛呈,已形成大型化、專業化文藝演出模式,并作為民間傳統習俗文化一直保留。

粘(zhan)響器——亦稱“寫響器”,即預定唢呐班辦事兒的意思。粘響器時要預交一少部分定金為準,當然有時熟人幫忙聯系的活兒也可私下免去,如今此類習俗尚有保留和沿用。

寫戲——農村舉辦紅白喜事、喜樂壽慶、周年紀念類活動時,也有人家寫戲烘托氣氛,寫戲即預定地方戲曲劇團演出,主家或中間人與劇團達成演出協議,預交一部分定金,與粘響器基本相同。

轉靈——多指邀請來的唢呐班在出殡起駕之時,圍着棺材繞行吹奏哀樂,俗稱轉靈。

拉靈——多指出殡時,亡人的子孫後代扯上布條之類綁在棺椁架上或靈車前端,然後手拉或肩拉步行以示盡孝,俗稱拉靈,也有其它原因的拉靈方式,這裡不再多作描述。

哭靈——即哭拜祭靈,多為出嫁的女兒或兒女至親為多,近年來又有專業哭靈行業出現,代替亡人子女哭拜。

以上内容既有方言土語,又有傳統民俗成份,有的至今尚在保留沿用,也有的已退出或簡化了程序。尤其是近年來受疫情防控及最新地方法規頒布實施的影響,使得這些陋習陳規正逐步消失和廢除。正所謂一個時代一個樣,當下流行才是最時尚,讓我們在不忘老一輩傳統習俗的同時,更要遵從眼下新時代的改革傾向,做到認清形勢、遵法守己,推陳出新、移風易俗。所有内容僅供參考,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