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話題在中國的倫理觀裡面,有點敏感,甚至很叛逆。
但根據我的觀察,它非常真實。
我接觸到的同齡女生,或者比我年紀略小的女生裡面,讨厭,至少不滿意自己的父親,絕對不是個例。
這也不是我用身邊揣測世界,看看整個網絡環境,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對原生家庭不滿,控訴,也是普遍現象。
客觀地說,我們這代人的原生家庭,大部分還是由男人來擔任一家之主,原生家庭的問題,大概率逃不開父親的問題,甚至可以說,主要責任都在父親。
我也在豆瓣,微博上看過不少女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表達父親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有個女生到30歲還不肯結婚,因為從小看到父親出軌,家暴,毫無家庭責任感:
她說,誰都有資格勸我結婚,唯獨你這個父親沒有。
還有個20歲的女生和父母讨論唐山事件,父親一開始就武斷地下定論,被打的女生有問題,“不是正常人”。
堅持受害者有罪論,指責女兒的三觀不正。
女生覺得聊不下去想回房間,卻被從背後拽着頭發,在地上拖行:
“半個頭皮都是疼的,左側頭皮腫起來,頭發被拽掉不少,胳膊擦破皮,腿磕青了。”
而父親還堅持認為,拽頭發根本不算打她。
我朋友圈還有個專門為女性做心理咨詢的咨詢師,在父親節當天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細節:
“我經常需要扮演來訪者的父親,對女兒們道歉。”
“某位學員一輩子都沒有叫過‘爸爸’,到死都沒有。”
更不要說網絡上随處可見的,女生的擇偶标準,首先就得是“我爸這樣的不行”——前天我的B站視頻裡就有這麼一個:
你可以堅持認為這是少數(事實上并不是,看看這觸目驚心的點贊量),大部分父親還是好的,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有大量出生于80到90年代的女兒,對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父親頗有微詞,都是事實。
這屆父女關系空前緊張,背後的原因是很多樣的,包括社會文化的變革導緻女性可以發聲,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挑戰父母的權威,對原生家庭進行反思等等。
但繞不開的是,上一輩男人,确實存在很多問題。
年初我和我爸,以及幾個他的老同學吃了頓飯,喝了幾杯之後,場上有叔叔試圖教育我,說的還是“你們這代人幸福,不像我們餓過肚子吃過苦”這套話。
但我爸打斷了他,說你不能這麼比,他們這一代想賺錢,其實比我們難多了。
我家裡是做小生意的,有段時間也賺過一點小錢,我一直覺得是我爸有商業頭腦。
但是疫情以來,他時常告訴我,他不過是趕上了80年代賺錢最容易的時候——到處都是風口,到處都是商機,隻要肯吃點苦,多少都能賺到點錢。
這也是為什麼那個時代有大量的“暴發戶”,他們賺錢,三分靠努力,七分憑運氣。
即便是沒有憑自己賺到錢的男人,在那個沒有計劃生育,且極度重男輕女的年代,多半也能坐擁全家的資源。
唯一受教育的機會一定是給兒子的,最多的财産也是給兒子的。
我說這些是想表達什麼?
首先,50到70年代出生的男人,他們成年之後想要過上還不錯的生活,是相對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容易”,一方面沾了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還有個隐藏的另一方面,是他們真正享受到了性别紅利。
那個時候,雖然婦女也頂半邊天,也能參與社會勞動,但女人想賺錢,絕對比現在難得多。
而且從觀念上看,那一代女性還是被“相夫教子”的社會文化熏陶,整個社會輿論都是要求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就是要結婚生子,圍着老公孩子轉。
這又能說明什麼?
說明那個時候,男人在賺錢這塊的競争壓力根本和現在沒有可比性——女性不僅基本不參與社會資源的競争,還心甘情願地做他們的後勤,給他們打輔助。
這也是為什麼我爸最近幾年會感慨,說看到我們才知道,他們才是沒怎麼吃過苦,就過上好日子的一代人。
那更進一步說,這整整一代沒怎麼吃過苦,賺錢,成家都相對容易的男人,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
最直觀的,就是他們會認為這理所應當——對待生活,對待家庭,對待女性,他們很容易充滿傲慢和自大,缺乏敬重和關懷。
很多女生覺得父親在家庭裡嚴重失職。
輕則喪偶式育兒,不做家務,對妻兒不夠關心,嚴重點的就是出軌家暴。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
因為除了極度貧窮的光棍村,那一代男人結婚太容易了。
那時候幾乎沒有不婚的女性,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相親,男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結婚對象。
雖然那時候結婚也有物質要求,但至少不是今天這種買房的壓力,舉家之力給兒子湊個彩禮錢并不難。
而且那個年代物質整體不豐富,所謂“養家”無非就是一家人吃飽穿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當時賺錢的機遇本來就多,導緻對那一屆的大部分男人來說,“擁有家庭和後代”的成本非常低,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
所以他們會尊重女性,關愛家庭嗎?
當然很難。
因為從根源上說,他們就不知道娶老婆,養家是很難的,不知道女人在家庭裡的付出有多麼沉重和辛苦。
更不知道女人本可以不這麼做,女人本可以擁有和他們平起平坐,一樣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
他們隻會覺得,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女人就是該結婚,該伺候老公照顧孩子,我能給家裡賺錢就已經很不錯了,我就該當一家之主,你們都得聽我的。
可是,這正是有了女性獨立意識的80後,90後女兒最痛恨的。
在女兒的眼裡,她看到的父母婚姻關系是這樣的:
媽媽被婚姻“困住”,一輩子犧牲奉獻,沒有自我,被消磨得失去了一個女人應有的光彩,變成唠叨,世俗,瑣碎的“中年婦女”。
爸爸則是困住她的那根鎖鍊,在家庭生活中他往往隐形,家務不做,也不提供溫情,好一點的能當個經濟支柱,更差一點的明明賺不來多少錢,還要擺大家長的譜,對妻子兒女窩裡橫。
哪個女兒會喜歡這樣的父親?
再往下想,哪個女兒又願意重複這樣的婚姻,找一個和父親一樣的男人,變成另一個母親?
這也是我們當下看到的,年輕女生不想結婚,因為覺得婚姻“沒有用”,甚至對女生弊大于利。
她們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最初的最初,就是觀摩了父母的婚姻。
如她們所說,原生家庭給她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不嫁給父親這樣的男人,不做母親這樣的女人,不生育自己這樣的子女。
她們恨不得把這個糟糕的家庭,連同自己,一起從世界上抹殺掉。
當然,我寫這些并不是說50到70後就沒有好男人,沒有好丈夫,好父親——事實上我自己的父親就還不錯,我的原生家庭也比較幸福。
我隻是在試圖理解那些怨恨,厭惡,回避自己父親的女生,并且在探索那一代男性生存環境的過程中,愈發地能夠認同這些女生的情緒。
我希望的是能以此自勉,如果未來我也為人父,尤其是我要是有個女兒,不希望她眼裡的我也是這麼面目可憎。
就像是我看到的一條微博所說,有些父親存在的唯一意義,是從側面成為了女兒的女性主義啟蒙者。
諷刺的是,這條評論轉發都極高的微博,正是發表于父親節當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