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泉州的古迹遺址

泉州的古迹遺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4 23:16:15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1

國家主席11日抵達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千百年來,與金奈有着悠久交往史的福建泉州,一時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金 奈】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2

這是位于金奈以南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新華社記者 王晔 攝

坐落于印度東南部綿長的海岸線上,印度的經濟重鎮,生産總值在印度城市中排名第四。其汽車制造、軟件服務、硬件制造和金融服務等産業發達,有“南亞底特律”之稱。

【 泉 州 】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3

中國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一。曆史上泉州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歐洲交往頻繁,曾是中外人員交融、多宗教并存的國際化城市,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多元文化中心”。

泉州和金奈之間有哪些故事?一起來看——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4

開元寺大雄寶殿正面基座人面曽身石刻,此類印度教石刻多達40餘方

11日下午,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引起一群遊客駐足觀看。“在中國著名的佛寺裡立有印度教的石柱,令人稱奇。”廣東遊客李先生說。

泉州資深出版人、九州出版社泉州負責人吳越告訴記者,開元寺的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于泉州曆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後,大部分印度教建築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濕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吳越說,金奈是南印度重要港城和印度教重要的文化中心;泉州是中國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名城。宋元時期,以金奈為中心的南印度對華出口貨物先集中運至泉州刺桐港,再轉往各地。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也大多從金奈航運至泉州港。所以,金奈與泉州和福建,有着悠久的經貿文化交流曆史。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5

印度教神話人物圖案

泉州市文旅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到目前,泉州已發現約三百方印度教石刻。這些石刻是宋元時期泉州印度教寺廟和祭壇的遺留物,也是唯一在中國發現的印度教寺廟遺存,包括立式神像、石龛、石柱及柱頭、柱礎、底座、石垛等。

據介紹,這些石刻圖像以印度教神和神話故事為藍本,刻畫的主神為毗濕奴和濕婆,用印度和中國常見的紋飾雕刻出有中國風味的印度圖像。圖像内容及表現形式與南印度泰米爾地區的相關圖像十分相似,石刻上的紋飾也以泰米爾地區常見的蛇紋及蓮瓣紋居多。

位于泉州古城舊車站的番佛寺和縣後巷的白狗廟,都是印度教寺廟,前者已坍塌,後者猶存并得到良好修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告訴記者,泉州目前發現的印度教石刻,大多來自番佛寺遺址。遺址最早出土的一塊泰米爾文印度教石碑,現存于廈門大學,複制件在泉州海交館。最近,泉州又出土一塊更完整的泰米爾文石刻,再次見證泉州與南印度不尋常的曆史關系。

新聞多看點

印度網站刊文: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選在金奈背後故事

《印度斯坦時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文章稱,印度選擇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舉行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這個決定的背後是泰米爾納德邦和中國福建省之間持續幾個世紀之久的貿易和文化聯系。

文章稱,中國沿海地區與印度南部地區在将近1400年前就存在貿易聯系,而福建省的港口城市泉州很可能是中國唯一能對此提供證據的城市。

文章介紹,上世紀中葉,泉州及周邊地區出土了數百件反映印度寺廟建築風格的雕塑和雕刻。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泰米爾商人已經把泉州作為一個重要的停靠港。

文章援引一位印度官員的話說:“泰米爾納德邦與中國存在曆史聯系。中國和尚玄奘曾在帕拉瓦王朝時訪問過泰米爾納德邦甘吉布勒姆,而把禅宗帶到中國和日本的菩提達摩也是從泰米爾納德邦海岸出發的。”

文章稱,還有證據表明,在帕拉瓦和朱羅王朝時存在前往泉州和福建省的貿易遠航。

曆史學家稱,泉州著名的開元寺中的雕刻受到印度教和佛教風格的影響,其中許多文物目前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館中收藏着舊船、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碑文等文物。

博物館的展品中有毗濕奴神像和拉克希米神像,一根印度教寺廟的石柱目前矗立在開元寺的後廊上。

文章稱,對這些文物起源的研究仍在繼續,但人們似乎一緻認為,這些受印度教影響的藝術品源自印度南部。

泉州的古迹遺址(泉州發現的這個)6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展出的1934年在泉州南教場出土的印度教毗濕奴神像(姜克紅 攝)

藝術史學家裡莎·李(音)說:“13世紀末,泉州一個說泰米爾語的社群建造了一座寺廟,供奉印度教濕婆神。這座寺廟不再完整,但這座城市仍有300多件雕刻作品,要麼陳列在當地的博物館中,要麼重建到這座城市主要的佛教寺廟的牆壁上。”

裡莎·李在她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論文中寫道:“已知的雕刻因其南印度風格而與衆不同,它與13世紀在泰米爾納德邦高韋裡三角洲地區建造的廟宇最相似,分布在泉州及其周邊地區的5個主要地點。”

裡莎·李破譯了一塊石碑上的中文和泰米爾文碑文,獲得了這座寺廟建成的大概時間。她寫道:“關于建造日期的最有力證據是在泉州發現的用中文和泰米爾文書寫在一塊輝綠岩上的碑文,碑文記載了1281年建造了一座濕婆神廟。”

(via: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何金,綜合新華社、參考消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