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知識要點歸納
課文5:草船借箭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主要作品:小說《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風雲會》。
二、寫作背景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三、多音字
擂léi(擂鼓)lèi(擂台)
飲yǐn(飲酒)yìn( 飲馬)
四、理解詞語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勝過自己的人心懷怨恨。文中指周瑜對諸葛亮心懷怨恨。
遲延:耽擱;拖延。
調度:管理并安排。
呐喊:大聲喊叫助威。文中指船上的軍士大聲喊叫。
軍令狀: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文中指諸葛亮寫下的保證書。
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 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五、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短期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交代了草船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寫諸葛亮請魯肅幫忙,作好了草船借箭的準備。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諸葛亮周密計劃,巧妙安排,終于借箭成功。寫了草船借箭的過程。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寫諸葛亮如期交箭,而周瑜聽了借箭的經過,自歎不如。
六、問題歸納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周瑜由于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2.周瑜為什麼要諸葛亮負責趕造弓箭?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諸葛亮。這是周瑜設計好的圈套,反映了周瑜的險惡用心。
3.諸葛亮為什麼找魯肅幫忙?
這是諸葛亮為借箭所作的準備。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又顧全大局,可以信賴,特向他借船;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
4.諸葛亮為借箭作了哪些準備?
讓魯肅借給他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并讓魯肅保守秘密。
5.在借箭的過程中,哪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1)算人。對周瑜的險惡用心、曹操的多疑、魯肅的善良忠厚早已了然于胸。
(2)算天氣。預測到三天後一定有大霧,熟悉氣象。
(3)懂地理。諸葛亮考慮周密,算準借箭的位置,并且進行了巧妙的安排。
6.諸葛亮“草船借箭”結果如何?什麼原因?
結果成功了。
原因:
(1)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
(2)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漫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隻得放箭。
(3)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七、課文主題
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以限期造箭為由意欲加害諸葛亮。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
課文6:景陽岡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于興化新垛鎮,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複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征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傳》。
二、多音字
結jiē(結實 結巴)jié(結束 蝴蝶結)
折zhé(折斷 )shé(枝折花落)zhē(折騰)
三、理解詞語
篩:斟(酒)。
但凡:凡是。
哨棒:文中指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吓唬:使害怕;恐吓。文中指武松認為店家拿大蟲來恐吓他。
詭計:狡詐的計策。文中指武松認為不能過岡是店家的計策。
霹靂:雲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的雷電現象。響聲很大,能對人畜、植物、建築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酥軟:(肢體)軟弱無力。文中指武松的手腳軟弱無力。
請勿自誤:請不要自己傷害自己。
踉踉跄跄:走路不穩、跌跌撞撞。文中形容武松酒力發作後走路時的樣子。
說時遲,那時快:
事情發生的速度不是記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終于打死了老虎。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武松打死老虎後,一步步挨下岡來。
五、問題歸納
1.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内容是什麼?
課文寫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内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2.老虎是怎樣進攻武松的?這樣詳細寫老虎的目是什麼?
老虎的進攻有三招:“一撲”“一掀”“一剪”,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顯現無遺。詳細寫虎是為了寫人,以虎的兇猛襯托出人的勇猛。
3.文中多次用了“閃”這個動詞,你覺得能不能換成“躲”?為什麼?
面對老虎的兇猛進攻,此時武松唯一的對策就是“閃”,一個接一個的“閃”字,乍看起來,好像輕描淡寫,又是重複雷同,其實,它顯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形象方面的獨到之處。不能換成“躲”字,因為“閃”字一是表現了動作的準确。武松在遭遇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禦的手段。二是“閃”這個動作,具有突發性,用在這裡,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閃”指主動地躲過,如果換用“躲”字,則會顯得很被動。
4.從“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動詞,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武松?
這段話具體詳細地描繪了武松赤手空拳勇鬥老虎的經過。當武松躲閃過了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之後,便立即轉守為攻。“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動詞,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凸顯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淋漓盡緻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
5.在打虎事件中,作者是怎樣塑造武松這一人物的?
作者通過武松的動作描寫、神态描寫、心理描寫等來塑造的。
6.除了打虎,作者在開始還寫了哪些内容?
1-4自然段寫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寫武松上景陽岡。
7.這些内容與打虎有什麼關系?
對于武松性格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對武松的語言和心理活動進行描寫,使武松勇敢無畏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也為打虎作了鋪墊。
8.通過全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武松?
通過全文,我看到了一個機智勇敢、武功高強、豪爽倔強、無所畏懼的武松。
六、課文主題
課文記叙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内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勇武而又機敏、無畏的英雄性格。
課文7:猴王出世
知識點
一、作者
吳承恩:明代小說家。(1501--1582)。主要作品:《西遊記》。
二、多音字
辟pì(開辟 精辟)bì(辟邪 辟易)
三、理解詞語
圍圓:文中指仙石的周長,即圍一圈的長度。
靈通:文中指仙石有了靈氣,通了人性。
迸裂:文中指石頭裂開而往外飛濺。
避暑:天氣炎熱的時候到涼爽的地方去住。
造化:福氣;運氣。
頑劣:頑固無知;頑皮不順從。
序齒:按年齡長幼來排列順序。
明明朗朗:明顯,清晰。文中指橋梁看得非常清晰。
喜不自勝:歡喜得自己不能控制。文中形容石猴非常高興。
天造地設:文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文中形容水簾洞裡的景緻令石猴滿意。
伸頭縮頸:文中形容膽小的猴子很害怕的樣子。
抓耳撓腮:形容焦急而又沒辦法的樣子。文中指膽小的猴子亂抓耳朵和腮幫子,不知該不該跳進水簾洞的樣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文中指衆猴進洞後搬弄東西而費盡了力氣。
拱伏無違:文中指衆猴伏在地上,朝上禮拜,沒有違抗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去做人。
四、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寫群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五、問題歸納
1.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内容是什麼?
課文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機敏、敢作敢為的特點。
2.石猴具備了哪些當猴王的條件?
他來曆非凡,是一個飽受日精月華的石猴,非一般猴子能比;他能與其他猴子打成一片,具有親民的特點;他有其他猴子沒有的勇氣和非凡的本領以及高遠的眼光,還有很強的演講才能,說話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3.石猴是怎樣出世的?他出世後過着怎樣的生活?
有一塊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産一石卵,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那猴出世後,在山中過着自由自在、快樂逍遙的生活。
4.石猴和群猴是怎樣發現水簾洞的?
石猴與衆猴避暑時去山澗洗澡,看到澗水奔流,就想去找尋源流,源流處是一道瀑布,石猴自告奮勇進去尋源頭,發現了水簾洞。
5.群猴是怎樣進洞的?又是怎樣拜石猴為王的?
群猴在石猴的帶領下跳進了水簾洞,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竈争床。石猴提出人要講信用,按先前講的拜他為王,石猴因穿越水簾洞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終被擁戴為王。
6.讀完本文後,石猴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石猴給我留下了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無私無畏、敢作敢為、身手不凡的印象。
六、課文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課文8:紅樓春趣
知識點
教材分析:
《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黛玉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父親把它送到榮國府,與外祖母賈母一起生活。寶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兒子,也是賈母的寶貝孫子。課文講述的是寶玉、黛玉等在大觀園裡放風筝的故事。本文選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七十回,題目為後人所加。
作者介紹: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他出身于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嘗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曆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多音字:
興xìng興緻 xīng興盛
hōng哄然大笑 hǒng哄人 hòng一哄而散
近義詞:
齊整——整齊 小器——吝啬
忌諱——避諱 晦氣——倒黴
精緻——精美 寂寞——孤獨
逼近——靠近 笑嘻嘻——笑呵呵
七手八腳——手忙腳亂
各式各樣——各種各樣
反義詞:
齊整——淩亂 小器——大方
晦氣——福氣 精緻——粗糙
寂寞——熱鬧 逼近——離開
笑嘻嘻——哭啼啼
七手八腳——有條不紊
理解詞語:
【窗屜子】窗戶上糊冷布或釘鐵紗等用的木框子。
【丫鬟】婢女。
【齊整】整齊。
【忌諱】因風俗習慣或個人原因而形成的禁忌。
【晦氣】不吉利;倒黴。
【放晦氣】舊時民俗,放風筝時故意剪短扯線,讓風筝飛走,認為可以放走壞運氣
【巴不得】迫切盼望。
【七手八腳】形容很多人一起動手的樣子。
【剪子股】放風筝時,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線,稱為“剪子股”
【籰子】繞絲紗線等的工具。
【頂線】風筝的系牽線,約長一二尺。
【各式各樣】許多不同的式樣或方式。
【豁刺剌】象聲詞。
【咯噔】形容皮鞋踏地或物體撞擊等聲音。
【鉸】剪。
【飄飄飖飖】随風飄動搖擺。
【展眼】比喻極短的時間。
【睃眼】斜着眼睛看。
【荒郊野外】指遠離城鎮的郊外、人煙稀少的地帶。
【開交】結束;解決(多用于否定式)。
【哄然】形容許多人同時發出聲音。
【忒】太。
【促狹】愛捉弄人。
【小器】即小氣,吝啬。
詞語擴展:
出自《紅樓夢》的成語:
水性楊花 平心靜氣 癡男怨女
金玉良緣 橫行霸道 無法無天
沒精打采 指桑罵槐 偷梁換柱 偷偷摸摸
句子解析:
1一語未了,隻聽窗外竹子上一聲響,恰似窗屜子倒了一般,衆人吓了一跳。
“恰似窗屜子倒了一般”寫出了風筝撞在竹子上發出的巨大響聲。
這句話既是比喻,又是誇張,風筝觸竹發出巨大聲響,必将引出丫鬟出門觀看,引出下文放風筝。
2、紫鵑笑道:“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筝, 單他有這個不成!
反問句表達了肯定的意思,且語氣更為強烈,表現了人物直爽的性格特點。
3、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 自己放了半天,隻起房高,便落下來了。急的寶玉頭上出汗,衆人又笑。寶玉恨的擲在地下,指着風筝道:“若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通過對寶玉動作、語言、神态的描寫,突出了寶玉天真、頑皮、率直的性格特點。
4、黛玉笑道:“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就好了。”
這句話說明黛玉是個放風筝的高手,知道問題出在頂線不好。
5、紫鵑笑道:“這一回的勁大,姑娘來放罷。”黛玉聽說,用手帕墊着手,頓了一頓,果然風緊力大;接過籰子來,随着風筝的勢将籰子一松,隻聽一陣豁剌剌響,登時籰子線盡。
“手帕墊着手”是怕線割傷了手,“頓了一頓”試試風力如何,“随着風筝的勢将籰子一松”動作娴熟。“風緊力大”之時放風筝是最困難的,這時候卻讓黛玉來放,加上她娴熟的動作,說明黛玉是一個放風筝的高手,與上文“那是頂線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頂線就好了”呼應。
6、那風筝飄飄飖飖,隻管往後退了去。一時隻有雞蛋大小,展眼隻剩了一點黑星,再展眼便不見了。
“飄飄飖飖”寫出了風筝在天空随風風飄蕩的樣子;“一時”“展眼”“再展眼”突出了風筝随風而去後,在天空飛行的速度很快。風筝被鉸斷了線,随風而去,越飛越高。開始,他們看到的風筝隻有雞蛋大小;後來,風筝迅速飛去,人們隻能看到一個小黑點;最後,風筝在天空中消失。這個句子寫出了風筝在天空中迅速飛去直到消失的過程,作者抓住了風筝的姿态和形狀,寫得十分生動具體,表達了賈寶玉等放風筝時異常歡快的心情。
7、衆人皆仰面睃眼說:“有趣,有趣。”
與題目《紅樓春趣》呼應,點明主題。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寫大觀園外飄來一隻風筝,引起大家的興趣,大家決定放風筝。
第二部分(3~6):寫衆人放風筝的經過。
課文主題:
本文記叙了賈寶玉和衆姐妹、丫頭們在大觀園放風筝的經過,突出了他們放風筝時的自由快樂,表現了大觀園兒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滿青春朝氣的活力,體現了大家對大觀園美好生活的熱愛。
問題歸納:
1、作者為什麼要詳細描寫三隻風筝絞在一起的情景?
放風筝本就讓人覺得有趣了,三隻風筝絞在一起,“玲珑喜字帶響鞭, 在半天如鐘鳴一般”更是熱鬧非凡,突出了中心。
2、文中的春趣表現在哪裡?
(1)黛玉提議放風筝,小丫頭們急忙七手八腳地去拿風筝,準備放風筝的工具。
(2)衆人都拿自己的風筝來放,獨有寶玉的風筝飛到房子那麼高便落下來了,急得他頭上出汗,衆人都笑他。
(3)風勁過來時,黛玉接過風筝來放,感受放風筝的樂趣,卻不舍得放走風筝。李纨勸她說放風筝也是放晦氣。于是紫鵑絞斷風筝線,也放走了晦氣。
(4)三個風筝絞在一起,衆人一齊收線,結果風筝線斷,飄飄飖飖飛去,熱鬧非凡,十分有趣。
每課一練
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一、讀拼音,寫詞語。
山澗 猿猴 迸發 竅門 惡劣
楷書 镌刻 遂止 靈芝 撓癢
二、比一比,再組詞。
迸(迸發)猿(猿猴)猕(猕猴)楷(楷書)澗(山澗)
瓶(花瓶)袁(姓袁)彌(彌補)諧(和諧)間(中間)
三、多音字組詞。
ā 各位呵
hē 一氣呵成
四、近義詞。
炎熱—(酷熱)寬闊—(廣闊)頑劣—(頑皮)力倦神疲—(筋疲力盡)
五、反義詞。
炎熱—(寒冷)寬闊—(渺小)頑劣—(乖巧)喜不自勝—(悲痛欲絕)
六、用合适的詞語填空。
(應聲)高叫 (一架)橋梁 (一行)楷書大字 (天造地設)的家當
七、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到句中的括号裡。
喧嘩 喧鬧
1.看慣了城市的(喧嘩),蓦然回首,才發現原來甯靜的村莊更有一種美,那是一種淡雅的美,清新的美,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
2.她不喜歡在(喧鬧)的環境下看書學習。
頑劣 惡劣
3.他的行為(惡劣),給社會造成極大影響,應當受到譴責。
4.這猴子生性(頑劣),很多神仙都想給它一些教訓。
八、請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破裂;裂開而往外飛濺。(迸裂)
2.石碑。(石碣)
3.形容喜悅到了極點。(喜不自勝)
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天造地設)
5.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力倦神疲)
6.形容焦急而又沒有辦法的樣子。(抓耳撓腮)
九、根據課文内容回答問題。
1、用“ ”畫出描寫石頭的形狀、所處位置的句子。
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2.石頭變猴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
3.選文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好處:(1)能高度概括所要表達的内容,使之凝煉集中。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2)能增強節奏感,使語言整齊、語句勻稱,琅琅上口,便于記憶和背誦。
4.文段節選自吳承恩(作者)的《西遊記》(作品),整個文章主要寫了什麼?表現了石猴的什麼特點?
《猴王出世》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的故事,表現了石猴英勇無畏、機智敏捷、敢作敢為的特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