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妙譯

文言文妙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2:52:12

文言文翻譯誤點診治

作者:陳益林

文言文妙譯(文言文翻譯誤點診治)1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毋庸諱言,還存在着不少的假醜惡。因此,我們在教學生掌握審美能力之外,還應該教學生學會“審醜”,這樣才能讓學生避免因幼稚天真而受騙上當之虞。高考主觀檢測題的複習解題指導中,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成功的答題範式借鑒,還要十分重視搜集整理學生答題過程中冒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誤點”,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映的方式加以診斷剖析,使學生認清緻誤之因,獲取匡謬之技。下面以文言文翻譯為講題,例說如下:

誤點之一:不需翻譯強翻譯

例、原文:乃遺罴鐵券,雲城全當授本州刺史。(04年遼甯卷)

譯文:于是就頒賜給王罴鐵制的文券,說隻要荊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職。

解說: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譯句中将“鐵券”譯為“鐵制的文券”不妥。原句中的“鐵券”是器物名稱,翻譯時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誤點之二:錯将今義當古義

例1、 原文:郡不産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籴糧食。(04年全國卷Ⅰ)譯文:郡中不産稻谷,而海裡出産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解說:古:“谷”泛指一切糧食。今: “谷”詞義縮小,特指稻谷。譯句中将譯為“稻谷”不妥,原句中的“谷”應指所有糧食。

例2、原文:隐處澤,身自耕傭。(04年全國卷Ⅰ)

譯文:隐居在貧窮的水邊,親自種田做工。

解說:古:“窮”指“不得志”“偏僻”等義。今: “窮” 詞義轉移,指“生活困難”。譯句中将“窮”譯為“貧窮”不妥,原句中的“窮”應指“僻遠”。

例3:原文:意氣益厲,乘勝逐。(04年天津卷)

譯文:精神更加振奮,趁着勝利向北方追擊。

解說:譯句中把“北”譯成“北方”不當,“北”在古代有“潰敗(的軍隊)”之意,如《過秦論》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北”。例3句中的“北”亦屬此義。

誤點之三:該譯詞語漏翻譯

例1、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節。 (04年江蘇卷)

譯文:(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沒有降低自己的品節來(接納蔡京)。

解說:譯句沒有把“曲意事”譯出來,應當譯成“違心地奉承”。

例2、原文:人各有志,吾豈以祿易之哉。(04年江蘇卷)

譯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利祿改變它呢?

解說: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

誤點之四:單音人名不加姓

例1、原文:丞後進之,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05年湖北省八校聯考卷)

譯文:丞後來又送魚給他,就拿出先前懸挂着的東西(給他看)來杜絕他送魚的想法。

解說:原句中的“續”姓“羊”名“續”,翻譯時應将姓名一齊寫出,否則極易産生誤解。例2、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何以至此?

譯文: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怎麼會(對你)不客氣到這種地步呢?

解說:原句中的“籍”是項羽的名字。翻譯時應将連姓帶名一齊寫出,否則也易産生誤解。

誤點之五:單音雙音沒轉換

例1、原文:後進之,續乃出前所懸者以杜其意。(05年湖北省八校聯考卷)

譯文:後來又送魚給他,續就拿出先前懸挂着的東西(給他看)來杜絕他送魚的想法。

解說:古文中以單音節詞語為主,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語為主。翻譯時,古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語都應用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詞語來替換。根據原文中的上下文,原句中的“丞”應指“府丞”。如果不明确轉換為雙音節詞語譯出,極易讓人産生誤會。

誤點之六:語境推斷缺能力

例1、原文:裴矩能廷折,不肯面從。(03年高考卷)

譯文:裴矩于是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

解說:在中學階段,考生對“遂”字當“于是,就”解接觸比較多,于是不少考生在2003年高考中先入為主,不辨語境,将“遂”字誤譯為“于是”。其實根據語境,應看出例1原文是唐太宗對原先在隋朝對隋炀帝“無所谏诤,但取容而已”的裴矩在大唐的朝堂上“能廷折”的正直行為大感意外的言語,所以文中的“遂”應譯作“竟然”。

例2、原文:賢多财,則損其志;愚多财,則益其過。(04全國卷Ⅳ)

譯文:有才德的人并且錢财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錢财多,就會增加他的過失。

解說:根據語境,原文中的兩個“而”都應譯作“如果”。“而”作“如果”解,課文中早有佐證:“吾攻趙,旦暮且下,而(如果)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而”是高考必考的18個常用文言虛詞之一。高考必考的18個常用文言虛詞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考生對這18個文言常用虛詞的各種義項應牢記在心。唯有熟記它們,才能在具體語境中準确識别其意義和用法。下面介紹一種用諧音法和荒誕聯想法巧記文言18個常用虛詞的口訣: 與其則(擇)乎焉于(腌魚),

何若乃者(擇)也與(野魚)。

因為(野魚之味比腌魚之味鮮美),而且(野魚的營養又比腌魚豐富),所以(選擇野魚))。

誤點之七:該删詞語仍保留

原文:此金,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飨其賜。(04年全國卷Ⅳ)

譯文:金錢這東西,是聖明的君主所用來賜給我養老的,所以(我)很樂意與宗族同鄉共同享受他的恩賜。

解說: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表提頓作用的“者”删去,造成錯誤。在文言文中有些隻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删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适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

誤點之八:省略成分沒譯出

例1、原文: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

譯文: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吓得改變了臉色的。

解說: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後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介詞、量詞等)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整。

例2、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02年全國卷)

譯文:等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

解說:原文中省略了不少詞語,翻譯時應增加如下: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與不知(之者),皆為(之)盡哀。正确譯文是:等到(他)死的時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誤點之九:該增内容不增添

例1、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譯文:然而一個人力量足夠到達那裡,在别人看來是應當譏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後悔的。

解說: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的連貫通暢或為了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當。例1的正确譯文應是:然而一個人力量足夠到達那裡,(卻沒有到達),在别人看來是應當譏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後悔的。

例2、原文: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諸州。

譯文:隻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沒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糧食不少于各州。

解說:原句中存在因果關系,翻譯時應補充結果連詞“所以”。正确譯文是:隻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沒有隐匿的人,(所以)他征收的糧食不少于各州。

誤點之十:詞類活用認不清

例1、原文:隐處窮澤,自耕傭。(04年全國卷Ⅰ)

譯文:隐居在偏僻的水邊,身體親自種田做工。

解說:原文中的“身”是名字作狀語,應譯作“親自”。古漢語詞類活用現象非常普遍,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詞活用作動詞和使動、意動、為動用法等,考生必須活學活記活用。

例2、原文:以此其真而名後世。(04年湖南卷)

譯文:憑着這酒把真性情全部顯現出來并揚名于後世。

解說:“全”在文中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含使動用法。例2原句的正确譯文是:憑着這酒保全了他們的真性情,并揚名于後世。“全”的使動用法,課文中也有佐證,如:“以五年為期,必複之全之。”(《病梅館記》)

誤點之十一:語法規則不合今

例1、原文: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文: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卻沒有找到。

解說:原句是定語後置句,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這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正确的譯文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例2、原文:金玉之賤,人民是寶。(01年上海卷)

譯文:金玉是低賤的,人民才是寶貴的。

解說:原文中的“之”“是”是賓語前置的标志詞,與成語“唯利是圖”、俗語“唯你是問”中的“是”用法相同。翻譯時,先要調換語序為“賤金玉,寶人民”。“賤”和“寶”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整句翻譯為:把金玉看得低賤,把人民當作寶貝。

例3、原文: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04年上海卷)

譯文:如果有人看見像這位老人一樣所遇見的兇暴,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

解說:句中的“見”是被動句的标志,正确譯文是:如果有人像這位老人一樣被欺負,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

在古代漢語中,主謂倒裝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等常用句式,在翻譯時,應恢複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常用句式這兩部分知識,不少考生常常掌握不好。為了幫助考生在較短的時間内在這兩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上有較快的突破,筆者胡撰一文,文中盡可能多地容納較多的文言詞類活用和文言常用句式。考生隻要熟讀此文,多加揣摩,庶幾可收高效複習之功。撰文如下:

陳子虛者,浙江東陽人也。(判斷句)其父烏有公,安貧樂道,敝屣榮華。(意動)子虛不甘貧賤一生,以光耀門楣、富國強兵(使動)、救民水火(省略句、狀語後置句)為己任。鄉賢見其談吐不凡,目(名作動)之為“馬之千裡者”(定語後置句)。勞作之餘,子虛常閉門苦讀。每見劣紳魚肉(意動)百姓而人莫予毒(賓語前置)、洋洋自得之狀可掬,辄廢書而歎:“百無一用是書生!”(判斷句)遂萌求師習武之意。不遠(意動)千裡,欲投嵩山少林寺學藝。旅途之中,登高望遠(形作名),臨流賦詩,常興“美哉江山(主謂倒裝),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動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業于覺空大師(狀語後置)。不數月,即自能意守貞元,心不為形役(被動)。三年後,學成下山,路(名作狀)遇強賊剪徑。空手擊賊,兵不血(使動)刃,強賊抱頭鼠(名作狀)竄。子虛歸家之後,習藝頗勤,廣采百家,融鑄變通,十載之後,遂成當世一流高手。(加橫線者為文言常用句式,加着重号者為詞類活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