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争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9【原文】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2,見3兩小兒辯鬥4,問其5故6。
一兒曰:“我以7日始8出時去9人近,而日中10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11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12,及13日中則14如盤盂15,此不為16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7,及其日中如探湯18,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9也。
兩小兒笑20曰:“孰21為汝22多知23乎?”
【注釋】
詞句注釋
【譯文】
一天,孔子向東遊曆,看到兩個小孩在争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這件事的對錯。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1]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争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編著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節選自《列子·湯問》第七章,文題是後人所加。此文記錄的是春秋時期,兩小孩與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的故事。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争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這則小故事用對話貫串始終。全文以孔子的見不能決為貫串線索,頗有條理地叙述了兩小兒辯日的過程。
先寫兩個小孩分别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擺出根據。兩人互不相讓,都使用反問句式,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增強了論辯性。
兩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确。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可見他們勤于思考,富有想象力;從他們針鋒相對的論辯中還能體味出對話者的虎虎生氣和音容笑貌。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隻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确的答案。
最後兩小節寫兩小兒譏笑在他們争論面前“不能決”的孔子。
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于探讨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贊許的。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而況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态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關于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問題,通俗的解釋是這樣: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确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這種情況對于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對于兩個小孩為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由于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至于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列子》的文章以寓言故事最為出色……科學技術幻想類故事如《兩小兒辯日》,是關于太陽何時距球最近的辯論,這是天文學上一個有趣的課題,引發後人不斷地思考。這些都是中國寓言史上的精品。”
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小莘《先秦寓言賞析》:“寓言涉及曆史人物,以孔子東遊為背景,增添了真實感和吸引力。兩小兒的言語既認真又體現年齡特征,語言的性格化,使人物形象顯得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注: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