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繡中,杏花的重要特點是花瓣一定要圓,針法從外到内,顔色由淺變深……”在繡花架前耐心為給繡娘們講解刺繡手法的,是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的蒙古族刺繡帶頭人王金蓮。
圖為繡娘參加等級評選的作品(人民網内蒙古頻道 供圖)
王金蓮是旗裡的一級繡娘,因此成為了村裡繡娘們的“師傅”,但其實她接觸蒙古族刺繡不過兩年。2017年,王金蓮自願報名參加了中旗的繡娘培訓班。學習刺繡的過程,對王金蓮來說并不容易。
圖為繡娘的刺繡作品在展覽館展出(吳楠 攝)
王金蓮家的牆壁上,挂着她繡的大大小小數十幅作品,有代表五畜興旺的犄紋,有象征福壽吉祥的蝙蝠,有吉祥如意含義的雲紋。
對王金蓮來說,刺繡已經不僅僅是她的興趣愛好,通過刺繡帶來的經濟收益成為了全家脫貧緻富的關鍵。4年前,王金蓮的丈夫出了車禍。因病緻貧、因學緻貧的王金蓮一家,被納入貧困戶。她扛起了照顧整個家庭的重擔,幹完自己地裡的農活,還要去幫别人種地、放羊補貼家用。微薄的收入付完丈夫的醫藥費之後所剩無幾,還要咬牙供孩子上學,王金蓮經常自己偷偷掉眼淚。後來,她響應刺繡帶頭人的号召,開始接觸刺繡工藝。
出乎王金蓮意料的是,刺繡竟然成為了一家人生活的轉機。2017年,通過制作刺繡半成品,王秀蓮就賺到1萬塊錢。2020年,王秀蓮的刺繡收入突破4萬塊錢。一家人的生活終于迎來了質的改善。随着丈夫身體漸漸好轉、孩子大學畢業順利就業,全家終于實現脫貧。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刺繡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其本身的價值。
圖為烏遜嘎查的繡娘們聚在一起交流刺繡技藝(皇甫萬裡攝)
在科右中旗還有很多像王金蓮這樣情況的繡娘。整個巴彥呼舒鎮22個嘎查裡有3060個從事刺繡的婦女,其中,有265個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們利用空餘時間制作的繡品通過刺繡協會回收,小的一幅5塊錢,大的幾千塊不等。偶爾有特大的訂單,刺繡協會就會分派給整個村的繡娘們集體完成。久而久之,刺繡成為了繡娘們家庭額外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地婦女通過刺繡,終于擺脫了靠天吃飯、隻能眼巴巴指望幾畝地收成的日子。她們的錢袋子鼓了,腰杆子也硬了。
圖為一級繡娘吳勝利制作參賽作品(皇甫萬裡 攝)
近年來内蒙古的刺繡扶貧産業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助推脫貧攻堅、傳承民族文化,政府專門成立了協會、公司,建立了刺繡基地,把刺繡作為一項民族文化緻富産業來抓,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和創辦示範的方式帶動全縣民族刺繡産業做大做強。
這些來自草原心靈手巧的“繡娘”們,用一針一線将綠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繡進一件件色彩斑斓的繡品裡,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特色商品中,成功推動了民族特色産業的發展,讓科右中旗的刺繡扶貧産業真正成為了脫貧奔小康的“金鑰匙”。
繡娘們用指尖經濟帶動脫貧緻富,真正“繡”出了她們的緻富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