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學說人類的寶藏

孔子學說人類的寶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4 21:42:57

(-551~-479) 73歲

-551年 出生

孔丘簡介:

孔丘,男,曾用名(亦名):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老二,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西方人稱Confucius、Con-Fu-Ci。

孔子學說人類的寶藏(白發人送黑發人儒家創始人孔子)1

出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東周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

父母:

父親為孔纥[hé](叔梁纥),母親為顔征在

背景:

家系背景:

  • 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被分封到宋國。
  • 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
  • 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
  • 十二世祖是宋前闵公
  • 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
  • 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内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父親背景:

  • 父親孔纥(前623年-前549年),亦稱謂叔梁纥,居于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纥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于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
  • 叔梁纥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顔征在,由于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約在魯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次子孔丘。

母親背景:

  • 母親顔征在(前568年-前535年),顔襄第三女。母親顔氏在年僅18歲時,嫁給年近72歲孔纥作為小妾。
  • 母親顔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550年 2歲

-549年 3歲

老父親去世:

年近75歲的父親孔纥[hé](前623年-前549年)去世,此時孔子的母親顔征在(前568年-前535年)年僅20歲左右。

孔父葬于魯國東部的防山(今曲阜東25裡處),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孔家小妾顔氏移居曲阜阙裡,生活艱難,将孔子撫養成人。

-548年 4歲

-547年 5歲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546年 6歲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545年 7歲

弟子顔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顔淵之父。

-544年 8歲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543年 9歲

-542年 10歲

跟随外祖父顔襄求學:

外祖父顔襄,一生教書為業,博學多才,禮、樂、書、數、射、禦六藝精通。

外祖父顔襄為飽學之士,讓顔征在識字識禮,孔子成長時,年邁的外祖父讓孔母顔征在親自教導,影響孔子未來的一生。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魯昭公。

-541年 11歲

-540年 12歲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539年 13歲

-538年 14歲

-537年 15歲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536年 16歲

弟子閩損生,字子骞,魯國人。

-535年 17歲

母親去世:

孔子的母親顔征在(前568年-前535年)去世。

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孔子将母親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

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纥的墓處,孔子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

守孝期間轶事(轶事真假未可知):

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并拒絕。

孔子見老子(第一次會見轶事):

在魯國的巷黨,孔子年十七,問禮于老子

-534年 18歲

-533年 19歲

孔子娶妻:

娶春秋時期宋國人亓[jī]官氏(?-前485年)為妻,即孔夫人。

-532年 20歲

仕途小吏:

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生孔子後代第一代人:

孔夫人亓[jī]官氏生子,時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前532年-前483年)。

-531年 21歲

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530年 22歲

-529年 23歲

收徒講學:

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顔由(顔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528年 24歲

-527年 25歲

-526年 26歲

-525年 27歲

博學多才的郯國國君郯子訪魯,孔子慕名拜見,詢問郯國官制。

-524年 28歲

廣收門徒,因材施教: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523年 29歲

-522年 30歲

三十而立:

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論語·為政》雲"三十而立"。

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讨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顔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521年 31歲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520年 32歲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519年 33歲

-518年 34歲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

孔子見老子(第二次會見轶事):

相傳孔子,在周都洛邑(今洛陽),與南宮敬叔适周問禮于老聘,問樂于苌弘。

-517年 35歲

魯國内亂:

魯國貴族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鬥雞引發魯國内亂。魯昭公最終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

孔子逃難至齊國:

因内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為高昭子家臣。

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

-516年 36歲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515年 37歲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再次聚徒講學。

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子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514年 38歲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513年 39歲

-512年 40歲

四十而不惑: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511年 41歲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510年 42歲

魯昭公卒,魯定公立。

-509年 43歲

弟子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508年 44歲

-507年 45歲

弟子蔔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506年 46歲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遊,吳國人。

-505年 47歲

弟子曾參、顔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504年 48歲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确表态。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503年 49歲

弟子颛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2年 50歲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攔。

-501年 51歲 中都宰

初仕魯國:

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治理中都一年。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顔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00年 52歲 司空、魯國大司寇

初仕魯國:

孔子做季孫氏司空,再升為魯國大司寇,期間行攝相事。

發動少正卯事件:

少正卯(?-前500年),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緻孔門"三盈三虛",僅唯有七十二賢中的顔淵不為所動。

孔子攝魯相,以亂政為由,誅殺魯大夫者少正卯。但儒家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杜撰的,具體真假程度未可知。

出使春秋齊國:

夏天,孔子随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郓、鄵、龜陰等土地。

-499年 53歲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498年 54歲 魯國大司寇兼攝相事

準備堕三都:

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重新确立魯公室的權威,加強君權,派子路堕毀三桓的三都私邑;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甯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後亭村)。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孔子見老子(第三次會見轶事):

孔子在沛,與老子相會見。

孔子見老子(第四次會見轶事):

在鹿邑,孔子見老子,具體時間不詳。

-497年 55歲 周遊列國

魯國堕三都失敗:

孔子策劃實施"隳三都"(或稱為堕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于是先堕叔孫氏之郈,再堕季孫氏之費,後沒能圍攻孟孫氏郕邑,功敗垂成。

雖然孔子和魯定公沒能完全堕三都,僅使魯國的實力稍微變強,令齊國、莒國等周遭敵對諸侯國不敢侵擾魯國,且把陳、邾二國來犯的軍隊擊退,魯國因此能存活到周朝滅亡前不久才被楚國所滅。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周遊列國十四載開始(公元前497-公元前484年):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衆弟子周遊列國,輾轉于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496年 56歲 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留衛期間:

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顔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顔回失散,一度以為顔回已死。

衛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谄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滞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着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着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顔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歎:"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衛國。

-495年 57歲 周遊列國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494年 58歲 周遊列國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493年 59歲 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過宋之危: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

經過曹國到宋國。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讨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492年 60歲 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相失于鄭: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六十而耳順: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491年 61歲 周遊列國

孔子離陳往蔡。

-490年 62歲 周遊列國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于孔子,并與孔子讨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489年 63歲 周遊列國

周遊列國,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随即出發。

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将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隐者。

-488年 64歲 周遊列國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487年 65歲 周遊列國

孔子在衛,當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486年 66歲 周遊列國

孔子在衛。

-485年 67歲 周遊列國

孔子在衛。

孔夫人去世:

孔子夫人亓官氏(?-前485年)去世。

-484年 68歲 周遊列國

弟子為孔子争氣:

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于孔子"。

十四年周遊列國結束,回歸魯國:

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孔于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孔子被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于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孔子晚年期間專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483年 69歲

人生大悲,白發人送黑發人,孔子長子去世,長孫出生:

孔子的獨子孔鯉(前532年-前483年)死在孔子之前,孔子白發人送黑發人,死前留有遺腹子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孔伋是孔子後代第二代人。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482年 70歲

七十而從心所欲: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81年 71歲

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最得意子弟去世:

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顔回(前521年-前481年)年僅40歲去世。

失寵于魯哀公:

夏,齊國陳恒弑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魯哀公懇請伐齊,魯哀公讓孔子"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480年 72歲

孔于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479年 73歲

孔子回首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與孔子大緻同時代的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去世:

公元前479年3月9日,孔子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魯哀公尊孔子為尼父:

魯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茕茕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身後: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三千弟子: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孔門十哲:

又稱作四科十哲。其指中國儒家學派早期的十位學者,皆是孔子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别(科)。

  1. 德行:顔淵 · 闵子骞 · 冉伯牛 · 仲弓
  2. 言語:子貢 · 宰我
  3. 政事:冉有 · 子路
  4. 文學:子遊 · 子夏

七十二賢:

1. 顔回 字子淵、2. 闵損 字子骞、3. 冉耕 字伯牛、4. 冉雍 字仲弓、5. 冉求 字子有、6. 仲由 字子路、7. 宰予 字子我、8. 端木賜 字子貢、9. 言偃 字子遊、10. 蔔商 字子夏、11. 颛孫師 字子張、12. 曾參 字子輿、13. 澹台滅明 字子羽、14. 宓不齊 字子賤、15. 原憲 字子思、16. 公冶長 字子長、17. 南宮适 字子容、18. 公皙哀 字季次、19. 曾點 字子皙、20. 顔無繇 字路、21. 商瞿 字子木、22. 高柴 字子羔、23. 漆雕啟 字子開、24. 公伯缭 字子周、25. 司馬耕 字子牛、26. 樊須 字子遲、27. 有若 字子有、28. 公西赤 字子華、29. 巫馬施 字子期、30. 梁鳣 字叔魚、31. 顔幸 字子柳、32. 冉孺 字子魯、33. 曹恤 字子循、34. 伯虔 字子析、35. 公孫龍 字子石、36. 冉季 字子産、37. 公祖句茲 字子之、38. 秦祖 字子南、39. 漆雕哆 字子斂、40. 顔高 字子驕、41. 漆雕徒父 字子文、42. 壤驷赤 字子徒、43. 商澤 字子秀、44. 石作蜀 字子明、45. 任不齊 字選、46. 公良孺 字子正、47. 後處 字子裡、48. 秦冉 字開、49. 公夏首 字乘、50. 奚容蒧 字子楷、51. 公肩定 字子中、52. 顔祖 字襄、53. 鄡單 字子家、54. 句井疆 字子疆、55. 罕父黑 字子索、56. 秦商 字子丕、57. 申黨 字周、58. 顔之仆 字叔、59. 榮旗 字子祈、60. 縣成 字子祺、61. 左人郢 字行、62. 燕伋 字思、63. 鄭邦[3] 字子徒、64. 秦非 字子之、65. 施之常 字子恒、66. 顔哙 字子聲、67. 步叔乘 字子車、68. 原亢籍 字籍、69. 樂欬 字子聲、70. 廉絜 字庸、71. 叔仲會 字子期、72. 顔何 字冉、73. 狄黑 字皙、74. 邦巽 字子斂、75. 孔忠 字子蔑、76. 公西輿如 字子上、77. 公西蒧 字子上。

明清成為"天下第一家":

孔子身後,七世單傳,至第九代才有孔鲋、孔騰、孔樹兄弟三人。孔子後裔秉承祖先"詩禮傳家"之祖訓,在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較大成就,在明清時期更因為得到皇帝扶持,成為"天下第一家"。

曆代追封追谥孔子:

孔子去世後,曆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谥。

  1. 公元前479年,東周魯哀公尊孔子為:尼父
  2. 公元元年,西漢漢平帝尊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3. 92年,東漢漢和帝尊孔子為:褒尊侯
  4. 492年,北魏北魏孝文帝尊孔子為:文聖尼父
  5. 580年,北周北周靜帝尊孔子為:鄒國公
  6. 581年,隋朝隋文帝尊孔子為:先師尼父
  7. 624年,唐朝唐高祖尊孔子為:先師
  8. 628年,唐朝唐太宗尊孔子為:先聖
  9. 637年,唐朝唐太宗尊孔子為:宣父
  10. 666年,唐朝唐高宗尊孔子為:太師
  11. 690年,武周武則天尊孔子為:隆道公
  12. 739年,唐朝唐玄宗尊孔子為:文宣王
  13. 1008年,宋朝宋真宗尊孔子為:玄聖文宣王
  14. 1012年,宋朝宋真宗尊孔子為:至聖文宣王
  15. 1146年,西夏西夏仁宗尊孔子為:大周明宗文宣皇帝
  16. 1307年,元朝元成宗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17. 1530年,明朝明世宗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18. 1645年,清朝清世祖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9. 1657年,清朝清世祖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孔子後代舉例:

  • 153年,孔子後代傳至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 1991年,孔垂楠為孔子第79代孫之一,演員、歌手。
  • 2006年,孔子後代傳至80代孫孔佑仁 。

歸宿:

孔子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衆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子嗣:

子1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