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夕乞巧源于哪個年代

七夕乞巧源于哪個年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5:08:26

七夕乞巧源于哪個年代(學者解讀七夕乞巧起源)1

8月12日,隴南西和地區的姑娘們在鄉村為“巧娘娘”備下美食,載歌載舞請她入“凡間”,祈求心靈手巧、美麗幸福。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夕深夜結束,當地就舉行乞巧民俗活動。 鐘欣 攝

中新網蘭州8月16日電 (闫姣 李亞龍)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趙逵夫說,“乞巧”就是祈求“巧智”,使婦女走向社會,發揮她們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多做貢獻。

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裡有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流傳至今,中國各地的民俗活動不盡相同。

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夕深夜結束,當地姑娘們為“巧娘娘”備下美食,載歌載舞請她入“凡間”,向她祈求心靈手巧、美麗幸福。

七夕乞巧源于哪個年代(學者解讀七夕乞巧起源)2

8月11日,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開幕式上,趙逵夫為“隴南好女兒”的代表頒獎。 鐘欣 攝

今年8月10日至17日,隴南以“傳承乞巧優秀文化,凝聚脫貧精神力量”為主題,舉辦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

西和縣北川中學舞蹈老師劉斌參與了這10次節會。她告訴記者,縣裡的中小學已把乞巧文化作為一門課程,學生通過在校園裡學習書籍、典故等了解乞巧的曆史由來及程式,以此傳承乞巧文化。

2006年,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西和“乞巧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多年來,趙逵夫教授傾心于乞巧文化,是當年非遺申報專家組組長,堪稱這個領域的權威專家。

趙逵夫就出生在這個“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家鄉的女孩子“乞巧”的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做好針線,做好飯,炒好菜。“但實質上,現在‘乞巧’的内容不再限于以往的針線茶飯。”趙逵夫指出,現在女科學家、女作家、女管理人員比比皆是,所以更要發揮婦女的智慧、聰明,發揮真正廣義上的“巧”。他認為,“‘乞巧’的内容是相當廣泛的,隻要是有利于婦女發展的,我認為都可以聯系起來”。

七夕乞巧源于哪個年代(學者解讀七夕乞巧起源)3

8月10日夜至17日,西和縣境内舉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 鐘欣 攝

“以前是僅限于未婚女子參加,但現在恐怕是做不到了”。趙逵夫分析,當今的女孩有的在假期上各種補習班,有的到外邊旅行考察,她們有很多學習的機會,但中年婦女相對來說缺少這些機會,所以她們現在也加入到“乞巧”行列中。“這是可以理解的,乞巧節在本質上,還是女兒節”。

趙逵夫表示,時代在發展變化,“乞巧”文化也在變化,除了成員,還有内容在變。

趙逵夫說,現在婦女的地位提高了,乞巧節就沒有意義了?答案是否定的。“重男輕女”的現象在農村根深蒂固,很多家庭因為隻有女兒沒有兒子而擔憂“養老送終”的問題。

“這不能怪農民的覺悟不高,隻能說社會民俗就是這樣,有很多‘糟粕’還沒有完全消失。”趙逵夫認為,正因為這樣,才要不斷提高青年婦女的地位,發揮她們在社會管理、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聰明才智。

趙逵夫還是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兩個博士點的博士生導師。他表示,乞巧文化從曆史上來說,為婦女走向社會、鍛煉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向導作用。實質上,乞巧節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當中等于是女子的‘大學’,今天它的意義就是鼓勵女子通過自己的智慧、勤勞來提升自己,為社會多做貢獻。

正如趙逵夫分析的,隴南的“女兒們”當下正在發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作用,為家鄉推進精準扶貧作出自己的貢獻。

出生于隴南市徽縣水陽鎮石灘村的梁倩娟,過去由于家庭貧困不得不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從一名學曆不高的流水線工人,到自學英語與寫作,依托“電商扶貧”回鄉創業的有為青年,通過電商平台,使徽縣農特産品遠銷全國,不但幫村民銷售了上萬斤的山核桃、土蜂蜜、野山菌等農産品,也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使得周邊民衆獲利1200餘萬元。

在隴南,像梁倩娟一樣踏實肯幹,樂于助人的女子還有很多。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表示,近年來,廣大婦女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展現出“巾帼不讓須眉”的風采。“巧嫂、巧妹”紮根城市、備受青睐,“婦女電商”創新創業、赢得贊譽,“扶貧車間”自力更生、展示慧巧,乞巧女兒們在發展緻富産業、促進社會和諧等各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