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農村到處都是泥鳅,大家覺得有一股子土腥味不好吃,因此那個時候泥鳅幾塊錢一斤也賣不出去,但後來慢慢的大家才經常吃泥鳅對身體好,而且會做泥鳅的師傅也越來越多,一下子市場上對泥鳅的需求突然增加,不信大家可以去超市看看,最便宜的也是十幾塊錢一斤,所以養泥鳅的人也多了起來。不過養了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專門養泥鳅收入并不太高,後來有人根據泥鳅的習性,試着在水稻田裡面套養,沒想到取到了很不錯的成果,慢慢的這種套養泥鳅的辦法被越來越多的人用。
在水稻田裡面套養泥鳅是一種對保護環境有很大好處的技術,稻谷生長需要水,田裡面全是泥巴,這兩點都是泥鳅生長需要的,又是現成的,還有泥鳅在田裡面還可以吃一些害蟲,可以讓農民不用農藥,泥鳅也長肥了,水稻也不生蟲,再一個泥鳅在稻田打洞,可以讓田裡面的泥巴透氣性增強,有利于水稻根的生長。
不過想要在水稻田套養泥鳅,不是随便一塊稻田都可以的,要先按照要求把稻田整好,然後再按照要求養殖泥鳅。
泥鳅對水質量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因此要選擇附近有較好水源的稻田,稻田的面積不能太小,至少要達到2畝以上。選址之後要對稻田的四周進行加固,重新做田埂,壓實,再用細網紗等東西埋在稻田四周,高度要在半米以上,防止泥鳅打洞逃跑,外圍處理好之後要在稻田裡面挖橫豎兩條溝,寬哥深都在半米左右,最後還要預留進水口和排水口,靠着田的這頭要用網紗封住。
基礎工作準備好之後就可以放泥鳅了,小泥鳅的來源可以從養殖場買,也可以自己用土辦法從其他的堰塘、田溝裡面獲取,但不管從哪裡弄的,都要選擇健康的。沒有受傷的泥鳅。在放泥鳅之前要先用生石灰對稻田校服,然後再投入2000斤大糞做底肥,泥鳅在放入稻田之前,要先用鹽水泡幾分鐘,消消毒,提高成活率。放苗之後,要做的就是平時管理。
一是要控制水的高度,這一點對養殖泥鳅來說是很重要的,最開始稻田裡面關水5厘米深,泥鳅放進去15天之後水位要加深一些,特别是夏天的時候,水深至少10厘米,因為溫度太高,水太淺泥巴升溫造成泥鳅死亡。
二是肥的問題。泥鳅雖然能夠吃稻谷掉下來的蟲、螺絲之類的,但也少不了青飼料,因此養殖的時候要通過追肥來增加稻田裡面的水草能夠漂在水面上,通常情況每半個月就要投肥1次,每次肥量不用太重,300斤以内。如果發現水比較清的話,代表水裡面尿素含量太少,要及時補充。
三是病害的防治。泥鳅還是比較皮實的,很少得病,但有天氣不好的話也可能會得病,得病之後就不太好治療,因此大家要做好預防工作,一個月用生石灰在稻田消毒一次。水稻要盡量少用農藥,對泥鳅不好。
四是及時捕撈。捕撈泥鳅的辦法有很多,平時農民們最常用的就是用下簍子,對于養殖戶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用的辦法,但下簍子的位置是有講究的,簍子要靠近水流動的地方,比如進出水的位置,泥鳅喜歡活水,這個位置待得時間長,因此是下簍子最好的位置,收簍子的時間最好是在溫度比較高的是時候,因為泥鳅在20度以上的時候才比較活躍。另外一個辦法就是等稻谷快要成熟的時候,提前防水,讓泥鳅待在稻田裡提前挖好的溝裡面,人工抓,當然這樣比較費時間,不過比較有樂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