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識别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和作用
2、初步學會規範操作顯微鏡
3、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标本。
材料用具: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紗布、寫有“上”字的玻片,動物或植物玻片标本。
方法步驟:
1、取鏡安放。(1)将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應一隻手握住鏡臂,另 一隻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距邊緣大約七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1)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離)。
(2)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隻眼注視目鏡内。轉動反光鏡,使反射光線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以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
3、觀察 (1)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标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2)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标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着物鏡)。
(3)一隻眼向目鏡内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和存放 (1)實驗結束後,先提升鏡筒,取下裝片。
(2)用紗布将顯微鏡外表擦幹淨 ,如果目鏡和物鏡弄濕或弄髒,用擦鏡紙擦幹淨。
(3) 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将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
(4)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裡,送回原處。
顯微鏡
實驗結論:
1、機械部分
1粗準焦螺旋, 2細準焦螺旋,3 鏡臂,4鏡柱, 6鏡筒,7轉換器9通光孔,10載物台, 11 遮光器,12壓片夾,14鏡座
2、光學部分
5目鏡, 8物鏡, 13 反光鏡
3、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倍數×物鏡倍數。
(2)顯微鏡的成像是倒像。
(3) 目鏡(無螺紋):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高;
物鏡(有螺紋),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低。
(4)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低:視野中細胞的數目越多,視野越亮,細胞體積越小。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高:視野中細胞的數目越少,視野越暗,細胞體積越大。
(5) 調節光線:反光鏡、光圈
光線越暗:大光圈、凹面鏡
光線越亮:小光圈、平面鏡
(6)光線進入眼睛的途徑:外界光線 反光鏡 光圈 通光孔 物鏡 鏡筒 目鏡 眼睛。
(7)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向左移動玻片标本,圖像向右移動,要将視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動。
(8)視野中污點的位置:目鏡、物鏡、玻片标本、
判斷的方法:移動标本,轉動目鏡
試題:某同學不斷移動玻片标本視野中的污點都不能消失。換一個目鏡,觀察還不能消失,據此可判斷污點在物鏡上。
(9)區分氣泡和細胞
氣泡的特點:周圍黑色,中間白亮,可變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