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買編測第二期!上一期隊友介紹了自己購買的蔡司,而他也預告了,接下來的鏡頭仍然是一枚蔡司。對,接下我們編買編測系列内容為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毒德”廠商的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 f/2 ZF.2,上次我們跟大家聊過了蔡司的廣角,這次我們來看看這家著名“副廠”的中長焦微距鏡頭的實力。它是不是也是那般毒德呢?筆者下面就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蔡司百微二代目 曾經的德味鏡皇
和上一期一樣,筆者也要先介紹一下鏡頭的購買理由。不同于小明真的需要一顆廣角,筆者購買鏡頭完全是錯誤的選擇了“對賭協議”對象。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正在某寶上看鏡頭的筆者與小明聊天,表示這款蔡司的100mm f/2鏡頭最近價格比較不錯,結果小明來了一句:“别光說好,你倒是買啊~”然後我就做出了一個讓自己倍感後悔的決定并說道:“你買我就買!”。于是乎……大家看到了上一期小明介紹的蔡司25mm f/2.0,而也就有了這篇内容中的100mm f/2.0微距。(PS:哎,這幾個月隻能吃饅頭了……)
焦距适中 大光圈 微距能力,蔡司的100mm f/2.0可謂是相當萬金油的鏡頭
不過鏡頭既然買了,總還是能“編出”說服自己的理由滴。先說說泛用性,這款蔡司百微可謂是蔡司鏡頭中泛用性最好的幾顆之一:大光圈,中長焦,帶微距,因此,如果你真的是想買一顆蔡司頭作為這個品牌的入門,筆者覺得這枚Makro-Planar T* 100mm f/2可謂是最合适的(當然,前提是你覺得這是值得的)。一方面焦距适中,基本除了廣角的特定題材,日常題材鏡頭都能勝任,另一方面,大光圈與微距的特性讓它在拍人、拍小物件兒時都有着獨到的優勢,可謂是相當萬金油的一顆鏡頭。
這款蔡司百微已經經曆了三代版本,光學結構一直保持8組9片的簡潔設計
蔡司的中長焦鏡頭MTF曲線一直是華麗的存在
從鏡頭結構來看,這款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 f/2 ZF.2鏡頭如其名字一般采用了一個很經典的對稱結構(小科普:鏡頭名稱中,Planar是其基本結構名稱,Planar本身是一個對稱結構,Makro-Planar可以理解為微距Planar結構),全鏡頭也隻有8組9片的設計(包含一組浮動鏡片組),在如今衆多微距鏡頭中,可謂是非常簡潔的光學結構(尼康105微是12組14片,佳能新百微是12組15片)。在各種測試中,這枚鏡頭也是以其優異的素質表現為其赢得了鏡皇的美稱(如今這稱号已經是Otus的了)。那這枚蔡司百微是不是如此的性能優異,我們這次也會來好好地看一看。
筆者在推特上詢問過鏡頭生産問題,這款Classic版的蔡司100mm f/2.0鏡頭已經停産了
如今蔡司在産的是第三代Milvus版100mm f/2.0鏡頭
說起這款100mm f/2.0鏡頭,到現在實際上已經有了三個版本,最早的版本是2006年(10月1日)發布的,之後是筆者購買的這款2009年版ZF.2系列,近日蔡司最新發布的Milvus 100mm f/2則是第三代。三代區别也很明顯,2代增加了CPU芯片讓機身(主要是尼康)可以通過機身控制光圈,而3代則是換殼 防塵防水 可無極光圈增強版。不過,三代鏡頭的光學設計和鍍膜都沒有變化,從本質上來說,這仍然是相同的鏡頭。本次,我們就來看看這枚曾經的蔡司鏡皇,是否如大家所說的那麼毒,色彩那麼德味。
鏡頭外觀 經典設計 銀嘴設計頗亮騷
怎麼說都還是評測内容,因此咱們還是按步驟從外觀聊起。作為一枚蔡司Classic系列鏡頭,鏡頭的外觀設計上秉承着蔡司鏡頭的一貫外觀風格,黑色磨砂的全金屬鏡身可謂是頗具冷峻和專業感。而金屬銀原色的鏡頭前沿則可謂是Classic系列鏡頭的一個經典設計,從這個銀嘴,就能一眼識别出它是一枚蔡司鏡頭。
鏡頭在最遠合焦時,鏡頭長度還是比較短小的,外觀則是蔡司的經典設計風格
在微距模式下,鏡頭的長度會明顯增加
科普:這裡岔開稍微多說兩句,這兩年蔡司給鏡頭的命名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鏡頭開始呈現出系列并以各種鳥來命名,之前有Otus(貓頭鷹),Milvus(鸢),Loxia(交嘴雀),Touit(鹦鹉)和Batis(蓬背鹟),而原先的蔡司攝影鏡頭也在如今有了自己的系列名稱——Classic(經典)。而作為Classic系列的最大特色,就是其造型與之後的“鳥系列”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就是沒有之後類似喇叭開口似的的前端外形設計,而是保持直筒式風格。
鏡頭的金屬原色銀嘴濾鏡環,可謂是蔡司Classic系列鏡頭的最大特色之一
鏡頭光圈環鎖定鍵
由于是ZF.2版本,鏡頭尾部有尼康鏡頭特有的光圈環,而由于加入了CPU芯片,鏡頭既可以在現代機身上通過機身撥輪來進行光圈值調節,也可以在老膠片機身上通過鏡身上的光圈環進行光圈調整使用。可以說作為一枚現代鏡頭,蔡司鏡頭是對尼康機身支持度最好的(新的尼康AF鏡頭沒有光圈環,在老的大F系列機身上無法調節光圈值)。
金屬遮光罩為圓筒形
遮光罩反裝在鏡頭上時,鏡頭是無法進行對焦操作的
遮光罩内為植絨設計,防反光性能的确好,但是的确比較容易髒
再看看遮光罩,蔡司Makro-Planar T* 100mm f/2 ZF.2鏡頭可沒有25mm f/2那麼好看的蓮花型遮光罩,簡單形容就是:醜……标準的圓筒式遮光罩設計以滿足中長焦鏡頭對遮光性能的需要,遮光罩本身也比較長,其接近鏡身長度2/3的長度擰上後會讓整隻鏡頭都變長很多,可謂是一顆标準的“黑長直”。
細節設計 德味滿滿 金屬工業風格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鏡頭的更多細節設計,蔡司鏡頭的工藝的确是沒得挑。黑色漆面的金屬鏡身手感非常細膩,要說鏡頭手感,估計也沒什麼比蔡司更好了。磨砂漆面的鏡身帶來了很好的手持舒适度,實際上索尼的ZA鏡頭在外觀設計上是最接近蔡司鏡頭的,全金屬化,可謂是其最大的特色。
鏡頭的鏡身為全金屬材質,鏡頭為日本生産
蔡司百微從鏡片反光可以看到不同鏡片上的多種鍍膜色彩,還是非常漂亮的
較為不同的呢,蔡司的這枚100mm f/2.0鏡頭的對焦環相對比較窄。這對于一枚手動對焦的MF鏡頭而言,的确是非常奇怪。往往手動鏡頭為了帶來良好的對焦操控感會設計成非常寬的對焦環。而蔡司的Makro-Planar T* 100mm f/2鏡頭則一反之前的設計風格。此外,這枚德國血統的鏡頭為日本生産。而生産商,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确善能。
鏡頭為金屬鏡尾材質,确保鏡頭的耐用性
鏡頭尾部鏡組并非密封式設計,在微距模式下會明顯收入鏡筒内
而作為一枚手動微距鏡頭,蔡司的100mm f/2.0鏡頭還有這一些獨到的設計。如其對焦提示是直接印刻在對焦環尾部的,其中包括了米數,以及英制的公尺數。此外,作為微距鏡頭鏡頭還在其微距對焦行程範圍内标識了放大倍率。
底部光圈環最小光圈f/22用橙色标識
對焦行程範圍上标識了放大倍率
鏡頭蓋比較難扣緊是蔡司鏡頭蓋的一個設計問題,在Classic系列上比較普遍
鏡頭正面有鏡頭結構與參數标識,也是蔡司的經典設風格
鏡頭的鏡頭蓋則固執地采用了蔡司的傳統設計風格,這個塑料的鏡頭蓋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扣穩,這個是很多蔡司鏡頭用戶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除此以外,值得一說的是鏡頭的鏡片鍍膜非常漂亮,鏡頭在反光時各個鏡片都會呈現出自己鍍膜的色彩。這也算是鏡頭的德味之所在了吧。
分辨率 優勢所在 展現蔡司光學實力
既然是測試,傳統的測試環節自然是不能少的。咱們還是按着分辨率、邊緣色散、畸變暗角以及焦外成像效果做一下分項測試。還是先來看看分辨率吧,尼康卡口版本,我們自然是搭載尼康的D810進行測試,這顆100mm的中長焦鏡頭表現怎樣,一起來看一看:
測試機身:D810
感光度設置:ISO 64
對焦模式:MF
蔡司100mm f/2.0微距鏡頭分辨率測試結果
分辨率測試中,這枚蔡司的百微鏡頭展現出了相當優異的素質表現。鏡頭在f/2.0的光圈全開狀态下就展現出了非常不錯的可用度,其3600LW/PH的分辨率數值表現已經非常接近D810的最大分辨率值。而收縮一檔光圈後,鏡頭的分辨率就可以有非常好的表現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鏡頭在小光圈下依舊保持着很不錯的分辨率素質表現,從f/11-f/16鏡頭仍舊有着相當不錯的分辨率表現,這對于一枚微距鏡頭還是頗為重要的。因為微距拍攝模式下,鏡頭為了達到足夠的景深往往需要使用小光圈拍攝,這就凸顯了小光圈畫質對于微距鏡頭的重要性。而蔡司的這款百微鏡頭,則很好地在保證了小光圈的畫質,這是這枚蔡司百微的優勢。當然了,f/22最小光圈下,仍然不免會因為光圈衍射的問題而出現畫質下降,但總體來說,鏡頭的小光圈的可用性還是非常好的。
實拍再看 解析優異 邊緣畫質表現驚人
光看分辨率标闆的數據對于大家而言可能不是不夠直觀,下面我們還是通過實際拍攝的真實照片的100%截圖來向大家展示鏡頭的解析力表現。本次我們仍舊在用在室内光源下拍攝硬币,并截取100%放大的中心和邊緣部分,以此來看看這枚蔡司百微的畫質表現。
測試參數:
搭載機身:D810
ISO:64
測試使用格式:RAW
實拍截圖部分展示(紅框内為截圖部分)
蔡司100mm f/2.0 ZF.2微距鏡頭各檔光圈實拍中心/邊緣截圖
從實拍來看,鏡頭的中心銳度在f/2.8-11是最好的(苛刻來看的話f/4-8.0),不僅銳度好而且細節記錄能力強。邊緣畫質方面f/4.0-11的表現讓人滿意,可見鏡頭的最佳畫質光圈範圍還是較廣的。此外,可以看到鏡頭在最佳畫質光圈範圍内(f/4.0-8.0),鏡頭的邊緣畫質相當接近中心畫質的表現。由此可見這枚鏡頭的解析力之強(尤其是邊緣畫質)。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枚蔡司的100mm f/2.0鏡頭才成功地成為了蔡司的一代鏡皇。
色散 蔡司特色 固執不修正為色彩表現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鏡頭的高反差邊緣色散控制表現,蔡司鏡頭的一貫特色之一便是不對高反差邊緣的色散做太多的修正補償。那麼作為一代鏡皇的蔡司100mm f/2.0鏡頭是否也是如此”任性“呢?我們還是通過實拍來看一看:
測試參數:
搭載機身:D810
ISO:64
測試使用格式:RAW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2.0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2.8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4.0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5.6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8.0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11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16
鏡頭高反差邊緣色彩實拍 f/22
從實際拍攝來看,蔡司的100mm f/2.0鏡頭果然保持了蔡司一貫的傳統,鏡頭并未針對高反差邊緣的色散問題做特意的光學設計校正。可以看到鏡頭在大光圈下有着很明顯的紫邊與綠邊,這種可見的紫邊和綠邊基本會持續到f/4.0,之後才會消失。
這裡還是簡單客觀地說明一下,實際上鏡頭在光學設計上的确可以就邊緣色散問題進行有效修正,但對于色散的修正會帶來其他問題。比如鏡頭的色彩表現,鏡頭色彩的油潤也好,色彩濃郁也好,這些表現往往會随着邊緣色散的修正而下降。就如我們常說的顔色幹,片子色彩不好看。這雖然看上去像是玄學,但實際上從鏡頭的光學設計角度來看是的确存在的問題。而這或許是蔡司堅持不對邊緣色散做太多修正的主要原因吧。
畸變暗角 優勢明顯 兩項表現均優異
看過了分辨率和邊緣色散,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畸變暗角方面這枚蔡司100mm f/2.0鏡頭的表現。蔡司的這枚100mm f/2.0的一大特色是在畫質表現的全面性,那麼在畸變和暗角方面這枚鏡頭的表現是否也能達到高水平呢?一起來看一看:
測試參數:
搭載機身:D810
ISO:64
測試使用格式:RAW
蔡司100mm f/2.0鏡頭各檔光圈邊緣暗角測試結果
蔡司100mm f/2.0鏡頭各檔光圈邊緣暗角測試實拍
可以看到,暗角控制是這枚鏡頭的一大優勢,鏡頭的最大暗角出現在f/2.0的光圈全開下,1.4EV的差值在衆多中長焦大光圈鏡頭中已經可以算是表現相當不錯的了,此外收縮一檔光圈後就能明顯感到鏡頭的暗角降低。鏡頭從f/4.0後暗角基本就屬于不可見了,在最佳解析力下的幾檔光圈都沒有暗角的煩擾,這對用戶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鏡頭畸變測試結果
此外,這枚蔡司100mm f/2.0鏡頭在畸變拍攝時,幾乎看不到任何變形。優異的畸變控制無疑是鏡頭的一大亮點所在。
從測試中可以看到這款蔡司百微的畸變和暗角控制方面的出色表現。鏡頭基本隻在f/2.0全開下有較為明顯的暗角,而畸變則更是幾乎沒有。其實畸變和暗角對于普通100mm鏡頭而言可能并不是多麼重要的問題,但對于微距鏡頭而言,這則是較為重要的性能指标。由于微距需要拍攝小型。精密物體,需要鏡頭能有良好的變形控制,保證被拍攝物不會出現變形的問題。此外微距往往要拍攝特寫,暗角問題也自然是需要好好考慮的。而這款蔡司鏡頭無疑在設計之初就很周全地考慮到了這些問題,這的确是值得稱贊。
焦外成像 奶油化開 柔和效果讨人喜歡
看過了鏡頭焦内成像的表現,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鏡頭的焦外成像表現。這枚100mm f/2.0蔡司百微也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135領域100mm焦段鏡頭中光圈最大的,大光圈和中長焦的焦距無疑将為鏡頭帶來更好的虛化強度,那麼鏡頭的實際表現如何?來看看實拍效果吧。
焦外虛化 f/2.0
焦外虛化 f/2.8
焦外虛化 f/4.0
焦外虛化 f/5.6
焦外虛化 f/8.0
焦外虛化 f/11
焦外虛化 f/16
焦外虛化 f/22
這枚蔡司100mm f/2鏡頭的一大亮點可謂在于其可以滿足近攝和正常拍攝距離下不同題材的拍攝需要。而從我們的焦外拍攝體驗來看,這枚鏡頭的确是表現得相當不錯。在大光圈下強大的虛化能力,可以有效地突出焦内主體。
蔡司100mm f/2.0焦外測試
鏡頭在大光圈下有着非常好的虛化強度,而收縮光圈後,焦外光斑也非常柔和,這是蔡司鏡頭的焦外成像的優勢所在。因此,不少用戶也把這枚鏡頭當做人像鏡來用,因為鏡頭的焦外成像效果和虛化強度很好,拍攝人像時也會有不小的優勢。
德味=玄學? 色彩與影調的那些事兒
既然是聊到了德系的鏡頭,這裡筆者也就“德味”這個問題簡單跟大家聊一聊。蔡司鏡頭除了成像分辨率方面的優勢外,一大特色是其色彩表現與影調表現。那麼究竟有什麼不同,這裡筆者用尼康105微和蔡司的百微做一個簡單的同場景對比,也來借此和大家簡單聊一聊。
參數設定:
測試機身:D810
ISO :64
光圈:f/11
固定白平衡值
蔡司百微與尼康105微同場景拍攝對比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出上邊兩張照片在色彩方面的不同呢?兩張照片我們采用同場景拍攝,并在後期利用RAW格式統一白平衡後做相同的曲線處理。相信大家還是能夠看出來下邊的照片要偏紅一些(尤其是金屬部分)。下面我們放大到100%再看看。
對比截圖區域展示
蔡司百微與尼康105微同場景拍攝對比
顯然,雖然采用相同的白平衡參數,但采用尼康105微鏡頭拍攝的照片在後期處理後,其金屬部分會伴随被拍攝錢包的底色而發生偏紅(實際上是整體顔色都偏移了),而蔡司100mm f/2.0鏡頭則在記錄了錢包暗紅色的同時,保證了金屬材質部分的金屬色彩還原。而這就是蔡司鏡頭在色彩方面的優勢所在。
的确,這個問題有一定的玄學或者說是被很多商家以及老法師們的誇大。但從實際使用來看,蔡司鏡頭的色彩捕捉和色彩還原能力的确要更占優勢。而這在很多低反差拍攝環境下就顯得尤為重要,蔡司鏡頭的色彩記錄能力以及更好的微反差表現,讓其在後期處理時更加方便。有時的确會出現蔡司鏡頭出片後期處理更方便這個問題,這并不隻是單純的大家去吹噓,而是蔡司的确在鏡頭設計方面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不少攝影師和鏡頭用戶偏愛蔡司鏡頭,也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實拍樣片 胖胖萌喵 焦内銳度極佳
測試都測過了,下面我們還是來看看鏡頭的實拍表現。鏡頭筆者在後置後也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照片都是近幾個月來筆者在北京拍攝的照片。照片均為JPEG直出或是RAW轉出,部分照片做剪裁處理。
焦距:100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 曝光補償:1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40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 曝光補償:1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25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35mm 光圈:f/1.8 ISO感光度:1250
曝光時間:1/100 曝光補償:1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80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6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由于這枚蔡司100mm f/2.0鏡頭本身的體積并不大(非微距狀态下,體積要比幾家原廠來的小),因此實用時還是很便利的。實拍的照片大家可能會覺得曝光偏暗,這主要是筆者出于後期處理的考慮,後面筆者也會展示一些經過後期簡單處理的照片。
實拍樣片 手動也迅速 抓拍也有好表現
在看筆者經過後期調整後的作品前,還是再來看一組直出的實拍樣片。這一組主要是筆者在公園内抓拍的照片。一顆100mm鏡頭偶爾拿來“打鳥”其實也是沒問題的,來看看鏡頭的表現吧。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00
曝光時間:1/40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00
曝光時間:1/40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00
曝光時間:1/6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2.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00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25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焦距:100mm 光圈:f/2.8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320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可以看到,抓拍對于這枚鏡頭而言也并不是什麼難事。而得益于高素質的光學表現,通過剪裁後的照片就可以有很不錯的表現效果。而從柔和的焦外成像來看,這枚鏡頭的散景效果的确是相當好。下面筆者簡單挑選幾張進行處理後的照片做展示,來看看最終成片下蔡司100mm f/2.0鏡頭的表現。
實拍作品 後期便利 看藍天京城全景
作為編買編測系列的一個特色,我們在樣張組的最後會展示一組我們經過後期後的照片。北京大降溫前筆者帶着鏡頭上過定都閣,來看看這枚蔡司100mm鏡頭在風光拍攝時的表現吧。此外,作品筆者也會PO到自己的圖蟲主頁,更多的照片(後期處理過),大家不妨去關注看一看。(點擊進入)
定都閣山腳下
眺望北京市全景
山上的盤山路
蔡司100mm f/2.06張拼接
樹下小鳥
蔡司100mm f/2.0樣片
蔡司100mm f/2.0樣片
蔡司100mm f/2.0樣片
筆者在後期處理時,還是能明顯感覺到蔡司鏡頭在中間影調以及色彩還原方面的優勢。簡單來說就是好調整、方便。一方面色彩表現本身就很好,另一方面後期做亮度調節也很簡單。算得上是很容易出片的鏡頭。
小結 貴有貴的好 萬金油的中長焦鏡皇
以上就是筆者帶來的對自己手中的這枚蔡司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 f/2 ZF.2鏡頭的測試内容。一如之前筆者所說的,這枚100mm微距鏡頭能夠赢得如今這般高聲譽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鏡頭的光學素質表現過硬,另一方面能微距能遠攝,會帶來買了個高性能中長焦鏡還送了個微距功能的感覺,如此看來蔡司的這款100mm f/2.0鏡頭可謂稱得上蔡司中的“超值”鏡頭了。此外,由于現在這代Classic系列的100mm f/2.0鏡頭已經停産,它對于像筆者這樣的玩家而言,又多了一個紀念意義。
以經典而簡潔的光學結構帶來優異的畫質表現,可謂是這款蔡司百微的一大特色
蔡司讓人敬佩和着迷的地方,其光學研發實力絕對是首當其沖。當我們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鏡頭采用越來越複雜的結構,越來越複雜的鏡片材料來追求高畫質的時候,蔡司隻用一個8組9片的結構做到了135畫幅領域内的一代鏡皇(而且是兼顧遠攝與微距)。或許這才是德系鏡頭最優雅最展現其實力的地方吧。
這款蔡司的100mm f/2.0鏡頭在實用時非常百搭,這是讓筆者很滿意的一點
作為一枚微距鏡頭,MF手動對焦從來不是壞事,這枚蔡司鏡頭給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就是其在微距拍攝模式下非常長的對焦行程,這在微距拍攝時能給拍攝者以很大的信心,在旋轉對焦環時能感覺到一定能完成精準對焦,這是現在的一些自動AF微距鏡頭做不到的。而如果說不足,隻能說其1:2的放大倍率相較于其他廠牌的百微鏡頭而言的确在放大倍率上吃虧。至于蔡司的這種堅持,我們也隻能說是蔡司的獨有固執了。
在日常拍攝使用時,超過2米鏡頭的對焦行程就明顯減短了。從使用角度來說,這可以帶來更好的手動對焦效率。但對于追求對焦精度的用戶而言,這枚100mm f/2.0鏡頭就要遜色于蔡司的另一枚名鏡135mm f/2.0了。
因“對賭協議”而意外購置的這枚蔡司,最終看來可謂是一個小驚喜
因此,雖然這枚鏡頭的購買對于筆者而言一開始是一個“對賭協議”的意外,但是蔡司100mm f/2.0鏡頭的實際性能表現還是讓筆者感覺的确是“值回票價”的。至于手動對焦效率問題,雖然這話有些“片兒湯”,但實際上的确是熟悉MF操作模式後,手動對焦的效率也可以很好地滿足拍攝使用需要,因此用來實用也是絕對沒問題的。
這一代Classic版鏡頭已經停産,喜歡這代造型設計的朋友想入手也要抓緊了
最後呢,來說說跟蔡司最沒什麼關系但大家很關心的“性價比”。筆者個人認為,如果你真的打算入手一枚蔡司入門。這款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 f/2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算得上是易用性、功能性與畫質兼具)。此外,由于筆者手中這代Classic版本的鏡頭已經停産(仍在售),未來将隻有Milvus 100mm f/2.0鏡頭可選了。如果你鐘愛傳統蔡司的鏡頭外觀設計,那麼現如今也是一個不錯的入手點。
鏡頭優勢:
畫質優異,邊緣中心素質均屬上乘
影調、色彩還原表現良好
金屬質感,上手操控感良好
微距遠攝均可滿足
相對不足:
作為微距鏡頭,放大比偏小
高反差邊緣色散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