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對竹子說話?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研究探索;而緻知,就是得到一種知識,甚至一種智慧格物緻知,即窮盡天理,抵達事物真相,發現内在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王陽明對竹子說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研究探索;而緻知,就是得到一種知識,甚至一種智慧。格物緻知,即窮盡天理,抵達事物真相,發現内在規律。
宋明理學提出格物緻知,前有朱熹,後有王陽明。傳王陽明格竹子,格了七天,最後頭暈目眩,天旋地轉,大病一場,不得不作罷。為什麼格竹子格不出結果?我以為,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來探讨一下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一、王陽明沒有認識論基礎
西方哲學從柏拉圖的理念,亞裡士多德的邏輯,逐漸發展出理性,即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歸納、邏輯處理、推理得出的結論。之後,理性主導西方兩千年至今,即便是基督教統治的中世紀,也接納了理性。後現代反對理性的生命和意識哲學,如叔本華、海德格爾的體系,其實也沒有離開理性。我們說,理性是認識世界的基礎,也是産生科學的基礎和必由之路。中國哲學理性較為缺失,沒有形成理性傳統,在認識論方面不具備産生科學的基礎。所以,王陽明格竹子,在沒有對竹子有理性認識的前提下,是難以緻知的。
二、王陽明不具備方法論
科學的方法論包含觀察,實驗,命題,假設,證明等等,是通往科學結論的有力工具。中國哲學沒有方法論傳統,坐而論道,基本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失方法論這個有力工具。王陽明格竹子如果說用了“觀察”的方法,那麼也僅僅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觀察”,至于實驗、命題、假設、證明均無從談起。
三、原因當然不在王陽明
中國哲學是倫理哲學,道德哲學,關注人倫,人事,人際,一直在講道理,而不是探求真理,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理性。特别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哲學被“獨尊”之後,所有讀書人都必須接受欽定的思想體系,思維方式被牢牢禁锢,不允許質疑,當然不會産生批判性思維和批判精神,而批判性思維正是科學精神必備的。惟有墨家,具備一些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可惜墨家在戰國後期消亡了。
以上是本人讀了三年多中西哲學後的粗淺看法,有不同意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