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

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7:18:57

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在歪果仁眼裡,中國人的數學能力已超神除了數學成績外,熟背99乘法表就已經足夠秒殺一衆外國友人,更别說是靈活找零錢這種神技能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1英寸就是一節大拇指的長度)1

1英尺等于多少俄尺

在歪果仁眼裡,中國人的數學能力已超神。除了數學成績外,熟背99乘法表就已經足夠秒殺一衆外國友人,更别說是靈活找零錢這種神技能了。

但在一件事上,連無堅不摧的中國人都會被擊敗,那就是繁瑣的單位換算問題。

初到美國,很多人以為語言會是生活的最大障礙。可實際一接觸就會發現,弄懂單位之間的換算可比溝通艱難多了。

在世界範圍内,存在着兩種主要的單位制。一個是國際單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縮寫為SI,也被稱為公制),由7個基本單位以及其他導出單位和輔助單位組成。

在中國沿用的,便是這套單位系統。而在全球範圍内,最普遍采用的自然也是公制。

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單位(千克、米、秒、安培、開爾文、摩爾和坎德拉)

而另一個單位系統,則是起源于英國的英制單位(Imperial units),如英寸、英尺、英裡等就屬于英制單位。

令人抓狂的美式英制單位

初到美國的外國友人,都要面臨着各種單位換算問題。1英寸、1英寸、1碼、1英裡到底有多長?1盎司、1磅到底有多重?1加侖的油,到底能用多久?而32華氏度是高溫預警呢,還是需要防寒警告?

都說入鄉随俗,但這真的不是重新記一套單位的事。

一般來說,公制單位我們隻需要記住七個基礎單位,以及十進制的進位規律,就能得到一目了然的輔助單位。例如:

1千米=103米=104分米=105厘米=106毫米=109微米=1012納米,多麼工整漂亮,引起極度舒适。

但英制單位,卻分分鐘把強迫症逼死。因為英裡、碼、英尺、英寸等都有相應的度量衡,所以這些長度單位是沒有進位規律可言的。于是也就出現了,1英裡=1760碼=5280英尺=63360英寸,這種奇葩的關系。

美國公制支持者的吐槽圖,為什麼公制比英制好?一目了然。圖源:reddit

另外,就算你已經能完全記住所有的英制單位,但到運用時依然會讓人崩潰。

注意請聽題:

現有一個水池,長為14英尺、寬為15英寸、高為16英尺又1/2英寸,求這個水池能夠裝下多少加侖的水?

(給你3分鐘得出答案,還沒算出來?那就先跳過吧)

為什麼英制單位會這麼奇怪?

我們先看看它是怎麼誕生的。

在科學未啟蒙,古人尚不懂得以一個自然的恒定量為标杆的年代,度量衡的意義是非凡的。所謂度量衡,指的是一種用于計算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

隻是,人為設計的度量衡并非恒定不變的事物,因此也造成了早期計量單位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在19世紀以前是世界性的。

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普洛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幾乎全世界人民,都曾試過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标準,測量着世界萬物。

例如,中國人常說的一拃(zha第三聲),就是拇指和中指張開時,指端之間長度。但是,人有高矮胖瘦,這樣定義出來的長度也是飄忽不定的,誤差很大。英制單位,就是在這種混亂大環境下的産物。而且,英制單位的标準也一直在改變,從來沒個準。

例如,

他們最常用的長度單位英寸(inch),就被定義為一節大拇指的長度。但是在曆史上的多個時期,1英寸還會被定義為3個麥粒首尾相連的長度。

英尺的寫法為Foot,顧名思義即腳掌長度。但腳掌長度的個人差異就能接近10厘米,混亂和誤差是必然的。

你的foot還是姚明的foot?

而為了較少誤差,世界各地人民都嘗試着擺脫“一千人有一千種長度”的困境,制作出各種度量衡器。

例如古埃及人在三千多年前,就制作出了已知最早的長度标準物——腕尺。那是一塊以花崗岩為材料的尺子,質地堅硬不易被磨損。

金字塔這麼大工程,用身體去丈量自然是行不通的

但是,在選取長度标準時,它們依然任性的選取了法老臂肘到中指末端的長度,稱之為1Cubit。而法老手掌的四指并攏寬度,則為1Palm。而在我國,公元前221也統一了度量衡。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種度量衡制度是最簡便的、最直觀的。在典型的農業時代,這種單位也算勉強夠用。但随着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日漸頻繁,以及工業時代的到來,度量衡也越來越不頂用了。

而計量的轉機,就發生在率先完成啟蒙運動的法國。要知道,在法國大革命之前,他們也擁有超過800個單位名稱,以及讓人聞風喪膽的25萬種度量标準。

巴黎子午線穿過巴黎天文台

法國人自己是坐不住了。于是,法國科學院建議以地球為标準物,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取弧長的四千分之一,法國人也制成了一個标準參照物,被稱為“米原器”。

而除了長度單位, 其他重量、時間等單位也獲得了各自的标準參照物。如秒為铯-133原子基态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初代鉑制米原器

到1875年,就有17個成員國在法國的《米制公約》上簽名。而米制公約,也正是國際單位制(SI)的前身。現如今,已有将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國際單位系統的應用。

此外,國際單位也一直在提高基本單位的精确度。

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長度單位“米”就完成了量子化定義。今後,“米”不再是地球子午線4千萬分之一的長度,而是真空中1/299792458秒所經過的距離,測量精度提了萬倍。如今的衛星定位系統GPS能那麼準,高度精确的單位系統功勞不淺。

不過,現今美國固守的英制單位,其實已經不是原來的英制單位了。

這些單位的基準,現在都隻能按照公制單位建立。

例如:

美國的1英寸就隻能等于2.54厘米,不再是一節大拇指的長度,也不是3個麥粒首尾相連的長度。

而1英尺也隻能等于30.48厘米,不再是誰的腳長。

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根本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英制單位。所以說,這種美式的英制單位,除了換算麻煩以外其本質還是國際單位,就像是脫了褲子放屁。

除了日常換算麻煩,計量單位混用還會招緻重大的事故。

例如,在加拿大還是公制英制混用時,就發生了著名的“基米尼滑翔機事件”。1983年,加拿大航空143号班機的機長計算好需要加2萬千克的燃油。但工作人員卻以為把它當成2萬磅來計算。

結果,隻加了不到一半油的飛機,飛到一半航程就自動熄火了。所以,飛機隻能緊急迫降在附近的基米尼空軍基地。因飛機高度太高,速度太快無法直接降落,機長隻好決定先滑翔再降落。而這也次滑翔,也打破了民航滑翔飛行的世界紀錄。

而美國也在混亂的單位上吃過不少教訓。例如,NASA的火星氣候探測者号,就因控制小組搞混了公制和英制,直接導緻探測器墜毀。當時,探測器上使用的是公制單位中表示力的磅。但地面人員輸入的卻是英制單位中表示重量的磅。

于是,斥資3億美元,且花了一年才從地球飛到火星的探測器就這樣打了水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