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全文共三千餘字,閱完可能需要3-5分鐘
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是一蹴而就的,西班牙用了将近一百年的時間超過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大英帝國用海盜般畏畏縮縮的方式與黃金帝國西班牙小心翼翼的糾纏了半個多世紀,才将這個大帝國徹底打敗。那麼今天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帝又經曆了怎樣曲折的崛起之路呢?
自信爆棚的美帝
1894年以後,傳統東方大國被新起之秀日本徹底打趴在了地上,中國從此一蹶不振,東亞開始進入日本時代;而在另一邊高手雲集的歐洲,雄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國的接力棒傳給了更富有野心的德皇威廉二世,沙俄與英法的意向性同盟關系逐漸形成,歐洲開始詭異多雲。
而大洋另一邊的美利堅卻顯得歲月靜好,歐洲工業革命的技術與成果幾乎在第一時間傳遞到了美國,而由于歐洲資本對于歐洲環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量資本注入美國,這為正在進行西部大開發和産業升級的美國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帝連續幾年的工業生産總值超過了大英帝國,排名其後的分别是英國、德國、法國,在那個以工業生産總值評定國家實力的二十世紀,這意味着美國即将趕超英國。
事實上,美國人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繁華的華爾街、高聳的煙囪、轟隆的機器、不斷向西的鐵路、肆意的牛仔和曆史最低的失業率,這一切成為了那個時代美國最具象征的景象,當時的美國對這一切感到無比自豪與自信,為此,華爾街日報還專門在頭版頭條刊發了一篇歌頌美利堅強大與美好的文章,并預言接下來的世界将是屬于美利堅的世界,這篇報道直接讓當日的美國股市上了數個百分點,這也被後來歐洲稱為美國自信爆棚的最具體表現。
危機四伏的美帝
【外患】
美帝的突然崛起着實讓歐洲的列強們大吃一驚,甚至有歐洲的評論家認為,美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已經遠遠落後于美國的經濟實力,為了縮短這一差距,美國接下來的動作肯定會增加國防預算,擴充軍備,更多的參與國際事務。
這個觀點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美國威脅論”,這一論調一度成為歐洲政治談論的焦點,事實上也确實如此,與美國世界第一個的工業總産值相比,美國的陸軍人數不及德國陸軍的三分之一,海軍噸位不僅遠遠落後于英法,甚至僅與當時的日本相差無幾。
為此,美國同樣有着清醒的認識,要想成為說一不二的大國,不僅要有錢更要有肌肉,于是美國國會在20世紀初連續修改了美國義務兵役制和國防預算法案,美國的擴充軍備正是進入快車道。
美國的舉動自然引起了歐洲的警覺,特别是日不落帝國英國的警惕,英國内閣成員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美英之間将有不可避免的一場的争鬥,并呼籲歐洲對美國的軍備擴充保持警惕。
在這樣的連鎖反應下,英國領賢下的歐洲率先對美國采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行為,但美國人卻一改獨立戰争以來對英強硬的态度,派出多批次的代表團赴歐洲遊說,并暫停了多個軍備擴充項目。
【内憂】
美帝當時的繁榮其實并不如華爾街日報所吹噓的那樣,相反繁榮的表面下隐藏着大量危機,中學世界史課本上的一副美國大肚子資本家控制美國國會的場景,就是對美國政治危機的一個側面描寫。
當時的美國失業率雖然保持了曆史最低,但數千萬的産業工人在及其惡劣的生産環境和每周超過七十小時的超長工作後,仍然不能保障家庭以良好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内的罷工時常興起,工會組織雛形開始出現,但美國的資本家們卻并沒有因此而讓步,這就不得不講到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一個怪物—托馬斯。
托馬斯也就是壟斷組織的意思,在1905年前後的時候,美帝國内已經相應誕生了石油、鐵路、運輸等壟斷組織,到1910年的時候這種壟斷組織已經延伸到了食品、農業領域,這也就意味着隻要你是美國人,無論多低的月薪,多惡劣的環境,你都逃不過托馬斯的控制,因為有更多人在等着這份廉價的工作。
托馬斯的興起不僅壓低了美國産業工人的收入,還直接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造成大量的中小企業破産,整個社會喪失活力,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已經開始試圖幹預美國政治。
在這一背景下,羅斯福上台了,為了與後來二戰時期的羅斯福總統相區别,此處稱他為老羅斯福,簡稱老羅。
老羅上台以後,推動國會通過了新的《反壟斷法》,并且成立商務部對國内的托馬斯組織進行調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已經破産的金融大鳄摩根大通,瓦解了托馬斯以後,老羅還推出了社會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資與最長工時制度,緩解了産業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以老羅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家對産業工人不斷罷工的妥協,但無論如何,僅此之後,美國産業工人的工作環境和收入開始得到改善,美國經濟也逐步在帶血的機器中混入了一點文明與道德。
戰争與機遇,一次正确的選擇
美國在經過老羅的内功修煉後,情況确實有所好轉,但英國帶領下的歐洲對于美國的貿易限制行為卻并沒有因為美國卑躬屈膝的遊說而所減緩,相反老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英國更加堅信美國将是英國未來最大的挑戰。
然而出乎世界預料的是,英美還未發生沖突之時,巴爾幹半島的槍聲卻響起來了,一戰的爆發讓包括英國在内的歐洲無暇關注美國,相反交戰雙反都開始有求于美國。
英國與德國的代表幾乎同時到了美國,希望能夠在美國發行各自的政府債券,以幫助前線籌措資金。德國人事先認為此事難度英國不大,因為他們幾乎擁有一個相同的競争對手,那就是英國,美國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就必須得把英國擠下去。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美國人拒絕了德國,選擇了英國,後來的戰争結果證明,美國人的選擇并沒有錯,戰争期間美國人不但借了大量的錢給協約國,還賣了大量的工業制品給歐洲,一舉從曾經的全球最大債務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債權國。
再次被羞辱
時間來到1919年,25年過去了,在新的國際秩序的讨論會議上,美國有了比1894年時期更為自信的姿态,美國總統威爾遜帶着他那套新理論在各個會場來回遊說,他堅信如今的美國已經完全有實力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建立和主導新的戰後國際秩序。
但讓威爾遜和美國失望的是,美國在凡爾賽中的角色并沒有他想的那麼重要,英法幾乎主導了整個會議,在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地位僅高于日本,在某些利益訴求的談判中甚至落後于日本,更不用說威爾遜的那套新的世界價值理論了。
落魄的威爾遜并沒有如願帶回美國所期盼的勝利果實,相反美國的建議幾乎被全部否決,對于美國而言這是一場羞辱美國的盛宴。
不肯就此放棄的美國,在後來美國主導的限制海軍軍備談判中,算是拿回一點顔面,在這場談判中,美國首次感受到了與英國平起平坐的感覺,在結果上,美國的海軍噸位限制首次與英國持平,世界的天平終于開始向美國傾斜。
五十年,曆經曲折,最終完成崛起
如果說一戰是美國選擇了英國背後的世界,那麼二戰就是世界選擇美國。一戰後的新秩序并不穩定,希望能守成繼續當老大的英國奉行綏靖主義,感覺已經與英國平起平坐的美國,小目标已經得到了實現,奉行不幹涉主義,于是人們期盼了幾十年的第一與第二的戰争一直沒有爆發,相反一戰後快速回血的德、意、日作為世界的第二梯隊,早就想把這一向不作為的老大、老二趕下台階了。
于是戰争爆發,不作為的老大、老二被迫加入戰争,戰争機器的開動,讓人們看到了那個躺在汽車輪子上的美國爆發出了強大的生産力,這讓日本人驚歎原來美帝不止會燈紅酒綠,戰争開始前,美日的海軍噸位數相差并不大,但戰争開始後,美帝積蓄了近半個世紀的國力,讓美帝在戰時能夠保持每周下線一架戰鬥機,每個月下海一艘軍艦,到1944年戰争接近尾聲之時,美帝的軍備力量已經超過了英、法、德、意、日的總和。
1894至1944,曆經半個世紀,有機遇、有挑戰、有選擇,更有隐忍與韬光養晦,這其中每走錯一步,美國都可能不是現在的美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