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75周年紀日那天,在新德裡紅堡舉辦的獨立日慶典上,莫迪,擲地有聲地表示,“我們必須在未來25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一個發達國家”。
與此同時,今天早上,又跳出一個與此“前後呼應”的新聞,印度《商業标準報》8月12日,說出了一句話,“它們(外國公司)可能正在對印度失去興趣”,去年年底,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戈亞爾稱,從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辦事處,印度負責企業事務的國務部長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走了”,而全印總共隻有5068家注冊跨國公司。
印度政府的年度報告也顯示,形勢很嚴峻。該報告稱,每年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數量,從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而“活躍”外企在所有注冊外企中所占的比例,從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
一邊是信心滿滿,25年内要成為發達國家,一邊是5分之2的外企,迫不及待地跑路,現實就是如此荒謬,歐美不是一直說,印度的勞動力很便宜,前途甚廣,隻要肯給與機會,取代某某,似乎隻在刹那之間,可為啥說的和做的完全不同!
上面這張圖是印度2021年到2022的貿易數據,很清晰地看到,2021年貿易逆差就已經開始逐漸擴大,為了更準确點,我們再看下面這張圖。
2020年上半年,印度貿易額度,沖破了十年新高,悲劇的是,這股幸福感,隻維持半年,從下半年就開始呈波浪線,止不的住往下掉。
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這兩個數據,形象點比喻,就是一個人的收入和支出,當一個國家開始出現長期貿易逆差,可以認定開始吃老本,而底子并不雄厚的印度,已經連續吃了49年,雖然我不清楚,這兩年的逆差開始失控,是不是買了太多大鵝的石油,還是能源高漲引發的開支加大,但明顯不是什麼好事。
1997的亞洲金融風暴,告訴後發國家兩件事!
1,外債不可以借太多,不然到了強美元周期,資本大量出逃,以債還債的遊戲,就很難再玩下去,一不小心,暴雷了,後面免不得被人收割。
2,外貿順差不能太少,不然世界一出現動蕩,資本出于避險情緒,再次大規模出逃,一個國家的運行都要出故障,一不小心,同樣也得暴雷,還是少不了被收割。
不幸的是,平常以土豪形象示人的印度,兩樣全占了!
根據印度央行官方網站8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印度央行外彙儲備升至5738.75億美元,如果隻看這些,雖說和我們3.2萬億之巨沒法比,放眼整個世界,也能排到第7,屬于最靠前的一排,但這些都是表面光鮮。
去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報道,印度的外債規模已經高達1.4萬億美元,即使耗盡掉印度儲備的5738.75億美元,疊加今年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保守估計起碼有8000億的純外債,印度算是一個貿易大國,儲備的銀子是拿來周轉貿易的,全拿來還債,明顯的不可能,所以需要承擔債務的總規模依舊是1.4萬億美元。
由于外債規模實在太大,以債還債的遊戲還想玩下去,成本開始直線攀升,平均利息已經高達8%,每年需要償還的利息,已經漲到1120億美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6%,對一個還出于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用銀子的後發國來說,着實有些可怕,尤其是如今,全球還身處于美元收割的大循環中,美元不夠用,扛不住風暴,是真的會崩的!
然而,印度是什麼國家?向來以思維清奇,特立獨行聞名全球,又号稱低配版美國,别的有沒有學會咱也不好說,但是論起搞銀子的手段,頗有美國之風。
前兩日我有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節,印度最近黑手齊出,對咱們的手機商,老是開罰單搞偷襲,其實何止是咱們,面對外企,一樣毫不手軟,印度稅務部門,已經先後對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進行了稅務調查并開出高額罰單。
當然,咱們都清楚,印度,根本不在乎你有沒有問題,也未必不知道這麼做,會讓自己的名聲,在全球“廣為流傳”,但是沒辦法,缺銀子,眼下這關過不去,那裡還有以後,這一點到是和美國很像,理由像,手段更像,美國在全球割,印度在内部割,一個大鐮刀,一個小鐮刀,這外割內補的操作,一般的國家還真心做不出來,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可是流傳很久了!
客觀地說,印度整套操作的核心,就是缺銀子,尤其是美國進入收割期,印度雖然未必就是美國的最想收割的,但印度的外債太龐大了,又剛好趕上能源高漲引發的貿易逆差,僅僅是餘波,它也未必承受得住,為了不被收割,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可為啥缺銀子會缺到這種程度?誰到底印度還是選擇了一條先易後難,産業無法自主的路!
制造業這個行業,是又苦又累,還沒多少銀子,但這已經是,除了澳大利亞這種資源禀賦強大之外的最好的一條路!
可能有些人會說,服務業呢,不是都說它挺好?服務業,嚴格說起來也是一種卷,它收入的來源是來自它方的消費,它本身是無法産生增量财富,屬于内在财富的一種再分配,制造業則是憑着工業優勢,通過向他國兜售工業品,獲取額外财富之外的的一種手段。
但是制造業也沒那麼容易,後發國之所以後發,不就是因為大多不僅沒趕上西方的大工業時代,反而成了先發國掠奪資源,發展工業的養料嘛,等到二戰後,美國為徹底瓦解老霸主的根基,開始有意無意的推動,主權獨立,各國才有了些機會,但也隻是如此罷了!
全球現如今197個國家,但是真正富裕的國家依舊是100年前的8國集團,原因何在?不就是因為資源太少,試錯成本太低!
印度在我眼裡,一直是個很奇特的國家,整個管理體系,是先學蘇聯,後學美國,可悲的是,方法是對的,但具體執行的過程完全是一塌糊塗!
一個後發國,想要出現跨越式發展,我自己總結出,認為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
1,人口,至少要達到5000W以上。
2,效率,體系運轉不僅高效,還要一捅到底。
3,共識,全社會的勁,一定要往一處使。
4,天時,一切準備好了,最後還要看時機如何。
現在我來依次解釋一下,為什麼至少要四條!
後發國如果不是天賦異禀,能夠提取,能夠利用的剩餘資源,就隻有人力,你需要以某種方式将土地資源重新分配,在以人力的方式調動土地的資源,将他們的剩餘價值提出來,投入到重工業行業,這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周期長的行業,私企很難在上面有所作為,大多都是依靠國家來推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如果你不能像一個竹杆一樣,從頂層捅到底層,剩餘價值的提取就變得非常艱難,而且還會出現大量的無效行為。
印度的工業化之所以沒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和人力的資源沒有調配好,從英國獨立後當家的雖然換了,但内部的各個山頭依舊維持着原有的模樣,并沒有被打散,打亂,以這種方式形成的國家,多數是大而不強,中央的權威不夠,地方多數是聽調不聽宣,表面上是統一的,但調動資源的能力卻是高度分散。
資源提取的艱難就不用說了,關鍵是他各個運轉環節,充滿了規則(吃拿卡要),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一些人的印度紀錄片,這一點到如今都沒什麼改變,而且是明目張膽,都不能叫潛規則,應該說是明規則。
共識則是貫穿一個國家的興衰,前期如果沒有形成共識,你就很難讓一方讓出剩餘價值,進而利用這些剩餘進入重工業,而且一搞就是幾十年,這種時間的長度,可不是一般國家所能承受的!
等跨過這個階段,你還得和他解釋為啥現在不能這麼做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成年人是沒法再教育的,說得有一定道理,如果沒辦法說服他們,他們就很難從過去的模式裡走出來,社會上就形成兩條路線,到底是向左還是向右(形容詞),如果過于争論不休,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無限的内耗,前期的一切鋪墊都會被浪費,眼前的一切機遇都會被錯失。
這裡舉一個例子,我國從1980到2022年一共經曆三輪經濟轉型。
1980到2000,前十年放松價格管制(價格雙軌制),釋放了一大批被壓制的需求,後十年股權再分配(都應該懂),釋放了一大批被限制的供給,這一階段,出口雖有,但不是主流,還是以滿足内部需求的為主,那段時間,倒爺,倒奶奶之所以,盛況空前,就是這個因素,這一階段以内需為主,是第1次經濟轉型。
到了2000年,情況又出現新的變化,當時我國的沿海地區(并不是隻有這裡),三角債問題非常突出,你欠我銀子,我欠你貨物,一團亂嘛似的,根本就理不清,内部需求開始飽和,産能開始日益過剩。
有意思的是,這個節點的美國開始爆發互聯網泡沫破裂,小布什為拉美國經濟出坑,提出新美國夢,号稱隻要實現居者有其屋,有房子,就代表你的美國夢成真了,買房和愛國扯在了一起,買了房,才代表你忠于美國。
通過一系列的包裝,美國經濟開始複蘇,但這輪複蘇是源于美元刺激的複蘇,并不是生産效率的提升,一下多出這麼多的美元,以當時美國的朋友圈,難以出現足量的商品供給,供給不足,通貨膨脹就無法避免,這大大的降低了美國人的幸福感。
正好此時咱們的産能過剩,經過艱難的談判,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全球貿易大循環(世-貿),借着美國的貿易渠道,産能過剩不僅緩解了,由于商品實在過于物美價廉,外部的需求又格外龐大,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擴張。
這一輪的擴張,可稱為努力和機遇的雙重加持,如果不是1990年到2000年釋放了市場活力,産能過剩或許沒那麼快,但當美國爆發危機,需要商品時,怕也會讓我們喪失這次機遇,無緣徹底的全球化,類似于誰吃虧了,意義已經不大,那個節點,不論是我國還是美國,選擇的餘地都已所剩無幾!這一階段,是全力的以外需為主,屬于第2次經濟轉型。
直到2007年8月,美國金融危機再次爆發,這種外需為主的勢頭,才稍微得到停止,由于歐美沒辦法找到其它夠分量的生産基地,這種一方生産,一方消費的模式總體還在繼續,但經過這一輪危機,美國的中産,又被榨幹不少,需求疲軟下,生産一方的産能卻在大水的沖擊下,得到進一步擴大,這一少一多,産能過剩又出現了。
随後就是以房地産為中心,拉動消費,進入産業升級的周期,本來這事是以前者為主,後者為鋪,結果卻傷到了美國的玻璃心,以2018年川寶引發的貿易PK為起點,房地産被限制,産業升級擺上日程,經濟開始進入第3次轉型,内外并存,大循環正式上線,在可以遇見的未來,這種模式還會存在好長一段時間。
再看看印度,能做好這些嘛?内部的高度分散,組織的效率較為低下,讓它的每一次掉轉船頭都顯得無比艱難,也就是莫迪上去後,别出心裁地通過印度教,來凝聚人心,又試圖完全模仿我國,才有些成效。
但也僅僅如此了,這一輪康波周期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全球的需求開始出現斷崖式的下跌,還想複制咱們走過的路,需求這裡就不太容易,再者說,有了咱們這個例子 ,很難相信,美國會毫無顧忌地再扶持一個相同的,這就是典型的,能力不行,天時不在,想要有所作為,會比處于上升期,難上數倍都不止!
以至于印度的制造業幹的是磕磕絆絆,賺的銀子還沒有花得多,一遇到的危機,就想着對外企下手,營商環境肉眼可見的進一步變差,殺雞取卵亦不過如此。
全文完,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幫忙轉發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