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吃,很多人就兩眼放光,口水直流,甚至産生了一個流行詞——“吃貨”。這種對美食有獨特向往、追求和品味的愛好者,不僅愛吃美食,還能在吃完之後說出個子醜寅卯。
“吃”自古以來就貫穿人類的生活,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也随着物質資源的逐漸豐富,成為層層遞進的需求。而現在,“怎樣吃才能吃出健康”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扒一扒《黃帝内經》裡的健康飲食密碼,你都知道嗎?三大原則送給你——
盡量吃“熟食”“熱食”,少吃“生食”“冷食”
中醫認為,火可以化熱,熱可以化氣,所化之氣就是陽氣。通過火加工的食物,已經注入了火熱之陽氣,食用熟食、熱食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而直接受益者就是人體的脾胃。脾胃在運化食物時會消耗自身的陽氣,而食用熟食、熱食可以補充脾胃的陽氣,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得人體的脾胃得到很好的溫養和顧護。後天之本顧護好了,人體也就健康了。所以在《黃帝内經》中有“脾旺四季不受邪”之說。
“熟食”和“熱食”是人們通過運用“火之力”加工而成,人類用“火”之力把“生食”加工“熟食”,大大減少了因為食用生食而産生的疾病,為人類種族的繁衍和延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反之,“生食”和“冷食”卻不能有此功效,如果錯把其作為平素飲食的主要對象,那麼長期下來脾胃之陽必然受損,後天之本必然受傷,人體健康也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飲食有節”,竟然不是“有節制”之意?
“飲食有節”出自《黃帝内經》開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論”。黃帝向岐伯求教“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了黃帝很多能夠“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古之人做到了“飲食有節”。
現在來理解“飲食有節”的“節”字,很多人認為是“節制”的意思,就是說無論吃什麼東西都要有節制,不能過度。這的确是一種正确的認識,但不是岐伯的本意。
黃帝岐伯的時代,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吃了上頓沒下頓幾乎是生活的常态。一旦有食物可食用,必然是能吃多少吃多少,哪裡可能有要節制的想法?
故岐伯所言之“飲食有節”的“節”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節制”的意思,正确的意思應該是“節氣”。就是說,吃的食物要順應自然節氣,也就是提倡食用“應季”食物。因為“應季”食物符合自然生長的規律,本身蘊含天地生化之氣,人們食用這樣的食物也可以順應天地自然生化之氣而得到養生和健康。
反之,若食用“反季”食物或違背自然節氣,人工培養之食物,就會與天地自然生化之氣相違背,從而損害人體健康。
飲食搭配,記住“四個五”
關于飲食的搭配,有無數見解和說法,而且“各說各有理”。其實《黃帝内經》清楚地給出了飲食搭配的原則,隻要你遵循這個原則,無論怎樣搭配都是正确的。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蓄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内經·素問·藏氣法時論》
這句話是我們中醫先賢對人類飲食結構的綱領性原則。
1.五谷為養
五谷都是種子類食物,是可以用來種植的,也就是說種子裡面蘊藏了整個物種和植物的生命。人也是一種生命狀态,用蘊藏着生命的種子來作為人們的食物基礎結構,是用生命來養育生命。天地自然賦予生命的生生之氣,隻有五谷才有,這也是中醫先賢把五谷作為人們飲食結構基礎的重要原因。
所以,一定要記住,主食一定是用五谷做成的食物。
2.五菜為充
“充”的意思是“補充”。補充什麼?補充不足的部分。也就是說,在五谷為養作為人們飲食基礎和主要部分的同時,應該選取蔬菜作為其次的部分,對五谷的主要部分進行适當的補充。所以,對飲食結構有一個最基礎的公式,那就是“主食 蔬菜=飲食結構的基礎構架”。
(圖片來自包圖網)
這裡有一個簡單而不易被人們發現的道理。“蔬菜”大多數是綠色的,所以叫做“綠菜”。綠色在中醫理論中屬于五色之青色,青色屬春天,屬木,在人體則屬于肝,所以綠色與春天、肝木同屬,食用綠色蔬菜可以使得人體的肝氣得到疏達,這樣就能夠保證脾胃的運化功能健康。所以大家在平時吃飯時一定注意把自己的飲食結構調整為“主食 蔬菜”為基礎的結構,這樣才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基礎飲食架構。
3.五畜為益
“五畜”指五種家畜,也就是人們飲食結構中的肉類食物。首先要明确的是:人們食物結構中的肉類食物是指家養的牲畜,而不是野生動物。
其次,五畜在食物結構中是以“益”字出現的。“益”就是“好處”“有益”的意思,就是指适當食用五畜是在以五谷加五菜為基礎的食物構架上進行錦上添花。所以,肉類食物在人類的飲食結構中隻是錦上添花的成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
生肉Raw meats
由于現在人們物質資源十分豐富,很多人錯誤地把肉類食物作為飲食結構中的主要成分來對待,甚至已經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不良飲食習慣。長期如此,必然會造成心血管和代謝内分泌方面的疾病。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五畜(肉類食物)對人體是有益的,但絕不能作為飲食結構中的主要成分。
4.五果為助
五果在飲食結構中的地位是排在最後的,起到輔助的作用。而目前,很多女性以食用水果為主,甚至把水果當做主食,認為可以“補充維生素,美容養顔,青春煥發”,這種觀點是完全違背中醫經典對飲食的認識的。
水果大多數都是屬于寒、涼性質的,水果的生、冷狀态,和我們前面所說的盡量食用熟、熱食物的原則相違背,長期這樣會嚴重敗傷人體脾胃之陽氣,造成後天之本的損傷。少數水果雖性質偏熱,但濕氣較重,長期大量食用會使脾胃為濕熱所困,最終還是敗傷人體脾胃。
故大家同樣要牢記,水果隻是在人們飲食結構中處于最次要的地位,僅僅是在正确的飲食結構基礎上進行輔助而已。
飲食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故在神州大地之上飲食方法也千變萬化,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但“民以食為天”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中醫經典《黃帝内經》中倡導的健康養生飲食原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内容。隻要掌握正确的健康養生飲食原則,無論在任何地域,飲食口味如何,都可以自己打造出符合自身飲食習慣的健康養生飲食結構。
願所有人都能夠在品味中華美食的同時,以天地自然之道來指導飲食結構,吃出美好,吃出健康!
本期作者:吳文笛
吳文笛
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雲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中醫藥學會青年中醫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六屆雲南省優秀青年中醫,就職于昆明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0年。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幹人才,全國中醫藥文化巡講專家。系雲南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雲南四大名醫之首、全國扶陽學術流派重量級人物吳佩衡先生之嫡重孫,為雲南吳氏扶陽學術流派第四代傳人,第三代學術繼承人。師承雲南吳氏扶陽學術流派第二代學術繼承人吳榮祖教授。
擅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征、便秘、慢阻肺、功能性腹痛、急慢性咳嗽、頑固性頭痛、月經不調、小兒疳積、胃食管反流病、感冒、洩瀉、慢性結腸炎、郁病、慢性咽炎、頑固性口腔潰瘍、失眠、類風濕性關節炎、心悸、自汗盜汗。
責任編輯 | 楊政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