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07:24:50

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30歲的快遞小哥任永奇穿着醒目的檸檬黃騎手服,騎着電動車輕巧地拐進河西區越秀路街道一片老舊居民區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青年參與社區治理)1

讓群衆成為社區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30歲的快遞小哥任永奇穿着醒目的檸檬黃騎手服,騎着電動車輕巧地拐進河西區越秀路街道一片老舊居民區裡。

他比平時出門更早,因為要趕在上午10點半之前把飯菜送給訂餐老人。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跑了兩年,任永奇挺喜歡這個城市。最近他又多了一個新身份——青蜂騎手,接到的第一個“大單”來自越秀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從這個冬天開始,他要每天為訂餐的老年人配送午餐。

這是越秀路街道正在展開的“青蜂騎手·越青春”行動,也是團天津市委正探索建立的青年參與社區治理新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經過學習,越秀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瑩非常期待,以黨建引領更多新生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讓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也成為社區的主人,讓青春動能打開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從基層一線打撈居民需求

在社區工作了20年,越秀路街道港雲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孫茜非常清楚,黨和政府連接群衆的“最後一公裡”中,“青年力量對社區治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她認為,思想活躍的年輕人,能帶動社區治理一起飛躍。

不久前,越秀路街域内出現疫情,部分社區封控管理,大量居民居家,孫茜帶着社區工作人員忙得顧不上吃飯、休息。“一批青年黨員來社區報到,幫了大忙。”孫茜說,這些“青年先鋒”主動下沉,在道路卡口、社區防疫一線,在巡查疏導、保醫保供中,“專挑最苦、最難的活兒幹”。

這是越秀路街道黨工委多年沿用的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的經驗,即依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創新打造“居民吹哨、社區報到——社區吹哨、街道報到——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三級吹哨報到體系。

來社區報到的年輕人也打撈出基層的真實需求,他們發現老舊小區的老年人配餐問題值得關注。讓快遞小哥為老年人送餐的想法就此産生。

越秀路街道位于天津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這裡的社區以老舊小區為主,老年人口比重較大;4.7萬名常住居民中,60歲以上老年人約1.7萬人。

越秀路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展恒波介紹,平日裡,僅這一個配餐中心每天中午就有近200名老人前來用餐,此外還有80餘名老人需要配餐到家。一旦因為疫情無法堂食,或是遇到惡劣天氣老人不便出門,快速配送就成了問題。

針對這個情況,團天津市委機關黨委與越秀路街道黨工委共同推出“青蜂騎手·越青春”項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創新了社區原有的三級吹哨報到體系,發動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到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區報到,參與社區服務。

“小哥為大家服務,社區也是他們的家”

任永奇是第一個報名的騎手,“感覺挺有意義的”。父母都在老家,他原本隻想在大城市送外賣掙錢養家,在此之前,從沒想過送快遞也能給人帶去溫暖。

上午9點多,任永奇騎着電動車趕到養老配餐中心,取餐裝箱後徑直騎向附近的社區。在訂餐量較大的社區,有社區内的志願者等在崗亭裡,完成從社區門口到老人家中的“最後一百米”配送;在訂餐量不多的社區,任永奇就直接跑上樓把餐送到老人手中。

任永奇也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在越秀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為“青蜂騎手”打造的騎手驿站正在等着“小哥”的光臨。

騎手驿站面向全市“快遞小哥”開放,有24小時免費熱水,可提供上網、充電、加熱餐食等服務;共享雨傘、醫藥箱、圖書期刊,酒精、口罩等物資一應俱全。此外,這裡還計劃開展勞動保障政策指導培訓,幫騎手解讀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支付、經濟補償、休息休假等政策。

孫瑩說,要搭建起更多平台、形成良性機制,讓服務社區的“快遞小哥”等新業态群體,一同融入社區體系當中,共同成為社區的主人。

彙聚青年力量 為社區注入動能

年輕人的到來不斷地給這個老舊社區帶來新氣象。1992年出生的青年社工趙博文幹過銷售,善于跟居民打交道。剛當社工那天,孫茜告訴他,社區就是我們的戰區,要擔負起責任。

港雲裡社區每名網格員負責大約300名居民,他們是基層民意的“傳感器”,誰家有什麼大事小情,網格員心裡都有數。趙博文靠腿“跑出了”居民對自己的信任。他願意傾聽每個居民的難處,想各種辦法給大家排憂解難,“年輕人嘛,有困難要往前沖”。

孫茜明白,要想赢得大家的支持,必須讓群衆看到基層治理的誠意。通過協商議事會、群衆彙報會等機制,港雲裡社區制訂了“民憂菜單”“民聲闆凳”和“民情地圖”;設定“民意鬧鐘”,有計劃地為百姓解決一個個難題,最終找到了用情打開老百姓心門的“鑰匙”。“體制機制的創新,歸根到底是要把百姓的事辦得更快、解決得更好。”孫茜說。

孫茜能叫出許多一直參與社區服務的年輕志願者的名字。比如80後志願者董鵬每次核酸“大篩”總是早上5點就到崗,忙前忙後,他覺得這是自己的分内事,“我從小在這兒長大,街坊鄰居我都認識,我在這兒維持秩序,大家都特别配合”。

國網天津電力心連心(城南一隊)共産黨員服務隊是一個志願服務集體。隊長闫崇松經常帶着平均年齡30多歲的青年志願者在社區核酸檢測點保供電,按樓門逐個開展隐患排查等。

“吸引青年走進社區、參與社區治理,是提升社區活力、推動社區高效能治理的關鍵。”孫茜說,要讓青年在社區治理中找到幸福感和歸屬感,才能将青年的朝氣、銳氣、才氣注入基層社區治理中,使他們成長為推動社區建設與社會創新的生力軍和主力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