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NO.1
故土難離,始終是千百年來積澱在中國人心中的情結。然而,多少軍人和軍屬,因為工作的原因,背井離鄉,把家安在了駐地。
近兩年來,随着軍改推進,軍隊規模結構和部隊力量編成改革推向縱深,許多部隊又不得不涉及到移防問題。剛剛适應環境的家屬,又将要整理行囊,奔向未知的遠方。
為了國家大計,為了軍改目标,軍人群體服從命令,犧牲小我,得到了“偉大”的稱号。然而,“偉大”背後的故事,我們又怎能忘記?“偉大”背後的彷徨,我們又怎能不去關心?
W排長,畢業分配回到家鄉,不久前剛和女友訂完婚。這對高中時的“地下戀人”走完了異地,最終走到了一起。
C士官,當年可是羨煞旁人,把一個女博士娶回了家。他家屬投奔他來,剛剛考上駐地的公務員,他正準備宴請幾位關系不錯的戰友。
L參謀,身邊隻有母親一人,所以也就一直跟着他生活。雖說方言有所不同,但老母親經過這些年,也總算是能和附近的老年人融入到了一起。
H連長,最近拿出多年的積蓄,剛剛攢了一輛新車,和妻子準備趁着當地的牌照剛剛辦下來,盤算着自駕遊的行程。
Y幹事,剛剛有了二胎,老婆正在家屬區坐月子。家屬房雖然硬件差一點,但是周邊的環境,那至少都是花園式的。
然而,部隊可能會搬動的消息卻悄悄傳開了……
也是去年的這個時候,2015年12月,朋友圈被27集團軍移防山西的消息刷了屏。
“移防”這個曾經很少見的詞彙,走入了我們的視野。
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對這個小小的“移”字多了幾份關注。左邊禾苗的“禾”,右邊一個“多”。中國人為什麼移、往哪兒移?答案,似乎全在這個字中——“禾”苗“多”的地方。
都說人往高處走、良禽擇木而栖,軍人的移防,卻不講任何價錢,也不看“禾苗”的多少,一切隻為了戰鬥力,為了國防和軍改大局。
有部隊從大都市移到小鄉村,也有部隊從西部邊陲移到東南沿海,有人喜,有人憂,但不論如何,移防都關系着千千萬萬個軍人家庭的未來。
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每一個軍人和軍屬,都在默默等待。
金一南教授講過一個例子:
一次,我們國防大學防務學院的外軍學員去上海參觀見學,上海警備區接待得非常好,大家都很感激。特别是警備區的外事處處長十分幹練,協調能力很強,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告别晚宴上,有外軍軍官問這位處長:“你在這裡工作多少年了?”處長回答:“30年。”周圍“轟”的一下,外軍軍官不由自主驚呼起來。對他們來說簡直難以想象,一個軍官可以在一個單位幹30年。可是對我們來說這算什麼?反而顯得他們大驚小怪了。
這個例子是為了講外軍的輪換制度。我在想:
同樣是幹30年,如果地标不是上海,你會怎麼想?如果搬,他會怎麼想?
一紙輪換令很輕,但如果已經成了駐地軍人,生活的全部都已經安定下來,對于他們來說,這一張紙,很重!
對好多人來說,眼前,不隻有搬,還有未來的軍旅生涯能走多遠,身後的親人會不會支持等深刻的思考和迷茫。
已經見過父母的當地姑娘
已經記住自己口味的小店老闆
已經加了好友的快遞小哥
已經剛剛融入小朋友中間的軍娃
已經熟悉哪裡的超市水果新鮮,哪家商場的衣服換季打折多的随軍家屬
……
對生活基礎已經确定的人來說,搬家從來不是隻有幾個前運袋,那些隐形的東西都有可能會搬丢。
新地方,孩子要上學,妻子要上班,家庭要照顧。
新地方,新的人際網絡,新的生活環境,甚至是新領導、新同事、新軍種。
新地方,脖子下的改革已經開啟,軍旅人生下一步到底要咋走。
▲攝影:劉曉東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
如果戰火燃起,生命都已經交了出去,軍人還有何不能服從?
隻是希望:
如果,任何一名軍人,每年少休一天假和當年多生一個孩兒的受到的處分是一樣;
如果,無論何時回家,都能夠順利拿到軍人探親專供的一等座、經濟艙、卧鋪票,而不是僅剩的站票;
如果,那個大山深處的軍營,漫長的邊防線,消磨一身本領的崗位,不會是我摯愛軍旅的全部歸宿;
如果,異地的嫂子、爹娘、軍娃都能被溫柔地對待,提起丈夫、兒子、爸爸時都是滿滿的自豪,再也不要立下什麼家規;
如果,親人臨終前不能盡孝,妻子生産時候不在身邊的事例不再被提及,多少年不回家不再是典型;
那時,無論搬到哪裡,我都會毅然決然背起出征的行囊。
因為我懂:無論我走到哪裡,祖國都沒有忘記……
更多軍人故事,請關注一号哨位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