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6 18:07:44

“鬧鐘響起以前就醒了,這是來到馬來西亞的第三周,漸漸習慣了島上的生活。推開寄宿旅店的木闆門,原來夜裡下過雨,7點不到,刷了牙,做一個簡單的晨間筆記,我換上舒适的運動衣物,拿着瑜伽墊準備前往沙灘……

和先生小侃幾段昨晚的夢境,然後,他換上跑鞋,我鋪好了瑜伽墊。

我們喜歡以身體的活動來開啟一天裡的第一個小時……這些日子以來,除了更換居住地,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展開一天的……

我們并不是要做環球旅行,我們不是去玩,不是去觀光,不是花光積蓄,更不是為了拍一系列可以在朋友圈展覽的照片,我們在路上,在生活,也在工作。我們是數字遊民。”

這是艾莉森的豆瓣日記《快3年沒上過班了,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裡的一段話。

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一個幾年前從歐美國家興起的全新概念,踐行者們不再受限于地域,可以去任何自己喜歡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

世界不同城市數字遊民的信息

第一次從某位采訪對象口中聽到“數字遊民”這個概念時,我就被深深吸引,“這簡直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啊”。

此後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密切關注這一群體的信息,也因此在豆瓣上認識了艾莉森——一個正在和老公一起踐行“數字遊民”生活方式的中國姑娘。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2

從2018年8月起,艾莉森和老公一起用半年的時間旅居了7個國家的13座城市。

從馬來西亞的蘭卡威開始,到泰國的“數字遊民”基地清邁,再到老撾、緬甸、印度……我采訪艾莉森的那個下午,她正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多瑙河畔散步。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不過是一篇講述“富二代如何不上班也能環遊世界”的販賣焦慮類文章。

為了避免這種誤解讓你錯過一些可能對你有用的信息,我要在文章開始前聲明一下:艾莉森是一個出生于貴州小城的普通女孩,她像許多人一樣,也曾在自我認同與追求幸福的路上深陷迷茫、痛苦、身份缺失的沼澤之中。

這篇文章想展現的,不過是一個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一步步走出沼澤,踏上自我認同與追求幸福之路的過程。

這是林安采訪的第29個不上班的人。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準備,不如現在就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全神貫注幾分鐘,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3

艾莉森 29歲全球旅居 醒awake創始人/英語老師/寫作者

數字遊民:邊旅行邊工作的生活方式

艾莉森第一次聽到“數字遊民”這個概念時,她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新聞專業的一名碩士生。那時,她有一個關系要好的法國朋友叫小k。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4

艾莉森的法國朋友小k

有一陣子,小k消失了三個月。

那三個月裡,艾莉森像平時一樣無所事事地消磨着她的大學時光。直到回來後的小k告訴她,消失的三個月裡,他做了些什麼:

在泰國曼谷學泰拳,在清邁的寺廟沉思冥想,在日本參觀抹茶種植地……

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如果我想學泰拳,我明天就可以飛去泰國學”,小k說。

“原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叫數字遊民。”第一次聽說這種生活方式,震驚之餘的艾莉森想。

那麼什麼是“數字遊民”呢?

網絡上的解釋是:“數字遊民代表着遠程辦公領域的一個自然發展趨勢”。隻要在無線網絡覆蓋的範圍内,他們想在哪兒辦公,就在哪兒辦公。

因此,在物美價廉、風景優美的城市一邊旅居一邊工作,成了數字遊民們最鐘愛的工作方式之一。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5

柬埔寨 高龍撒冷島(與艾莉森同行的法國人拍攝)

2018年,艾莉森也成為了數字遊民的一員,她和老公一起去了泰國清邁——全世界最大的數字遊民基地旅居,那裡的“數字遊民”以歐美國家的程序員居多。

“這些程序員的收入普遍都不錯,他們給歐美客戶搭建一個網站,最便宜的也要2000-3000歐,這種收入在歐洲都算小康了。”

——在清邁,1000歐元就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

在清邁生活一段時間後,艾莉森發現隻要不在旅遊景區,大街上、咖啡館裡,幾乎處處都有數字遊民的身影。

“有時走在路上就能見到熟悉面孔,很有歸屬感。”艾莉森說,他們喜歡聚集在固定的咖啡館工作,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活動組織。

“數字遊民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我問。

大部分都單身、向往自由。因為不想賣時間工作,所以會更嚴格地掌控時間,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

艾莉森也向往自由。

在正式成為一名數字遊民前,她已經做了兩年半的自由職業者。

辭去上海新東方英語老師的工作後,她跟着德國老公一起搬去了德國。初到德國的那段日子,由于簽證問題而不能工作的她,靠在網上教授英語養活自己。

“辭職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吃英語的老本。”她笑着調侃。

當解決溫飽不再是生活的主要矛盾後,她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在微信公衆号和豆瓣上寫一些自我提升類的文章,随着那些文章越來越受歡迎,一些新媒體平台開始找她約稿。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6

一邊旅行一邊寫稿的艾莉森

而艾莉森真正下定決心成為數字遊民的一員,是在一次從巴黎轉機回國的飛機上。

她在機場用2個小時完成了一篇約稿的初稿,再在飛機上用11個小時讀完了一本書,并反複修改完了那篇約稿的最終版。

“也許,我可以嘗試做數字遊民。”

她萌生了這個想法,開始在飛機上心急如焚地制定計劃,飛機降落前,她不僅成為了數字遊民的一員,還成功說服對工作不滿意的先生也加入了這個組織。

然後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段描寫:艾莉森和先生一起,在馬來西亞的蘭卡威,開始了“數字遊民”的新生活。

怎樣成為一名數字遊民?

你也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才能像艾莉森一樣,成為一名自由潇灑的數字遊民了吧?

在你頭腦發熱之前,我要先潑一盆冷水:“數字遊民”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它需要踐行者至少一技傍身,并且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對于艾莉森來說,确保她在不同國家生存下去的技能是英語

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畢業後,她成為了一名新東方的英語老師。一年多的工作為她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學生資源。

“我根據自己和外國朋友聊天時用到比較多的對話,原創了一套口語課程,并找了一些美國朋友校對。”

那段時間,線上教英語成了艾莉森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筆收入并不穩定,她很快就進入了瓶頸期,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擴張。

于是她開始看一些暢銷類的市場營銷書籍,其中一本叫《巨人的工具》的名人采訪實錄,讓她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聽那本書的作者Tim Ferriss的播客節目——“The Tim Ferriss show”。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7

The Tim Ferriss show

這個節目試圖通過采訪各行各業的傑出名人,找出他們成功的共通性,為普通人提供可參考的進步方式。

通過大量閱讀和收聽播客,艾莉森原本陷入空虛和迷茫的人生,悄悄發生了改變。

她開始學習自我提升,培養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養成大多數名人都在堅持的晨間習慣,而她最大的改變,卻是從學習瑜伽開始的。

對自己最不滿意的那段時間,艾莉森在某天翻出了很早以前買過的一塊瑜伽墊,開始随意練習HIIT和普拉提。

接着,她又在Youtube上遇見了一個改變她生活的頻道:Yoga with Adriene,跟着那位視頻博主練習了30天瑜伽後,她的生活再也離不開瑜伽了。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8

Yoga with Adriene

誰又能想到,在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百般懷疑時,讓她重新學會熱愛生活的,是一塊瑜伽墊呢?

“學習瑜伽以前,我的生存技能隻有英語,雖然一直在不停地寫新的教材,但我仍然找不到熱情,一直很迷茫。”

學習瑜伽以後,她每天早上醒來,除了刷牙和燒水,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練習瑜伽。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9

練習瑜伽中的艾莉森

“Win the morning,Win the day.” 赢得了早晨,你就赢得了一天,艾莉森的精神導師Tim Ferriss如是說。

“之前的生活很頹廢,每天十點才起床。”自從有了早起做瑜伽的執念後,艾莉森開始嘗試每天六點起床。

“一開始六點根本起不來,我就慢慢往前調整,從九點半慢慢過渡到六點,後來就形成了習慣。”

通常做完瑜伽後時間還很早,艾莉森開始培養寫晨間日記和意識流的習慣,把清晨最安靜的那段時間完全留給自己。

沒過多久,她的作息就調整了過來。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0

做瑜伽中的艾莉森(2016年)

去年,由于在網上買不到一塊讓她滿意的瑜伽墊,她在很多朋友的鼓勵下,前前後後花了近10個月的時間,找工廠生産了一批自己理想中的瑜伽墊。

沒想到前200個瑜伽墊在兩個月的時間内就被搶售一空,在得到購買者的一緻肯定後,她決定自創一個生活方式類品牌,在網上售賣瑜伽墊、運動内衣等主打極簡、環保的瑜伽周邊産品。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1

艾莉森穿着自己店裡的運動内衣

現在這家小小的網店,成了艾莉森的主業,也為她數字遊民式的生活方式,帶去了穩定的收入。

這樣一來,技能和穩定收入都有了,艾莉森終于可以更加從容地做一名在世界各地“流浪”的數字遊民了。

财務自由與幸福人生,并非遙不可及

艾莉森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她文字中透露出一種積極、健康、自愛、飽滿的人生态度,這在我身處的環境中很少見。

但是深聊之後,我才知道2018年以前,她也曾像很多人一樣,焦慮、痛苦、茫然、悲觀。

艾莉森的先生出生于德國的一座小城市,他們在國内完婚後,決定搬去德國生活。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2

艾莉森和老公

和最愛的人在一個陌生國度開始新的生活。聽上去很美好,卻是艾莉森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時光的開始。

在那座德國小城,艾莉森能做的事情不多。由于簽證原因,她無法外出工作,白天老公出去上班時,她就一個人在家待着。

“歐洲的社交很無聊,吃飯喝酒都不能讓我得到滿足。我在那裡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多出了很多獨處時間。”

初到德國的那幾個月,艾莉森提前進入了家庭主婦式的“退休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沒事在家做飯、看劇、學德語,偶爾出門旅遊。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3

在歐洲旅行 成了艾莉森消磨時光的方式之一

這是多少在大城市拼命賣時間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退休生活啊。艾莉森卻陷入了一種感到生活無意義的空虛之中。

“閑在家裡,甚至是去歐洲各地旅行都不能給我帶來快樂。我感到無助,迷茫,焦慮,如果生活的要義不在于尋找快樂,那麼我竟有些手足無措。

後面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艾莉森通過閱讀、寫作、早起、練習瑜伽這一系列多米洛骨牌般的連鎖效應,重新找回來了對生活的熱情。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4

2018年 艾莉森獨自前往印度學瑜伽

她發現自己曾經渴望的“環遊世界”并不是無所事事,真正能給一個人的内心帶去自由的是“創造自己熱愛的事物”。

她在網上寫作、錄視頻、開發新的英語課程、做播客節目。不斷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同時,也把那些曾經滋養過她的知識和見聞,輸出給更多人。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5

艾莉森在b站發布的視頻

而通過分享個人經曆,她收獲了很多來自外界的正面反饋,這又給了她極大的滿足感去繼續創造。

這一切,都是大學剛畢業時的艾莉森無法想象的。

曾經,她是一個很悲觀的人。

“我從新聞系畢業時,希望可以通過新聞為世界做出一些改變。但真正進入媒體行業後,我看到都是一些負面的、奪人眼球的新聞。”

憤慨和失望之下,她對新聞避而不談。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也對自己的文字沒有信心,“我的故事根本不值一提”,她總是這樣想。

轉變來自她老公給她看的一支視頻。

視頻裡,谷歌的某位工程師說AI是全人類的小孩,它們通過網絡學習新知識,但是如果網上全是負面的新聞和信息,AI就會接收這些思想——這是未來社會中,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方式之一。

“看完那個視頻後,我就覺得要在網上多傳遞一些正面的價值觀。我們要相信那些壞消息隻是現實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現在,艾莉森在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同時,還在互聯網上持續輸出自我提升、英語學習、瑜伽冥想、極簡主義等主題的内容。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6

艾莉森帶外國朋友們一起練習瑜伽

她在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28歲的她,已經實現了财務自由。

她借用李笑來的話給财務自由下了一個新的定義:所謂的财務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生活中,我的時間和地域是自由的。金錢方面,我能在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養活自己,甚至家庭。對我來說,這就是自由的。”

作為一個所有行李加起來隻有兩個背包那麼多的極簡主義者,艾莉森需要的遠比她得到的少。

“我是後知後覺才發現,那套房,那輛車,真的不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我也不知道,廣告商和社會憑什麼就那麼笃定地認為他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

27歲那年,艾莉森在提前到來的“退休生活”中發現,環遊世界和提前退休并不是财富自由的終極目的,也絕不是幸福人生的标準模式

28歲那年,她在自我提升與持續創造中找回了生而為人的快樂與自由,也從此明白:在永無止境的創造中尋找價值,才是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後記:

為什麼有些人在這個焦慮的社會從不焦慮?我希望從那些不焦慮的人身上找到答案。

一個客觀事實是:外部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狀态和人生目标。

當我們身處集體焦慮的大環境中時,很難不被這種氛圍影響。

艾莉森是一個不會因“到了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而焦慮的人。即使是初到德國無法工作的那段時間,她也沒有因物質而焦慮過。

“不管窮途末路到哪一步都不會餓死自己,總是有方法的。”她總是會這樣說,然後去想辦法。

唯一的焦慮時刻,是她回國後與朋友們在一起時。

“我在國内那些朋友,收入都比我多,卻也比我更焦慮。跟他們在一起時,我發現自己焦慮未來的時間也變多了。但當我離開那個環境,和數字遊民們在一起時,這一群人相互給對方的信心和鼓勵,又讓我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得到認可,會變得更自信和平靜一些。”

世界上最治愈人的工作(去世界的任何角落工作)17

艾莉森和布達佩斯的朋友們在一起

艾莉森很喜歡數字遊民的生活狀态,未來幾年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唯一的遺憾是,這種生活方式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社交圈——剛和一座城市的朋友熟悉起來,又要分道揚镳成了生活的常态。

“未來有了孩子怎麼辦?”最後,我問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我沒有放棄做媽媽的機會。”今年29歲的艾莉森說,她會在五年内生孩子。為了将來的生活計劃,她和老公一直在德國交社保,并不是完全不考慮未來。

艾莉森和老公數字遊民的終點,也許是德國,也許是另一座他們在路上愛上的城市,誰也說不準。

生活從來充滿未知,艾莉森相信無論将來發生什麼,她都有方法應對,就像她曾經從低谷中走出來一樣。

重要的是這一刻,她所熱愛的生活,正将她包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