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人魚的真實曆史傳說?妖怪,對于中國人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從上古《山海經》到清朝的《聊齋志異》,大量的典籍都留下了妖怪的記載,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美人魚的真實曆史傳說?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妖怪,對于中國人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從上古《山海經》到清朝的《聊齋志異》,大量的典籍都留下了妖怪的記載。
毫不誇張地說,妖怪文化貫穿了中國文明發展史,有關妖怪的信仰文化,至今方興未艾。說到狐妖、蛇怪,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有誰不好奇呢?
試想一下,如果《西遊記》《封神演義》沒有妖怪的存在,其故事性和其趣味性都會大打折扣,索然無味。然而在諸多稀奇古怪的妖怪中,有一妖怪不敢說厲害,但卻是最為神秘。
人魚。
早在《山海經》之中,就有了人魚的記載。傳說這種生物是人頭魚身,長着四隻腳,被當地人稱為“鲛人”,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有時候也會上岸與人類做生意,用珍珠等物品交換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人魚”,内容更為驚駭,認為人魚的脂肪可以替代燈油,秦始皇的陵墓“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讓後人驚駭不已。
到了晉代,文學家幹寶寫了一部《搜神記》再次提到鲛人,說他們“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意思是這些人魚擅長紡織,哭泣時眼淚會化為珍珠。
大家乍一聽,是不是有些耳熟。沒錯,和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中人魚幾乎是一模一樣。往深處想,說不定安徒生就從《搜神記》裡尋找的靈感。
與人魚相關的記載,絕非一二,在劉宋時,裴骃所著《集解》就進一步對“人魚”作出了解釋。
“人魚似鲇,四腳。聲音如小兒啼,有四足,長尺餘。不堪食。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家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
由此可見,古人首先把人魚從食物之列排除,列為生活補充物資。
到了宋代,人魚的形象更加接近西方文化中的美人魚。《太平廣記》直接說: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我的乖乖,不得不說,宋代人描繪如此詳細,顯然在當時,很多人都嘗試與人魚發生關系,不然怎麼會得出“與人無異”的結論呢?
其實早在唐朝時期,我們東海鄰居,日本就曾經捕獲到人魚,震驚朝野,轟動一時。
根據記載,日本抓住的這條人魚身高1米左右,發出嬰兒似的哭聲。有着人類的頭,胸前還有類似魚鰓一樣的肉褶,而腰部以下卻是魚的形狀。
當時人們雖然好奇,将這條人魚巡回展示,有高人指出,這條人魚乃是不祥之物,必須盡快扔回大海。
在驚訝之後,人們感到恐慌,不知是誰将人魚打死,投到海裡去。結果沒多久,當地就發生了海嘯,持續了17天才停止,毀滅了整個城鎮。傳言這是人魚為了報複人類所為。
當然,人魚既然能夠複仇,也必然可以報恩。
民間傳說有位漁夫捕捉人魚之後,又将其放生,沒過多久漁夫遭遇海嘯,幸虧人魚出手相助,才撿回來一條命,為了報恩,人魚還送給他很多珍珠,讓漁夫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難看出,在民間傳說中,人魚具有兩面性,既有殘忍的複仇心理,也有溫存的人情味。但不管怎麼說,人魚都是住在海裡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妖怪,遊走于善惡之間。
人魚都是住在海裡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妖怪,遊走于善惡之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