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角:浙江十大姓氏
全文4697字/閱讀約10分鐘
“您貴姓?”
初次見面,這一問總是少不了。說起姓氏,人們往往張口就來:趙錢孫李......但一個姓氏的來源和大體衍變過程,你知道嗎?
今天的各大姓氏,按照人口數量早已經不是這個順序了,拿浙江來說——十大姓氏是:陳、王、林、張、李、葉、鄭、吳、徐、劉。
浙江十大姓的來源和故事,今天來聽聽看吧。
陳——動蕩中留存的第一大姓
陳姓發源于河南。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姬發追封先賢遺民,讓舜的後裔妫滿在陳——也就是今河南淮陽建立侯爵陳國,奉守舜的宗祀,周武王還将大女兒太姬嫁給妫滿。妫滿死後,谥号為陳胡公,他的子孫中有的就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不過,姓陳的也不是一直都姓陳。
自妫滿封陳到公元前478年陳闵公亡于楚,曆時588年。由于内亂,公元前672年,妫滿第12代孫陳完(即田敬仲)逃到齊國,改姓田。後田和(齊太公)奪取姜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秦滅齊國,齊廢王田建的三兒子田轸出逃後到颍川(今河南禹州、許昌、長葛一帶),恢複陳姓。于是,田轸變成了陳轸。
因為中原戰亂,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遷,移居江南各省。
浙江最早有關陳氏的記載始于漢代。詹宣武說,當時,陳氏在山陰(今紹興)、上虞、烏傷(今義烏)就有聚族繁衍,或成為了當地名門望族。如當時的陳嚣、陳業、陳宮等家族。
西晉末建興年間,更是有大批陳姓族人渡江,散布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其中,陳世達徙居長城下若裡(今浙江長興縣東六裡下箬寺村),這裡後來出了一位名人——陳霸先。陳霸先于557年代梁稱帝,國号陳,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陳國曆5帝33年,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布區域更廣了。
如今,浙江陳姓人口有420萬人,占全省人口的7.74%,陳氏作為浙江第一大姓當之無愧。
陳霸先畫像
王——複雜的王族起源
王姓的來源比較複雜,專家認為,其來源有多個——
出自妫姓,和以上所說的陳姓一樣,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田氏齊國被滅後,其部分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幹之後,以爵号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纣時王子比幹之後,比幹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号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谏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由此可見,王姓的來源多為王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及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西晉末年開始遷往江南。
王羲之畫像
林——堅貞不屈的代表
林姓的先祖是商纣王的忠臣——比幹。比幹因忠言進谏被剖心而死,這段故事衆所周知。而後面的故事,與林姓的來源有關。
比幹被害後,他的夫人陳氏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一帶的長林山中避難,其時,陳氏正懷孕在身。後來,陳氏在長林山生下了一子,起名叫泉。
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厚葬比幹,并尋訪到了他的兒子泉。周武王有感于泉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堅貞不屈,便賜他姓林名堅。就這樣,林姓正式誕生,林堅成了林姓的始祖。
林堅被周武王封地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子孫世襲其爵。春秋時期,由于官職調遷以及避亂之需,林姓人散居于周、魯、齊、衛等地。
東漢末、三國時期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大批南遷,遷入今江浙一帶。
比幹像
張——弓箭手的回憶
張,弓長張。還别說,張的來源,真的和弓箭有關。
傳說中,揮公是黃帝的後裔,很多文獻記載中,他都是張姓的始祖。
雖然記載對于張姓有封地和賜姓兩說,但揮的得姓與弓矢的用都有密切關系——當然,弓箭的發明和使用曆史悠久,就目前所知,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發明了弓箭使用的箭頭,可能揮對弓箭技術改進有突出貢獻,由此受封或者被賜姓。
關于張姓得姓始祖,也有極少數學者主張“解張說”。
解張,字張侯,春秋時晉國大夫,其後人以 “張”作為新氏号。秦漢後,姓、氏合一,“張”遂成為這支解氏後裔的姓。
解張确有其人,但并非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因為早在周宣王時就有一位叫張仲的,《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他是信史中可确定的張姓第一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張仲有詳細記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
揮公像
李——滴水之恩的傳說
李姓的來源,一種說法是出自臯陶。
臯陶是虞舜時的司法官,當時稱之為“理官”,其後代一直世襲這一職務,“理”也就成了族人的姓氏。商時纣王兇暴,臯陶後人理征,因秉公執法招來殺身之禍。理征的妻子契和氏攜幼子理利貞出逃,途中到了一棵李子樹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為了表達對李子樹的感恩,“理”改成了“李”。
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傳說,根據《姓氏考略》,周以前沒有李姓。李最早見于史籍的名字,是老子李耳。老子的出生地在今天河南鹿邑一帶,這裡也被認為是李姓發源地。
唐朝時,李成了國姓,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徐、安、杜、郭、麻、鮮于等姓氏的人群中也有很多人都被賜姓為李。李姓當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陽李氏,就是鮮卑族的後人。當然,“賜姓”的做法在唐朝之前就有了——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後,當地很多人就被賜姓為
老子言道
葉——融合壯大的縮影
“葉公好龍”的典故人們都很熟悉,葉公就是葉姓的始祖。
葉公并不姓葉,而是姓沈,名諸梁,是春秋時代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的兒子。
沈尹戌在率軍與吳國作戰時戰死,他的兒子沈諸梁受封于葉邑(今河南葉縣葉邑鎮舊縣村),從此,沈諸梁被尊稱為“葉公”。從此,葉姓人開始在河南中部地區發展,後來遷移各地。
詹宣武說,葉姓江南始遷祖葉望在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從青州(今山東)啟程南遷,最後定居松陽卯山麓,從此葉姓中興,經過18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世界葉氏一半以上皆是其後裔,也就是說他們祖地都在浙江松陽。
葉姓遷居浙江松陽不但有家譜記載,在1987年卯山麓的東角壟村西社廟山的一座古墓出土大量的西晉“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葉家富貴”紀年磚。近年該地區又出土了“建安昭寶葉”紀年墓磚這些出土古墓磚上的銘文“昭寶葉”及“葉家富貴”,證明墓主人應是“葉”姓,“建安”、“元康七年”的紀年古墓磚,說明葉姓家族在漢獻帝建安年間就生活在松陽卯山附近。
此外,根據窦學田編的《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記載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葉姓。葉姓的發展壯大曆程是中華民族不斷融合壯大的一個縮影。
葉公好龍的故事家喻戶曉
鄭——新國不忘舊姓
“鄭氏出自姬姓”這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裡的叙述,然後,它以簡短的文字叙述了鄭姓的來源,其中,是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厲王少子)于鄭(今陝西華縣東),建立了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
周幽王時,姬友目睹朝政敗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太史伯為他點了一塊地——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陽東北)、郐(今河南新密東南)兩國之間,可以避禍又足以圖謀以後的發展。
于是,公元前772年,姬友把家屬和重要财産安置在虢、郐之間一個叫“京”(今荥陽京襄城村)的地方,史稱“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姬友為國捐軀,其子掘突(鄭武公)襲位。
後來,鄭武公借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先後滅掉郐和虢,建立新的鄭國,都城在新鄭(今天的河南新鄭一帶)。鄭國曆經431年,由盛至衰,于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鄭國的子孫散居在于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他們便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另據有關史書記載,秦末至晉代,鄭氏還分布于今浙江、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
也就是說,秦末兩晉,鄭姓人已經在浙江生活,進而向更廣的範圍擴散。
西施,原名鄭旦
吳——最早國家曆史代名詞
吳姓起源之一是姬姓。
相傳黃帝娶了四位妻子,生了25個兒子,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嚣、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嚣這一支傳遞下來的。
此系發展至周時才有太伯、仲雍“奔荊蠻”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于吳,建立起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仲雍有後代,在周文王時曾被封于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北),公元前658年被晉所滅,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姓虞。
另相傳遠古時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鎮)。舜去世後,夏禹成為有虞氏的部落首領,并建立起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繼續當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代的一個小方國,當時已從陝西東遷到今河南省虞城縣北,國号“虞”。上古“虞”字寫作“吳”,戰國時期,這兩個字開始區别,其後便有大量吳姓出現,為山西吳氏。
吳承恩畫像
徐——偃王良善得人心
徐姓一說出自嬴姓, 是颛顼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夏禹時若木被封于徐 (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建立徐國。
周穆王時,徐國已傳至32世孫徐君偃, 國力日益強大。
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方, 以緻國政無人管理, 徐君偃就産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稱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徐君偃是一位善良的統治者,仗打起來了,他又不忍人民遭受塗炭,于是主動收兵, 棄國出走,躲到彭城 ( 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中。
周穆王也很有意思,他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 便封徐偃王的兒子為徐子(即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
公元前512年, 徐國被吳國所滅, 徐子的後代便以國為姓。
徐氏以國為姓之後, 由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安徽省泗縣擴至今安徽省鳳陽一帶。徐姓大舉南遷始于魏晉時,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
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有着跟徐偃王相關的曆史遺迹。“如甯波東錢湖畔的這座徐偃王墓、嘉興有徐偃王廟及墓,舟山有徐偃王宅,衢州、龍遊有徐偃王祠,象山、湖州有徐偃王墓。”
龍遊 徐偃王廟
劉——誓死相随的決心
“劉”字最原始的含義與兵器和樹木有關。
看一下它的繁體字寫法就明白了——“劉”,《廣韻》和《尚書》均稱其為斧钺;《爾雅·釋木》 中有“劉,劉杙(音yi木樁) ”,即果樹之意。
戰國時期, 晉襄公駕崩後, 太子夷年幼, 太臣們準備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于是監國大臣趙盾派人到秦國接流亡在外的公子雍回國即位。就在迎接公子雍的隊伍到達秦國之時,晉襄公夫人缪赢串通監國趙盾立夷臯為晉君。同時派重兵駐守秦晉邊境, 阻擋公子雍回國。
秦國見晉國出爾反爾, 決定以武力震懾晉軍, 擁戴公子雍為國君, 但因兵力不濟, 秦軍大敗。無奈, 公子雍和他的門客以及迎駕随員隻好留在秦國。
為了表示與公子雍誓死相随的決心, 他們全部改姓“留”。後來, 劉氏後人便把“留”改為同音字“劉”。
與其他姓氏類似,劉姓也有出自姬姓、祁姓之說,基本大同小異。
反倒是他族賜姓改姓劉的過程中,特别值得一說。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鴻門宴,幾乎衆所周知。
連環畫《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冬, 項羽大軍與屯兵霸上的劉邦大軍對峙,項羽采納了項伯的意見, 約請劉邦來鴻門赴宴會談。範增命項莊舞劍助興, 借機刺殺劉邦。項伯立即起身與項莊共同舞劍, 保護劉邦。劉邦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 賜項伯姓劉, 封為射陽侯。由此,項伯成了他族賜改劉姓的始祖之一。
劉姓的人,還可能是曆史上的少數民族的後人。
比如,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 威脅了漢朝的統治。公元前197年,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漢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遠嫁匈奴單于,這位劉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後代, 一部分随母姓劉氏, 發展成為第一個少數民族中的劉姓支脈。
北魏孝文帝自大同遷都洛陽後, 将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蒙古族、滿族中,姓劉的人也特别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