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張福錄在分享的文章(聊手機攝影8)中留言問道:是不是一般的昆蟲都可以放到手裡?
我回複說:大部分常見的昆蟲(胡蜂除外)的成蟲都可以引導到手上拍攝(有可能引導的話),但對一些幼蟲,特别是身上有絨毛的毛毛蟲,我是不輕易裸膚接觸的,也不輕易引導到手上。蜘蛛中,除了跳蛛科,蟹蛛科(這二種蜘蛛不結網)的蜘蛛上手無害,其它的蜘蛛還是悠着點好,特别結網的蜘蛛悠着點好。
手機拍攝,金龜子(鞘翅目)
下面從昆蟲的實拍感受出發,說說我們常見的昆蟲、小動物中,哪些昆蟲、小動物容易被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讓我們對昆蟲、小動物有個粗淺的了解。
綠大齒螳若蟲(螳螂目)
常見的昆蟲大緻分為: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螳螂目,蜻蛉目和其它目(包括:竹節目,蜉蝣目等等)。
三星雙尾燕蝶(鱗翅目/小灰蝶科)
在這些昆蟲中,戶外拍攝比較不容易引導上手的有: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蜻蛉目。
鱗翅目的昆蟲,包括了二類我們最為熟悉的昆蟲:蝴蝶和蛾子。
常見的蝴蝶,按體型大小排序有:鳳蝶,蛱蝶,粉蝶,弄蝶,小灰蝶等。
銀帶三尾小灰蝶
蝴蝶的視覺不是很好,但嗅覺很靈敏。常溫下活躍的蝴蝶,體型越大,飛行能力越強,越不易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如:鳳蝶,蛱蝶等。
合翅的黃三線蝶
黃三線蝶
長尾褐硯蝶
反倒是中小型的蝴蝶,如弄蝶,小灰蝶,特别是小灰蝶,引導上手進行拍攝的機會大了很多。
棋石小灰蝶,也稱:蚜灰蝶
三星雙尾燕蝶(鱗翅目/小灰蝶科)
蛾類的蛾子,在種類數量上遠遠比蝴蝶來得多。蛾子的體型大小差距也很懸殊。大到世界最大的皇蛾,小到毫米級的蛾子。
世界上最大的蛾子,皇蛾,也稱:烏桕巨天蠶
黃豹天蠶蛾
蛾子種類很多,但我們對其的熟悉度卻不及蝴蝶,平時遇上的時機也不是太多。這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蛾子為夜行昆蟲,白天活動的不多。能遇到的也大多是夜晚趨光而來,清早留下的蛾子。這些蛾子是很容易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的。
野螟蛾
鬼臉天蛾
手機拍攝,六點天蛾
蝴蝶和蛾子一樣,都喜歡溫暖,畏懼寒涼。即使在夏日戶外山裡的背陽處,清早的蝴蝶和蛾子的靈活性都緩慢的許多。這個時候,将它們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的可能性會大了許多。
青球蘿紋蛾
螟蛾
連斑丸尺蛾
薄紗毒蛾
說到鱗翅目昆蟲的拍攝,就要說說幼蟲的拍攝。我們常見的幼蟲,大多數是鱗翅目中蝴蝶和蛾子的幼蟲。對于幼蟲的拍攝,我個人是不輕易裸膚接觸的,特别是身體布滿了絨毛的幼蟲(俗稱:毛毛蟲)。如下面的圖例。
手機拍攝,線茸毒蛾幼蟲
對一些很熟悉的幼蟲,比如:尺蠖,偶爾的會引導到手上拍攝。
小尺蠖,一種尺蛾的幼蟲
膜翅目的昆蟲,包括蜂類、蟻類昆蟲。
蜂類的昆蟲常見的有:胡蜂,蜜蜂,木蜂,葉蜂,姬蜂,小蜂等。這些蜂中,我們常見的胡蜂(俗稱馬蜂),蜜蜂,木蜂等,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通常情況下,還是不要輕易地去招惹它們為好。
蜜蜂,花粉浴
但穿行在花叢中,采集花粉花蜜的(一些)胡蜂,蜜蜂,木蜂等蜂類,在不去驚擾它們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相安無事,靜靜的守候拍攝的。
黃長腳蜂(胡蜂科)
手機拍攝,熊蜂(蜜蜂總科)
有的時候。也會有蜜蜂飛停有手上
其它有一些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蜂,如:葉蜂,姬蜂,小蜂等,偶爾的可以引導到手上拍攝,相對于會蜇人的蜂,這些蜂顯得溫順多了。
瘦姬蜂
雌性姬蜂,尾部的細管子是産卵管
膜翅目中的蟻類,似乎還沒有被引導到手上拍攝的經曆。有些大山蟻的行走速度較快,叮咬人也是很疼痛的。讀中學時,有一回在校辦農場勞動休息時,地面上有大螞蟻,有一男同學突發奇想,說是讓我們看看蟻酸是什麼樣。就伸手去捉地面上的大山蟻,卻被那隻大山蟻叮咬了一口,疼得從地上跳了起來。
手機拍攝,舉尾蟻,與幼蟲共生,吸取幼蟲身上分泌出的蜜汁
手機拍攝,大山蟻
雙翅目的昆蟲,主要是各種蠅類(包括食蚜蠅),蚊子和一些中、小型的昆蟲(如:大蚊,搖蚊等)。
手機拍攝,飛到手指上的小蠅
雙翅目中的各種蠅子都很機警,主動的去引導到手上很難,卻會不經意的飛停到身上,手上。也許是出于潛意識的厭惡,這些蠅子中的如:蒼蠅,肉蠅,寄生蠅等,我是很少拍的。我會去留意一些如:長腳蠅,豔細蠅,果蠅等蠅子的拍攝。
手機拍攝,長腳蠅
疑似:豔細蠅
飛到手臂上的蠅子
時常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小蜜蜂”的食蚜蠅,也是雙翅目中的昆蟲。是蠅類中的益蟲,其幼蟲大多以捕食蚜蟲而得名。
時常被誤認為“小蜜蜂”的食蚜蠅
食蚜蠅不似其它蠅子那麼畏懼人。也許是夏季時我們出汗的成份中有食蚜蠅需要的成份,時常會有食蚜蠅飛停在手臂上不停地吮吸着,這倒也給我們有了個拍攝的機會。
食蚜蠅
蜻蛉目的昆蟲,主要有蜻蜓和豆娘這兩種昆蟲。
蜻蜓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擅長飛行的昆蟲,機警性高,通常情況下,将其引導到手上拍攝是件很困難的事兒。
手指上的蜻蜓,翅膀不知是什麼原因受損了,不能飛行
手指上的蜻蜓,翅膀不知是什麼原因受損了,不能飛行
豆娘在體型上比蜻蜓來的瘦小細長。豆娘與蜻蜓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别是:停栖時,蜻蜓的翅膀是平直伸展開的。豆娘的翅膀是收攏直立的。
一對豆娘
相對于蜻蜓,豆娘的機警性較低,在一些特殊的時候(如:交尾),是可以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的,雖然成功率不算高。
一對豆娘
說到這,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了,這些不太容易引導到手上拍攝的昆蟲,大多數都是擅長飛行的,就像:蝴蝶,各種蜂,蠅子,蜻蜓等。而接下來的這些昆蟲,則是非常容易引導,或是直接拿起來放到手上進行拍攝的。
象鼻蟲(鞘翅目)
鞘翅目的昆蟲(通常稱:甲蟲),種類雖多卻是大家很熟悉的。像:鍬形甲,天牛,金龜子,瓢蟲,金花蟲,象鼻蟲,螢火蟲等等。有不少的甲蟲是許多人小時候玩耍過的。
一對瓢蟲
鞘翅目的昆蟲,體型大小差異很大。常見的大、中型的甲蟲有:鍬形甲,金龜子,天牛等。
鍬形甲
陽彩臂金龜
糞金龜(俗稱:屎殼郎)
銅綠金龜子
星天牛
體型偏小型的常見甲蟲有:瓢蟲,金花蟲,象鼻蟲等。這些甲蟲很常見,尤其是被稱為“花大姐”的七星瓢蟲,更為人們所熟知。隻要你願意,都可以将這些甲蟲引導到手上拍攝的。
七星瓢蟲
龜金花蟲
卷葉象鼻蟲
象鼻蟲
夏天夜晚時,小時候住家邊的田地裡時常看見的螢火蟲。那個時候,夜晚捉來的螢火蟲放入透明瓶子裡,可玩上一陣子。有的時候,還會将捉到的螢火蟲尾部的發光部扣下,粘貼在上眼皮處,夠淘氣的。
橙螢火蟲
橙螢火蟲
直翅目的昆蟲,包括蝗蟲,螽蟴和蟋蟀等昆蟲。
蝗蟲(也稱:螞蚱),也許是因為太熟悉了,似乎對其的拍攝興趣點少了許多。其實很多的蝗蟲的機警度還是很高的,時常稍一靠近,它就彈跳而去。倒是蝗蟲中的棉蝗,卻是容易接近多了。
一對棉蝗
棉蝗是蝗蟲中體型最大的昆蟲,成蟲會在秋天裡大量出現。個頭大,彈蹬力強,故有俗稱:蹬山倒。
棉蝗,俗稱:蹬山倒
螽蟴,常被誤認為蝗蟲。其實它們二者在外觀上的差别還是很明顯的。最為直觀明顯的區别,是觸角(觸須)了。蝗蟲的觸角為細短形,而螽蟴的觸須則是極細長形的。
截葉騷頸螽
螽蟴的機警度和彈跳能力不如蝗蟲。是很容易被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的。可以在手上安心地停留許久,擺出各種造型。
螽蟴
螽蟴
褐背細斯
褐背細斯
說出來也許你不會相信。螽蟴會用口器撕取手臂、手背上的老皮屑為食。山裡拍攝環境安靜,有的時候,似乎可以聽到螽蟴取下皮膚上老皮的輕微聲音。這種享受是蠻舒服的。
螽蟴若蟲
螽蟴若蟲
半翅目的昆蟲,包括椿象,蟬二類。
椿象(俗稱:臭屁蟲),種類多。除了獵椿,很少将其它椿象引導到手上拍攝。這是因為擔心在手上留下椿象施放的異味,這會影響到其它昆蟲的拍攝。
大蝦殼椿象
獵椿象有不同于其它椿象的外觀造型,有的時候會将其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目的是取得較好的光照和拍攝環境。
獵椿象
獵椿象若蟲
蟬的種類很多,體型大小差異也大。大型的會鳴叫的蟬,如:知了,熊蟬,暮蟬等,主動引導到手上,是比較困難的。更多的是機緣巧合,将大型的蟬從地面上“拾起”放到手上拍攝的。
熊蟬
知了
一對知了
騷蟬
蟬科中的其它一些小型蟬,如:葉蟬,蠟蟬,沫蟬,角蟬等,體型小,善于彈跳。可以嘗試着将它們引導到手上拍攝。
角蟬
角蟬
黑尾葉蟬
如果遇上蠟蟬若蟲,更是可以試試将其引導到手上拍攝。這些善于彈跳的蠟蟬若蟲,從某種程度上說,比蠟蟬成蟲的鏡頭感更高,更具有可拍性。
蠟蟬若蟲
蠟蟬若蟲
螳螂目的螳螂種類也很多,常見的有:大螳螂,寬腹螳螂,棕靜螳,麗眼斑螳,柔螳,微跳螳等等。
柔螳,這種透着股柔媚的螳螂見過嗎
螳螂是昆蟲中最不畏懼人的蟲兒了。特别是各種的螳螂若蟲,有的時候時候貼近拍攝,螳螂若蟲還會主動地跳到相機(手機)或是手上,清理着它的前足。擺出一副“拍吧,拍吧,慢慢來,多拍一些”的勁頭。
綠大齒螳若蟲
麗眼斑螳若蟲
引導一對麗眼斑螳來到手上
大螳螂
其它可引導到手上拍攝的昆蟲,如:竹節蟲,蜉蝣等等
竹節蟲
蜉蝣
蜉蝣
身邊常見的小動物有很多。微距攝影中比較經常拍攝的小動物有蜘蛛和蝸牛。
蜘蛛的種類有很多,生活習性的差異也大。微距拍攝蜘蛛,對一些不結網的蜘蛛,如:跳蛛(學名:蠅虎),姬蛛,蟹蛛等,會比較放心,大膽拍攝,時常也會被引導到手上進行拍攝。
三斑金姬蛛(姬蛛科)
這些蜘蛛不結網,會拉絲。拉絲的作用大多數是用于自身由高處下降到低處,或是順着拉絲淩空移動到别處,到了落腳處後,收回拉絲。 如:跳蛛,蟹蛛等。
正在拉絲的三突花蛛(蟹蛛科),細看畫面右側花蛛的後足處
正在拉絲的三突花蛛(蟹蛛科)
蠅虎科(跳蛛),蟹蛛科,姬蛛科的蜘蛛很常見,這些蜘蛛多屬于小型蜘蛛,體色大多數豔麗明快,鏡頭感十足。
三斑金姬蛛(姬蛛科)
跳蛛
暗寬胸蠅虎
而對一些通過結網捕食的蜘蛛,如:金蛛(科),絡新婦(科)等蜘蛛和拍攝,還是盡量避免裸膚接觸,以防引發接觸性皮炎。
悅目金蛛(金蛛科)
蝸牛也是微距拍攝中常選的題材。尤其是小型的蝸牛,引導到手上(或是直接将其放到手上)都是很容易的。微距拍攝蝸牛的個頭不宜過大,10mm以下就可以,這樣容易在微距拍攝的“淺景深”範圍内,将其清晰地表現出來。
蝸牛
蝸牛
需要說一說的是,現今各地都有出現一種外來蝸牛,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體型特别大,已被列入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請勿輕易裸膚接觸,遠離。
手機拍攝,非洲大蝸牛。請勿輕易裸膚接觸,遠離
(原創攝影圖文,分享攝影實拍感受,如有疑惑請留言。謝謝您的觀看欣賞和鼓勵)尊重原創,請勿搬運抄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