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01:44:43

中國古代名家作品選粹•鄭闆橋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1

鄭闆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 闆橋以蘭竹名重

說到蘭竹,必曰闆橋。說到闆橋,必曰闆橋所畫蘭竹。鄭闆橋的蘭竹名重海内外,近三百年,經久不衰,他亦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繪畫大師之一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2

《蘭竹石圖》 鄭闆橋

畫蘭竹看似容易實極難。說容易是畫蘭竹大抵如作書法,筆畫無多,隻需放筆寫去即是,不必那麼多繁雜的皴擦點染手段。說很難是因這放筆寫去,必須落筆肯定,來不得半點含糊,其中筆法運用之機、造型把握之妙,乃至畫家學養、心理素質,皆在一閃念間倏然而成,這不僅需要功夫,似乎更需要才情,所以又說極難。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3

《蘭竹菊》 鄭闆橋

“幾枝修竹幾枝蘭,不畏春殘,不怕秋寒,飄飄遠在碧雲端,雲裡湘山,夢裡巫山。畫工老興未全删,筆也清閑,墨也斓斑。勸君莫作畫圖看,文裡機閑,字裡機關。”這是鄭闆橋《題蘭竹調寄一剪梅》。在最後幾句裡闆橋明确表示:對于闆橋畫切莫僅作畫看,其中有深意焉。這“文裡機閑、字裡機關”還需反複把玩,認真參詳。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4

《墨竹圖 》 鄭闆橋

2 闆橋三絕畫、詩、書

《松軒随筆》說:“闆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也許這可以作為參究鄭闆橋繪畫藝術之秘的一條線索吧。蘇轼評王維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闆橋詩畫皆佳,而畫必有詩,使詩畫相照,而闆橋又擅書,每作長題以書法入畫。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闆橋之畫,畫中有詩;闆橋之詩,詩中有畫;闆橋之書,書中有畫;闆橋之畫,畫中有書?實際上作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鄭闆橋,以其高深的學養和獨到的藝術見解,融詩、書、畫于一體,進一步完善了中國文人繪畫的藝術形式,負載着畫家的思想、學問、才情、志向及其全部的喜怒哀樂情緒,以盡情之宣洩!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5

《蘭竹冊頁》 鄭闆橋

“春雨春風洗妙顔,一辭瓊島到人間。而今究竟無知己,打破烏盆更如山。”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秀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賞其畫、吟其詩、品其書,一個孤傲、清高、潇灑、曠達的絕世才子鄭闆橋形象則躍然書畫之間也!

闆橋畫多簡逸,多以虛寫實,狀畫之幽遠,餘韻無窮。或作繁密構圖,亦多能實中用虛,條理井然。其構圖萬千變化皆随其性緻情緒,信手拈來,若不經意。嘗見其畫面僅寫蘭花數枝,憑空飄落之外并無任何根葉之屬點綴,遂即畫作奇想曰:“昨夜天女下奇峰,帶得花枝灑碧空(想象空間突兀奇特)。世上凡枝與凡葉,豈能安頓在其中(言其約略蘭葉之由,浪漫而幽默)。”詩與畫相照應,而題詩緊貼下面,似成地平一線,則畫面化險為夷,三絕合璧,其學問才情可謂妙絕!

闆橋畫亦有題窮款甚至無題款者,妙在其筆法、韻緻、造型,皆耐人尋味而不失之枯索,頗發人畫外之思也。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6

《蘭竹石卷局部》 鄭闆橋

闆橋自己說:“畫有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又說:“始餘畫竹能少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層功夫最為難也。近六十始知減枝減葉法,蘇季子曰:簡練以為揣摩,文章繪畫豈有二道!”

時見闆橋畫折枝竹,橫空斜出,僅題“闆橋”二字。而細品其筆墨韻緻及其搖風弄雨之姿,可以使人聯想到風行潇湘、千玉琅玕嘎然相擊之聲。畫雖無詩而詩意盎然。

3 闆橋書法若“亂石鋪街,浪裡插蒿”

闆橋畫竹筆法清瘦堅勁,是得書之隸意;闆橋寫蘭挺秀而潇灑,一波三折是得書之草意。賞闆橋蘭竹,是畫而似書,是書而似畫,飒然有書卷之氣拂面,所謂得“象外之趣”者其信然乎。

清人蔣士铨題闆橋畫蘭詩說:“闆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闆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緻。”可謂頗具慧眼。而闆橋自己偏偏否認說:“我今不肯從八法,寫出龍須鳳尾來。”而闆橋在另一首詩中卻又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如此前後矛盾卻是為何?我想闆橋之否認趙孟頫的“寫竹還需八法通”,隻是怕後學誤解以緻牽強附會而墜魔道,遂從深層意義上主張,書畫應該自然化一罷了。因此,闆橋認為:石濤畫蘭不似蘭,蓋其化也。闆橋畫蘭酷似蘭,猶未化也。此一“化”字說出了書之與畫似與不似的絕佳通融之妙.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7

《墨筆竹石圖軸》鄭闆橋

闆橋擅書,以八分書參篆、楷、行草其間,自曰六分半書。當參畫意其間也,所謂“亂石鋪街,浪裡插蒿”,實與畫理相通。闆橋參禅理往往不拘成法,直徹心源,書心與畫心,故可同化之。闆橋在他跋《臨蘭亭序》中明确表示了他獨到的藝術見解。他說:“黃山谷雲:‘世人隻學蘭亭面,欲換仙骨無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學也。況蘭亭之面失之久乎!闆橋道人以中朗之體、運太傅之筆、為右軍之書,而獨出己意,并無所謂蔡、鐘、王者,豈複有蘭亭面目乎?古人書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變萬變,遺意蕩然。若依樣葫蘆,才子俱歸惡道,故作此破格書以警來學。”在這裡“獨出己意”與“破格書”正是闆橋一生書畫藝術之審美追求,但這絕不是簡單的标新立異,應是在深思熟慮之後于書畫之道妙悟而化之的結果吧!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8

《柱石圖》 鄭闆橋

研究闆橋畫中題跋位置、形式及其畫中景物呼應的關系,發現其所題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斑駁變化,錯落有緻,且能于亂中見秩序井然。或洋洋灑灑數百言,散落于竹木石隙之間,且皆能與繪畫風格協調一緻,若合符節,非真知書畫位置經營之妙者誰堪至此?

4 闆橋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

所謂三真者(氣、意、趣),氣韻風神之謂也。然其關鍵在“真”。何謂真?莊子認為:“真者精誠之至也。”因精誠,故心能淳一不染。能淳一不染即是真心,發乎真心之性情即是真性情,發乎真心之意趣,謂之真意趣,以真性情、真意趣形諸筆墨其間,必有真氣盎然。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9

《竹石圖》 鄭闆橋

所謂情真則意切,意到則氣到,氣到則神随之也。若畫家心有所感,意緻偶發,往往信手揮灑于頃刻間。便見煙雲滿紙,斯時畫中沛然者非真氣其何哉!惜世人為世塵所染,心不得一,濡毫臨紙,妄念紛飛,欲求真意趣豈可得乎?

闆橋題畫說: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墨,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又:“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窗紙,微侵綠色,此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勻,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童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陰中,清光映于畫上,絕可憐愛。何必十二金钗,梨園百輩,須置身于清風靜響中也。”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10

《蘭花冊頁》 鄭闆橋

品闆橋此跋,可知彼時闆橋遠離塵嚣,沐身心于風聲、竹影、日光、露氣之間,一時寵辱皆忘,此即淳一不染之心境,斯時心中勃郁者非真氣其何哉?

5 “揚州八怪”怪者非怪,唯真而已

細品闆橋書畫,或簡或繁,或疾或徐,皆下筆肯定,進退從容,有清氣、書氣潇灑其間,除了闆橋先天秉性率真的原因外,與其後天學養及生活閱曆,當亦不無關系。《清史列傳•鄭燮傳》說:“鄭燮,字克柔,興化人,乾隆丙辰舉于鄉。連登進士第,授範縣知縣,改調濰縣,以疾乞歸。闆橋少穎悟,讀書饒别解。綽有文名。家固貧,落拓不羁,壯歲客燕市,喜與禅宗尊宿及期門弟子遊。日放高言,臧否人物,無所忌諱,坐是得狂名。”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11

《柱石上雲霄》鄭闆橋

闆橋在給其弟信中也批評自己“好罵人,尤好罵秀才……年老身孤當慎口過”。查闆橋雖出身書香世家,少年喪母,家道中落,生活困窘,後又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可說嘗盡人間心酸。《自叙》說:“闆橋最窮最苦,貌又寝陋,故長不合于時,然發憤自雄,不與人争,而自與心争,四十歲外乃有薄名……”又曰:“鵬怒而飛,草木怒生,然萬事萬物何可無怒耶?”明确表示他當初以八分雜入楷行草,所創六分半書,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因其怒(不服輸)不同人(不苟同),可以說是少時闆橋在生活及社會壓力面前的一種不屈之态。這或者是源于其秉性之倔強,而放言高談,臧否人物,狂怪且愛罵人,則應該是見解獨特、秉性率真的一種表現。當然,與其接觸禅文化也有關系,禅文化“不立文字、不落言诠、直徹心源”的理論,或許使闆橋終于上升到因悟而不同于人的境界。此外,闆橋主張的“十分學七要抛三,各有靈苗各自探”的學習方法與不拘形式、獨出己意的藝術追求,應該皆是妙悟之後真性情流露。所謂“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不在尋常眼孔中也”,而世人不解則目之為狂怪耳!其實這狂怪、怒罵、日放高言恰是闆橋可愛之處。以闆橋之率真形諸其詩書畫,安得不真?

鄭闆橋墨竹大展作品(蘭竹名重三百載)12

《蘭竹石圖 》 鄭闆橋

闆橋在清初畫壇與金農、李鱓、黃慎、羅聘等合稱“揚州八怪”,其實以闆橋觀之,所謂怪者非怪,真而已矣。這在陳陳相因的清初畫壇尤顯得清雅與可愛。當然,闆橋蘭竹及其書法亦非總是盡善盡美,在近三百年海内外一片贊譽聲中,亦時有議其堅勁有餘、淳厚不足者,或曰闆橋書失之則怪,為後學師範或墜魔道者是皆為一家之言,存而不議可也。在中國畫空前繁榮的今天,重新認識闆橋藝術,相信從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唯鄙人才疏學淺,難免謬誤,權作引玉之磚吧。

庚寅于泉城

作者: 陳玉圃

(作者簡介:陳玉圃先生,1946年生于山東省濟南市,藝術主張“畫道無為”。少年時為著名山水畫家黑伯龍和陳維信先生門下入室弟子。1976年任教于山東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1980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為黃獨峰教授的研究生,畢業後留院任教。1993年起任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編輯:鑒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