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成語的意思都不是表面理解的那樣,在高考中也時常會碰到,所以平時一定要多積累,以免考試不會做。
1.空穴來風
【出處】:戰國·楚·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
經常被誤用來表示毫無根據的事情。
2.七月流火
【出處】:“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七月流火”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鬧出望文生義的笑話。
3.目無全牛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
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4.首鼠兩端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
意思是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
現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不一緻。
5.差強人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隐若一敵國矣。”
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
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6.炙手可熱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現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7.一言九鼎
【出處】: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
現經常被誤用來表示守信用。
8.不足為訓
【出處】:明·胡應麟《詩薮》:“君詩如風螭巨鲸,步驟雖奇,不足為訓。此詞與教訓無關。
意思是不值得作為典範或法則。
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不值得教訓某人。
9.方興未艾
【出處】: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哉!”
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事物正在發展,沒有停止。多形容形勢或事物正在蓬勃發展。
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事物剛剛興起遠未形成氣候。
10.不刊之論
【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故中興難于創業,是謂不刊之說。”
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現在常被誤以為沒有刊登出來的言論。
11.火中取栗
【出處】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偷取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經常被誤以為冒險為自己取得利益。
12.不絕如縷
【出處】《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國,南夷與此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絕:斷;縷:細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往往被誤解為連續不斷。
13.不名一文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現在被誤解為不出名、沒有名聲。
14.不以為然
【出處】宋·蘇轼《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隻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然:是,對。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多被用作表示毫不在意。
15.不贊一詞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指文章寫的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話。也指一言不發。
現多被誤解為不說一句贊成的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