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形勢轉好,又一批援鄂醫療隊踏上歸程。臨走,有江蘇的小護士不舍:“武漢的小吃,除了熱幹面,别的我都還沒吃過咧”。
武漢這麼美,好吃的這麼多,等到疫情結束,春光明媚,如你所願,我們來發現“最好吃”的武漢吧!
帶他們去哪兒?老武漢們都會告訴你:去吉慶街!
沒錯,如今的吉慶街主打民俗文化,18家武漢老字号聚集在此,一條街走下來,嘗遍老武漢的味道,領略這座城市的風情。
走,跟着小編先把吉慶街走一趟!
蔡林記
帶着朋友先在吉慶街的蔡林記過個早——
早在1930年,家住漢口的蔡明偉夫婦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幹面,因為面好、味道正,蔡林記名聲大噪。
蔡林記的面條含堿不會太重,加入蛋清後顯得更加筋道,面條在大鍋開水中滾一遍撈起,撒上蔥花、酸豆角,吃一口滿嘴留香,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中山大道吉慶街上,“豆皮大王”老通城赫赫有名。如果來到武漢卻沒有去老通城,就不算品嘗過地道“漢味”。
老通城豆皮店裡,最受歡迎的還是三鮮豆皮,所謂“三鮮”,即鮮肉、鮮菇、鮮筍這三種食材。“三鮮”混合湘産糯米做餡兒,綠豆與大米磨漿做皮兒,放入鍋中微火煎至金黃色澤,吃起來格外香。
老武漢人都會說:“最喜歡吃老通城豆皮,就是每天都要排很久的隊。”吃完,他們還不忘打包兩份豆皮,一份三鮮餡,一份牛肉餡,“家人喜歡不同口味的豆皮,給他們帶回去。”
四季美
在吉慶街上,四季美湯包足足占據了三個門面,老遠就可以看到牌匾。素以皮薄、餡嫩、湯汁多聞名的四季美湯包,已經成為來漢遊客們必嘗的小吃。
輕輕咬破湯包,湯汁便沁入嘴裡,蘸上姜絲醬醋,味道異常鮮美,湯包7個一籠,個兒小,一般要點上兩籠才能吃得過瘾。
每到周末,四季美湯包門口就被擠得水洩不通,店長親自上陣都忙不過來,店員們也隻好提高速度、加班加點,從而保證供應。
德華樓
想同時吃到正宗武漢味道的包子、年糕、餃子,該去哪裡?
當然是——德華樓。
作為吉慶街裡響當當的老字号品牌,德華樓天天人氣爆棚,不少專程而來的人甯願花上幾十分鐘排隊,也要親口嘗嘗老武漢這個味,順便大包小包地帶上一堆。
提起汪玉霞,老武漢們都能脫口而出一句本地諺語:“汪玉霞的餅子--劫數(絕酥)”。
“絕酥”的意思是酥中之絕,是稱贊汪玉霞的傳統産品堿酥餅質量高。因“絕酥”在漢口人念起來與“劫數”同音,借以表示“在劫之數”,形容命中注定,躲讓不開之意。
作為老武漢人,端午節會吃曹祥泰的綠豆糕,冬至會吃餃子,春節會吃春卷,而辦喜事必定會吃到汪玉霞的喜餅——這是刻在記憶裡的情懷。
冠生園冠生園是聞名遐迩的百年老字号,其生産的各種傳統糕點深受大家的喜愛,經營範圍遍及全國,在此基礎上,武漢市江北冠生園于1928年應運而生。
要喝酸梅湯,當然少不了去老萬成,在許多老武漢人心裡,“老萬成”就代表了“酸梅湯”。老萬成的酸梅湯,都是員工們手工熬制出來的,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山楂和烏梅的原味,甜度适中、口感絕佳,冰鎮之後尤其爽口。
很多外國友人第一次喝酸梅湯,喝完連連贊歎“pretty good”。
五芳齋湯圓是五芳齋的招牌小吃,每天前來購買者絡繹不絕,據了解,五芳齋湯圓采用傳統吊漿手法制作,餡料由手舂的黑芝麻加香油調制而成,口感純正,香甜柔滑。
除了湯圓,豆沙粽和綠豆糕也是這裡的“台柱子”,點單量僅次于前者。五芳齋進門處擺放着形形色色的糕點,一袋白玉粽僅售12元,較高的性價讓五芳齋獲得了市民們的青睐。
東來順在江漢二路與黃石路的交彙處,從輔義裡門直走,便可以看到東來順飯店,店主宋鐵生告訴記者,吉慶街店重建于去年6月28日,東來順目前在武漢已有8家分店。
店裡以涮羊肉、明爐挂鴨、一鴨四吃最具有特色。涮羊肉的湯鍋極鮮,上十種輔料一字排開,羊肉下鍋數秒即可食用。而烤鴨如此美味,除了秘制醬料,也離不開師傅的過硬刀功。
除了吃好吃的,當然還要帶着好朋友,看看武漢的文化底蘊。
榮寶齋武漢美術館對面,“武漢榮寶齋”五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去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店内陳列着許多古色古香的物件,折扇、旗袍、印章應有盡有,據了解,一件旗袍售價上萬人民币,折扇也需要8000元左右,它們看似平凡,實則工藝非常考究。
中山大道885号,有一家年歲過百的琴行——波衣也琴行,由英國人BOYACK(音譯波衣也)于上世紀初創立,主要業務是修理、租賃樂器,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波衣也琴行已經發展成300多人的工廠,能自主生産鋼琴、手風琴和各類樂鼓。
現在的波衣也琴行,除了做器材生意,同時還開設培訓班,琴行請的都是行業内的頂尖老師,目前有将近200名學生在這裡培訓。
這些朗朗上口的名字,無一不帶着大武漢厚重的,曆史感與人文氣息。
它包裹在我們的小吃裡,浸透在我們的衣衫上,存在于我們指尖......
輕撥琴弦,便可以演奏出動人的旋律!
作者 | 張維納 柏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