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 老鼠是和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野生動物,千萬年來,人類和老鼠共生,和老鼠之間,産生了很多奇妙的關系。鼠年到來之際,新京報記者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鼠害課題組副研究員王大偉博士,講講老鼠的故事。
◇老鼠的“家譜”
生物界的巨型家族
在生物分類系統中,老鼠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的動物類群。王大偉解釋說,“‘齧’的本義是‘用臼齒碾磨食物’,所以通常形容老鼠咬東西為‘齧咬’,它們的牙齒很有特點,第一是沒有犬牙,門牙後面是空的,後面跟着就是臼齒。第二,它的門牙會終身生長,如果不加控制,牙齒會長得很長,導緻合不攏嘴,無法進食而死,所以它們會不斷磨牙。當前,科學家正在研究老鼠門牙不斷生長的原因,這也許會對人類牙齒的修複有所助益”。
鼠類一般是指齧齒目的動物,鼠類與它們的近親——兔形目一起被稱為齧齒動物。齧齒目是哺乳類動物中種數最多的一個,王大偉說,“全世界的齧齒動物有2000多種,占哺乳動物的42%以上”。
老鼠并非科學名詞,而是人們對大多數鼠類動物的一種俗稱。事實上,在齧齒目中,有很多種動物,如松鼠科、河狸科、倉鼠科、竹鼠科、鼠科等,這些中,大部分都可以稱之為老鼠。其他非齧齒目動物看似和老鼠很像的動物,其實并非老鼠。
鼹鼠雖然名字中有鼠,但它并非鼠類所在的齧齒目,而是鼩形目,所以其實不能算是鼠。受訪者供圖
王大偉說,“比如蝙蝠是翼手目,再如鼹鼠,雖然也有個鼠字,但它是鼩形目,樹鼩也是鼩形目,還有鼠兔,雖然它是兔形目動物,但是外形、行為與為害很像老鼠,也可以被稱為老鼠,龍貓叫貓,但它是齧齒目,可以稱之為老鼠”。
龍貓名字中有貓,但它是齧齒目,所以不是貓,而更接近于鼠。受訪者供圖
人類生活中常見的老鼠主要是小家鼠和褐家鼠,實驗室常用的大白鼠、小白鼠就是從它們的野生型培育而來。
已知最大的鼠類,是一種類似水豚的大型齧齒動物,王大偉說,“這種動物已經滅絕,烏拉圭科學家曾在南美發現了它的化石。根據測算,它大約生活在400萬年前,體重在1-1.4噸之間,比公牛還重,體長約3米,僅頭骨就有半米長,門牙10米長。現存最大的鼠類是水豚,最重可達60公斤,也生活在南美。世界上最小的老鼠是侏儒跳鼠,也叫俾路支侏儒跳鼠、侏儒三趾跳鼠。成年雌鼠的體重僅有3.75克,相當于1枚5角錢硬币的重量。我國最小的老鼠叫做巢鼠,它體重僅8克。它們攀緣能力很強,也是築巢的高手,在草或者水稻長高的時候在草頂築巢。”
巢鼠,我國最小的老鼠。
。受訪者供圖
◇老鼠的“足迹”
水陸空無所不至
古典小說《七俠五義》中,陷空島的五位義士都以鼠為号,鑽天徹底、穿山翻江,無所不至,現實的老鼠“家族”中,确實有具備這些本領的。
王大偉說,“鑽天鼠,我們可以給它配上會飛的老鼠——鼯鼠。鼯鼠就是寒号鳥,其實不是鳥而是鼠,它前後肢之間有皮翼,可以滑翔,不算是真正的飛。《荀子》中,鼯鼠被作為反面典型,荀子說,做人不能像鼯鼠,隻有5個招式,還樣樣稀松;說它會飛,上不去房;說它會爬,也爬不上樹頂;說它會遊泳,但是過不了河;說它會挖洞,可是屁股總露在外面;說它會走吧,走的還沒人快。所以做人要學螣蛇,沒腳都能飛上天,可别學鼯鼠啊!”
鼯鼠,會滑翔的老鼠,也就是寒号鳥。受訪者供圖
徹地鼠、穿山鼠都在地下活動。
王大偉說,“老鼠都會打洞,但最會打洞的是鼢鼠,鼢鼠常年生活在地下,有兩個大爪子,眼睛退化,它們的主業就是挖地道,在這個過程中吃植物的根、把植物整株拉到洞裡。它們每隔不遠還出來看看,因此就形成了一串串的土丘。在草原上,鼢鼠密度太高的時候會給草場帶來很大破壞,而且土丘往往會毒害草植物,導緻植被更替,使草場退化。鼹鼠和鼢鼠長得很像,也很會打洞,但它不是齧齒目,嚴格來說,不能叫鼠”。
最會打洞的鼢鼠。受訪者供圖
水中的翻江鼠,可以比照河狸和麝鼠。
王大偉說,“這兩位的共同點是都喜歡水邊環境,指間有蹼,善于遊泳。麝鼠原産北美,毛皮珍貴,還有香腺分泌麝鼠香,可代替麝香。1957年引入我國黑龍江和新疆,有些遺棄和逃逸個體形成了野生種群。河狸則被稱為‘大自然最傑出的土木工程師’,他特别喜歡改造住所,用樹幹、樹枝、泥巴建造大壩,它的目的是把洞口淹沒,讓天敵無法發現。它們甚至還能咬斷樹木、開掘運河,将建材運送超百米。”
善遊泳的麝鼠。受訪者供圖
◇老鼠和人類
7000萬年前是一家
老鼠和人類看起來天差地别,但事實上,它和人類的關系并不遠,甚至可以說很近。王大偉說,“老鼠和人類都是哺乳動物,哺乳綱下可以繼續細分,而老鼠和人類則都屬于哺乳動物中的靈長總目。事實上,人類的遠祖、或者說哺乳動物最早的祖先——始祖獸,就是一種外形像老鼠的動物”。
始祖獸化石及始祖獸形态圖。受訪者供圖
始祖獸大約生活在白垩紀,距今1億2500萬年,可能是最早的哺乳動物,王大偉說,“在恐龍滅絕的12個假說中,就有一種是‘哺乳類動物盜食恐龍蛋’,這或許就是老鼠偷雞蛋的起源吧。大約7000萬年前,可能是在恐龍滅絕之後,生存空間被讓出來了,哺乳動物開始繁盛起來,從分子進化的角度研究發現人類和老鼠分開,就是在這個時候。”
醫學實驗中經常将小白鼠作為實驗對象,是否就是因為它和人類更像呢?王大偉說,“這倒不是,其實和人類更近的還有很多,比如猴子、黑猩猩等。之所以用小白鼠,是因為它繁殖很快,飼養成本較低,同時,經過馴化和培養之後,我們獲得了很多性狀和遺傳穩定的品系,這些性狀穩定的小白鼠品系,在實驗中出現不可控因素的可能最小,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藥物的真實作用。當然,在做醫學實驗的時候,小白鼠隻是其中一個環節,此後還要經曆很多環節,才能走到人體實驗的階段”。
在宏觀的現實生活層面,老鼠同樣是和人類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野生動物之一,王大偉說,“大約在1萬多年前,人類結束采集漁獵的生活,馴化植物,開啟農耕時代,也開始從居無定所變成定居狀态。農業出現後,食物有了剩餘,這吸引了食譜接近的野生動物,進入人類生活的範圍覓食,老鼠就是其中之一,但其他動物大多沒能留下,老鼠則一直和人生活在一起,這造就了萬年來,人類和老鼠複雜的關系,有憎惡、讨厭,也有喜歡、崇拜”。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