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知行合一是什麼樣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什麼樣的思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9 21:30:55

最近看了很多和王陽明心學有關的書籍,對王陽明及其心學有很多新的感悟和體會,關于王陽明的生平事迹這裡就不介紹了,這裡主要針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這個觀念,談談我的感想。

知行合一是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是知行合一的智慧)1

王陽明一生在三個階段提出了三個主要的觀點,第一個是龍場悟道時提出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第二個是貴陽講學時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第三個是晚年平定甯王朱宸濠叛亂後提出的緻良知的思想,這個三個思想是不斷完善和補全的,所以緻良知這個思想才是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

但在世人眼中,緻良知顯然沒有知行合一出名,即使不知道王陽明是誰,也不知道心學是什麼的人都知道知行合一這四個字,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知行合一如此出名,僅僅是因為世人都錯誤理解了知行合一,将它作為了一種好的為人處世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又經過成功學等發酵而普及,這也導緻了很多人不說點知行合一,就無法證明自己與衆不同的現象。

但是,知行合一這個思想,并不是我們普遍誤解的那種為人處世之式,我們都認為知行合一就是知識和行動要相互的促進融合,或者說學習了新知識,就要付諸于行動去實踐,這其實是對知行合一很大的誤解,這些觀念,并不是知行合一的觀念,而是孔子,朱熹等人的觀念,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愈明等,這些和我們理解的知行合一的相同的觀點,都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孔子,朱熹等以理學為代表提出的。

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呢?王陽明的觀點中,知行合一是一種基于良知而行的本能,他不是知,也不是行,它就是知行,脫離于知和行之外的第三種狀态。這個觀念可能有點深奧,我用簡單的例子做比喻,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如果餓了,就會吃東西,這是一種本能,它不是知識,因為嬰兒不需要學習餓了需要去吃東西這個知識之後才開始行動,在他行動的過程中,它就知道了這個知識,這就是知行合一,即知識和行動本來就是一體的。那麼知行合一就是一種本能嗎?也不能這麼理解,我理解的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實際是一種從良知出發的本能。什麼是從良知出發的本能?剛剛我提到的嬰兒吃東西的例子,其實是從生物遺傳學出發的本能,而從良知出發的本能,是基于人類道德出發的本能。比如王陽明常拿孝順舉例子,從王陽明的心學來看孝順這件事,那麼孝順是人的一種道德本能,是一種良知,這種良知是每個人都有的,我們如果讓孝順這個良知能自發的顯示出來,而不是遮蔽它,我們就會自發的去行孝。

王陽明晚年的時候,幾乎不提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了,它擔心這四個字會誤導世人,将知和行分開,所以它最常說的還是它的緻良知,即達到良知這個思想。其實緻良知在現在看來,就有點類似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了,雖然很多人認為唯心主義是錯誤的觀念,但是我認為事情不是絕對的。在心理學中衍生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強調了人作為人,相比于其他動物,是有自我的實現的,自我的實現可以體現出崇高,超越動物的本能的,自我的實現我認為也屬于唯心主義,緻良知,又何嘗不是自我的實現呢?更詳細地關于王陽明心學的知識,我也不在這裡詳細講了,我要講的還是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我想講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是覺得這四個字是指導我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一種工具。

許多人認為的知行合一是知識和行動的相互促進的思想;王陽明認為的知行合一是基于良知的自發顯現;而我認為的知行合一,是從進化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出發,幫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工具。

知行合一是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是知行合一的智慧)2

人是有兩個大腦的,一個是反射腦,一個是邏輯腦。

反射腦是我們的祖先在無數年的繁衍和生存中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禮物,反射腦能讓我們更快的躲避危險,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下來,它能處理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且不怎麼消耗我們身體的能量。看到危險或恐怖的事情,我們的反射腦會本能的讓我們逃跑;處理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我們的反射腦也會自發的幫我們處理;雖然反射腦提高了我們祖先生存的概率,但是作為現代人來說,反射腦中的很多思維依然還保留在遠古時代,比如我們過分的焦慮或壓力;我們本能的害怕蛇和蜘蛛,卻不害怕汽車或者電排插等等;我們的反射腦的思考方式有時候很難處理好現代生活中出現的事情,如常見的思維缺陷:如禀賦效應,錨點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後見之明偏見等等,心理學家列出的影響我們做出正确的抉擇和判斷的思維有上百種,而這些思維,都是反射腦的思考方式。

而邏輯腦,就是我們用來思考及邏輯推理的大腦,這個大腦非常的消耗能量,所以我們經常會出現用到邏輯腦的時候就會感覺累的情況,但是邏輯腦卻能幫我們更好的适應現代生活。

那麼,邏輯腦和反射腦又和我認為的知行合一有什麼關系呢?正如我說的,我認為的知行合一是幫我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一種工具,而我認為的知行合一,就是指導我将邏輯腦的思維轉移到反射中的工具。

有人說,讀了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讀到的知識都跑到邏輯腦裡面了,但是沒有跑到反射腦中,而我們最日常的行為處事,都是反射腦幫我們做的,如果想要過好這一生,就要将邏輯腦中的知識搬到反射腦中。那要怎麼辦呢?我覺得隻有兩個詞,訓練和反省。通過不斷地刻意練習,不斷地使用邏輯腦中更好的思維方式來為人處世,刻意練習多了,這些思維就會變成一種習慣,而習慣的時間越來越久之後,這些思維就變成了反射腦的思維了,當然,這種練習方式是很難,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來進行改進。

為什麼有的人知道這些道理,依然做不好呢?比如我很久之前就知道這些,依然做不到。我覺得是因為缺少元思維,什麼是元思維呢?元思維必須是反射腦中的思維,并且元思維必須要能體現在我們認知上的第一性思維。換個更通俗的話說,元思維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信仰,任何事情,隻要有精神信仰的支撐,就很容易做到,比如基督教徒的信仰是耶稣,佛教徒的信仰是釋迦牟尼,而我的精神信仰,就是知行合一。

從我認可了我自己的知行合一後,我便不斷地将知行合一銘刻到我的内心中,我會每天的提醒自己,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而時間久了,知行合一成了我反射腦的一種思維方式,并且成為了我的元思維。有了這個元思維後,在為人處世事之前,我立刻就反射出了知行合一,當知行合一這個思想出來之後,我會立刻警覺起來,開始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滿足知行合一的,為了滿足知行合一,我就需要用邏輯腦的思維進行後續的思考,所以基于知行合一這個思維,就可以很容易的去指導其他思維的修煉。

在物欲橫流,唯物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去談知行合一,去談心學,去談哲學,去談唯心主義,似乎不合主流,所有人都隻想賺錢,賺錢,賺更多的錢,通過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内心的寄托,減少自己的焦慮,恐懼,壓力,我覺得這種自上而下的解決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唯有從底層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或者是靈魂寄托,方能治标治本。而這種精神信仰,并不是玄學或者宗教層面的東西,而是我們反射腦中所信仰的東西,或許億萬年之後,人類終會進化到可以本能的用邏輯腦去思考了,社會也終于達到了經濟學中說的理性人假說的社會,但是現在,我們隻能通過自身刻苦的修煉,來達到進化我們反射腦的目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