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君子之苦?孔子關愛弟子,師生情濃,有時還幽默風趣孔子與門人相處,真誠,理性,諧趣,其行為也是對弟子們潤物無聲的誘教,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不受君子之苦?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孔子關愛弟子,師生情濃,有時還幽默風趣。孔子與門人相處,真誠,理性,諧趣,其行為也是對弟子們潤物無聲的誘教。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第十七》17.4)
孔子帶着一幫弟子來子遊做長官的武城考察,子遊出城迎接。來到城邊,就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音樂悠揚,歌聲陣陣。孔子耳聽弦歌之聲,嘴角一咧,眉毛微垂,神秘一笑,說:“殺雞用得着牛刀嗎?”意思是你在這小小地方,卻大動幹戈,豈非小題大做?弦歌之聲,是子遊在進行禮樂活動、文化教育。弟子子遊得到他的真傳而實踐以德治國的觀念,重視禮樂教化,孔子聽着滿城的弦歌之聲,其實暗自高興,心情特别好。“割雞焉用牛刀?”他這樣反問是故意地正話反說。孔子這樣饒有風趣的話,是和弟子們開玩笑,也是為了引出子遊的話,聽他的反應。弟子們聽了老師這樣有趣味的話,都盯着子遊笑了。子遊對曰:“過去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仁義禮樂的道理,就能愛護人;小人學習仁義禮樂的道理,就便于管理,遵紀守法。’”子遊真聰明,用老師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于是,孔子激動地對身邊的弟子說:“子遊說得對呀,我剛才那句話是跟他開玩笑的啊!”這樣有情趣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師生之間心有靈犀,诙諧幽默,其樂融融。
顔回是孔門最優秀的弟子,孔顔師生感情深厚。“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6.3、7、11)孔子贊美顔回的“好學”,不僅僅指學習文化知識,更指為人處世修心養性的功夫。這對我們當下的教育仍然富有啟示:學習不僅要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要學做人做事,立德方可樹人。“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前後反複說,這是孔子對顔回人品情真意切的高度評價和贊揚。孔子還對顔回的勤奮好學、矢志不移贊美——“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第九》9.20、21)既是表揚顔回又是激勵弟子們以身邊人為榜樣,自強不息、锲而不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追求進步,做更好的自己。
顔回去世了,孔子“哭之恸”,且近乎哀号:“天喪予,天喪予!”這樣的師生情深,古今罕見!顔回和孔子心靈相通——面對紛擾的世界,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面對憂愁,師徒倆同樣“樂以忘憂”“不改其樂”,這就是後世學人欣賞、向往的“孔顔之樂”。
孔子對所有的弟子都充滿真情,關心、呵護學生應該是為師之道的基礎。在孔子心裡,顔回就是他的兒子。孔顔情深,勝過父子之情;對其他弟子,孔子的關愛亦如父子。“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第五》5.1)弟子公冶長被關在監獄中,孔子認為他沒有過錯。公冶長坐牢過後,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成為自己的女婿,情如父子,既表現對公冶長人品的肯定,又體現對弟子的關愛。“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第五》5.2)孔子願意把侄女嫁給弟子南容,說明他很喜歡這個學生。孔子評價南容,國家有道時,他不被廢棄,能出來做事,可以養活家小;國家無道時,他能保護自己,可以免于刑戮,保身而退。在基本人品的大前提下,孔子對人的寬容之心是廣闊的,而不是以固執的條件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人的情懷和心态。他既肯定公冶長不畏權勢而坐牢的“直”,也肯定南容知進退明哲保身的“曲”。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學問淵博,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循循善誘,愛生如子。這樣的師者,一定得到弟子們的尊重和敬仰,将永遠活在弟子們的心中。孔門師生情濃,留在弟子們心中的是怎樣的孔子呢?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第九》9.11)孔子在世時,顔回對孔子的贊美,既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崇高敬仰,又體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論語·子張第十九》19.23)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第十九》19.24)
孔子去世後,也有人攻擊、诋毀他,還有人欲逢迎子貢,挑撥他和孔子的師生關系。“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子貢堅定地維護老師尊嚴,推崇孔子猶如日月居天,是天下人無法逾越的聖賢,體現了子貢對恩師的愛戴和心悅誠服。孔門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弟子們學有所成、成就輝煌,體現了孔子的教育功力和智慧;弟子們衆星拱月,敬愛老師,弘揚夫子的思想,體現了孔門的師生情濃、師恩難忘。孔子留在弟子們心中的偉大形象,正像司馬遷盛贊孔子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注:本文《論語》章節引自《論語:中華經典誦讀》/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興化市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室)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7日第4版
作者:何偉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